摘要:党的思想引领力主要由理论创新力、意识形态统摄力、政治定力和精神感召力等几方面构成。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必须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要遵循唯物史观,以实事求是的方法和态度评价重大历史是非问题,增强党的理论创新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压缩历史虚无主义滋生和传播的思想及舆论空间,增强党的思想统摄力;将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自信结合起来,增强党的政治定力;弘扬英雄精神,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对英雄人物的污蔑和攻击,增强党的精神感召力。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党的思想引领力;政治定力;意识形态斗争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要“不断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这一时代命题。依据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和党的建设规律,党的思想引领力可以定义为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运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客观实际的先进思想武装全党,整合多元社会思潮,从而激发广大党员、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和奋斗精神的一种能力。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必然要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确保国家发展的正确方向,凝聚全社会的最大共识和行动力量。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和渗透对党的思想引领力构成严峻挑战。作为一种政治目的性极强的错误思潮,历史虚无主义企图否定党史、国史,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抹杀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合理性。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必须从多方面合力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抵御其负面影响,在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基础上坚定人们对中国道路、中国制度的自信。
一、党的思想引领力的多重构成
党的思想引领力包括理论创新力、意识形态统摄力、政治定力和精神感召力等几方面内容。它们分别从思想的时代适应性、主导性、主体认同性和激励性等维度规定了思想引领力的意涵,且彼此之间既相对独立又互相支撑、内在贯通,构成党的思想引领力这一有机整体。
第一,党的思想引领力体现为推进理论创新的能力。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先进的思想引领时代的发展。党的思想引领力首先体现为思想理论的创新力,具体来说就是党能够依据客观实际的变化,科学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不断推动自身的理论创新,促进社会和时代的进步。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我们党科学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坚决破除对西方理论和外来经验的迷信,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立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强大的理论创新能力和思想引领力。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当今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深度远远超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干扰,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
第二,党的思想引领力体现为对多元意识形态的统摄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与外部文明交往的扩大和深入,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多元化的思想文化需要党的先进理论的整合与引领,从而巩固和扩大社会共识。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要在思想文化生态中构建一种“一主多元、兼容并蓄”的主导型关系结构,使党的思想引领力体现为一种意识形态统摄力。在新时代,提升党的思想引领力,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统摄多元思想文化,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
第三,党的思想引领力体现为坚守理想信念的政治定力。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要求坚持守正与创新的统一、变与不变的统一。创新是事物发展的不竭动力,但只有守正方可出新。只有始终坚持思想的价值宗旨和内在规定性,才能为思想的创新提供基本遵循和力量源泉。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守正就是排除各种干扰、坚守理想信念、保持应有的政治定力。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开始。对理想信念的坚守不仅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还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巨大成功带来的信心。因此,要通过加强党的理想信念教育全面提升党的思想引领力。
第四,党的思想引领力体现为一种精神感召力。精神感召力是指不依靠物质利益诱导或强力驱使而依据精神信念、情感道义的力量去引领和动员的能力。引领和塑造社会价值观必须注重发挥情感催化和精神激励的作用。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展现出巨大的思想引领力,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与其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力是密不可分的。人们拥戴支持中国共产党,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不仅仅因为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符合中国实际,契合中国人民的利益诉求,还因为在历史实践中涌现出一批批党的杰出人物和优秀代表,其惊天动地的感人事迹和精神情怀激发出亿万人民群众的爱国报国之志和奋斗精神。没有精神感召力的支撑,党的思想引领力就会失去鲜活的生命源泉。
二、历史虚无主义对党的思想引领力的潜在危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正在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西方霸权主义势力企图“西化”、分化中国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更为严峻复杂的形势。在这种情势下,作为一种妄图否定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必然成为西方霸权主义势力利用的思想工具,其矛头直指党的领导,力图削弱党的思想引领力。
其一,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历史事实,否认社会发展客观规律,阻碍党的理论创新。历史虚无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唯心史观,通常以一种片面、孤立、静止的眼光来考察分析历史现象,以主观代替客观、以细节取代整体、以结果代替动机。经过历史虚无主义的解构,历史就失去其真实性、合理性,成为被割裂的碎片。在历史虚无主义话语的遮蔽下,人们无法认清历史的真实,更谈不上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和充分借鉴,也不可能确立科学的历史观和思想方法,无法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而推进党的理论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这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打着所谓解放思想、理论创新、学术自由的幌子,大肆宣扬各种违背社会主义原则的错误观点,在社会上造成一定的思想混乱。例如把改革定义为往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也即将改革等同于改向;炮制“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一切成果都归因于‘普世价值’”的伪命题;别有用心地把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完全对立起来,用后一个时期否定前一个时期;等等。历史虚无主义者还假借理论创新、学术自由之名,大肆制造反党反社会主义言论,颠倒是非,混淆视听,制造不良社会舆论,误导公众,严重削弱党的思想引领力。
其二,历史虚无主义在思想上表现出严重的狭隘性、片面性、极端性,任由其传播蔓延将削弱党的意识形态统摄力。历史虚无主义宣扬“告别革命论”和全盘西化的价值观念,公然质疑中国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解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逻辑和现实基础,在现实中表现出严重的狭隘性、片面性、极端性。从思想方法来看,历史虚无主义是将资本主义的思想观念和制度模式永恒化、绝对化,抹杀文明和价值观念的具体性、差异性和多样性,具有鲜明的形而上学特征;从利益基础来看,历史虚无主义违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迎合或代表了企图改变我国国家性质、颠覆社会主义政权的一小撮人的利益诉求;从价值观念来看,历史虚无主义拒绝神圣,解构崇高,抹黑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否定人民主体价值观,虚化集体主义价值观。如果任由历史虚无主义传播蔓延,必然会造成严重的思想混乱,使我国意识形态的统摄力受到极大冲击。
其三,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销蚀党员干部的政治定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定力,明确指出党员干部要保持政治定力,做到政治信仰不变色、政治立场不动摇、政治方向不偏移。党员干部的政治定力源于对理想信仰的坚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我们党坚持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建立在对客观历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基础之上,而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历史发展存在客观规律,极力反对并试图消解我们党强调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如任由历史虚无主义蔓延,必然会动摇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守,极大危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其四,历史虚无主义诋毁英雄人物,解构英雄精神,必然削弱党的精神感召力。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是其生存发展的灵魂。对于一个政党而言,唯有具备先进的思想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人物。他们是具体生动的精神元素,承载并诠释着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使我们党拥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价值坐标,引领时代的进步和国家发展。对英雄人物的纪念和缅怀,承载着中华民族深沉的历史情感,给后世以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价值指引。
近些年来,历史虚无主义者打着“学术研究”“寻求历史真相”的幌子,采用夸大、捏造、嘲弄、恶搞等方式对党的领袖人物、革命先烈及英雄模范进行诋毁亵渎。例如,有人以“反思‘文革’”为名,夸大毛泽东的失误,质疑、否定抗美援朝决策的正确性,企图全盘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功绩;还有人质疑、否定革命英雄如黄继光、邱少云、“狼牙山五壮士”事迹的真实性;一些网络大V出于不良政治动机,编排、传播恶搞英雄人物的低俗段子、图片或视频。这不仅损害了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也伤害了人民群众崇敬英雄的历史情感,降低了人民群众对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认同,对我们党的精神感召力产生严重负面影响。
三、在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中提升党的思想引领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注重意识形态工作,采取多方面举措加强对社会思想文化的引领,加大对错误思潮的批判力度,使历史虚无主义蔓延的势头得到了极大遏制,其影响大为削弱,但并没有彻底消失,而是呈现出更为隐蔽的特征,注重话语方式的包装,将其思想观念渗透于日常生活话题和大众文化作品之中,在网络媒体上快速传播。党的思想引领力依然面临着历史虚无主义的冲击和挑战。因此,必须多方面发力抵制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全面提升党的思想引领力。
其一,遵循唯物史观,以实事求是的方法和态度评价重大历史问题,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提升党的理论创新力。唯物史观强调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主张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置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辩证的分析和评价,由此揭示历史的真实和普遍规律,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正是由于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正确认识和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才避免了陷入严重的思想混乱,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正确方向。
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应坚持唯物史观在党史国史研究中的指导地位,在历史研究中坚持辩证分析的方法。我们党在分析评价历史人物以及在历史进程中遭遇的挫折和失误时,历来坚持这一基本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对自己包括领袖人物的失误和错误历来采取郑重的态度,一是敢于承认,二是正确分析,三是坚决纠正,从而使失误和错误连同党的成功经验一起成为宝贵的历史教材。”“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这种辩证分析的方法、理性务实的态度,正是实事求是原则的体现,这与历史虚无主义对待党史国史的形而上学分析方法和态度截然不同。坚持这种方法和态度,实际上是对历史虚无主义另一种意义上的抵制和批判。
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基本前提就是在历史研究中遵循唯物史观,同时加强唯物史观的普及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掌握实事求是的原则和辩证分析的方法,才能抵制住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侵蚀。针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诸如领袖人物的历史评价、中国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党史的主流主线以及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等问题,要组织专家学者深入研究,推出精品力作,把讲故事和讲道理充分结合起来,进行深入浅出的宣传教育,让人们从苦难辉煌的历史中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是促进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提升党的思想引领力、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消极影响的重要途径。
其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压缩历史虚无主义滋生和传播的思想及舆论空间,增强党的思想统摄力。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方法、价值立场上与历史虚无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从传播力和影响力来看,马克思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之间通常具有此消彼长的关系。要抵制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就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压缩历史虚无主义滋生和传播的思想及舆论空间。
目前,我国的意识形态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还存在一定的弊端,如语言相对枯燥刻板,不够接地气,传播方式欠灵活,生硬灌输,缺乏启发和引导,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意识形态的统摄力和引领力,给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可乘之机。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ad hominem],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 hominem]。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因此,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就是要让马克思主义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根本问题和重大是非问题讲真话、实话、新话,杜绝假话、套话、空话,否则必然导致党和政府逐渐丧失公信力,落入塔西佗陷阱,给国内外敌对势力以可乘之机。在态度和方法上,无论是理论宣传还是思想教育,都要讲事实、摆道理,与受众平等交流、相互尊重,坚决摒弃居高临下、训人说教的态度。只有及时有效地回应人民群众的理论关切和现实关切,马克思主义才能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精神信仰,才能在多元社会思想文化的激荡交锋中获得话语主导权。
与错误思潮进行思想斗争,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任务,是新时代“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一部分。然而,在现实中,有的党员干部出于种种原因对此认识不清,或者不愿承担责任,这是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一度泛滥的原因之一。事实上,在意识形态问题上,从来无中间道路可走,也不能做开明绅士,奉行“鸵鸟政策”,搞“爱惜羽毛”那一套。毛泽东说过:“马克思主义者就是要在人们的批评中间,就是要在斗争的风雨中间,锻炼自己,发展自己,扩大自己的阵地。”习近平总书记也要求党的领导干部对待错误思想,“要敢抓敢管,敢于亮剑,着眼于团结和争取大多数,有理有利有节开展舆论斗争,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党的领导干部必须清醒坚定、勇于担当、敢于斗争,积极弘扬正确价值观和社会正能量,形成强大的示范引领效应,从而大大压缩错误思潮的存在和影响空间,在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中赢得主动。
其三,将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与坚定“四个自信”结合起来,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定力。党员干部的政治定力源于对党的理论的信仰和理想信念的坚守。历史虚无主义对党的理想信念的攻击突出体现在否定共产主义理想,宣扬“共产主义渺茫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的曲折历程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一旦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就会土崩瓦解。”坚定党员干部的政治定力,必须深入批判和驳斥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共产主义理想的种种论调,特别是从理论上深刻揭示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借助生动的历史事实,将其蕴含的科学逻辑阐释清楚,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理想观。事实上,共产主义理想是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备而严整的科学体系,其全部理论为共产主义理想提供了严谨的逻辑论证。共产主义不是一个静止的目标,而是人类不断实现自由解放的现实运动。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繁荣发展,都是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产物。
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还能蒙蔽一些人,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还存在有待改革的方面;另一方面也在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缺少理论上的深入总结和生动阐释,导致有理说不出,难以赢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当前,尤其需要通过深入的学理探究,用平实生动的语言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以史为鉴,讲清楚放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灾难性后果和巨大危害,在说理和比较中清除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迷雾,坚定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其四,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对英雄人物的污蔑和攻击,弘扬英雄精神,增强党的精神感召力。党史国史中英雄人物的事迹承载着党的理想信念和革命精神,凝聚着社会公众的历史记忆,构筑起党赢得群众信任的历史情感基础。人民群众尊敬英雄、崇尚英雄,实质上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奋斗史、中国革命史的一种认同。正因如此,英雄人物通常是历史虚无主义攻击的重点对象,其目的是通过抹黑英雄,摧毁其崇高形象,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动摇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在这种情况下,弘扬英雄精神,客观生动地讲述英雄的感人事迹,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强化人们真实的历史记忆,养成敬畏历史、捍卫英雄的习惯。对于历史虚无主义污蔑、抹黑英雄人物的行为,必须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相应惩戒,切实维护英雄人物的崇高形象,同时进一步发挥国家公祭日、纪念日的宣传教育功能,强化民族历史记忆。专家学者应在遵循唯物史观基础上,积极开展党史、国史、军史和革命史研究,依据客观史料史实对各种抹黑英雄的错误观点和行为进行深入批判。广大文艺工作者应致力于创作更多喜闻乐见的文学、影视等作品,彰显英雄人物的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让人们从生动鲜活的艺术真实中理解党的奋斗史,继承党的革命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弘扬英雄精神,不应是权宜之计,而应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一个常态化内容。要注重培育人民群众学习和崇敬英雄的态度和习惯,营造学习和崇敬英雄的浓厚氛围。具体来说,在国民教育的各阶段,应加大英雄事迹教育,在教材、课堂和媒体传播中重视英雄价值观的融入,同时清楚英雄人物、英雄精神产生的社会土壤和政治条件,要让公众认识到党史国史中英雄人物和英雄精神的产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精神引领。英雄精神本身也是革命精神的一部分,作为宝贵的思想教育养料,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奋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涵养革命精神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学习感悟英雄人物的革命精神。当越来越多的人受到英雄革命精神的感染和教育,就会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及其伟大意义,就会认识到当下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前人的奋斗和牺牲,从而增强党的精神感召力和思想引领力。
注:省略了原文中的相关注释和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