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中共党史的研究阐释。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一个历史研究工作者如果不认真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很难认知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如果不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放置于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的大环境和长过程中,就无法理解中国共产党历经百余年仍然风华正茂的原因所在。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需要确立大历史观,破除历史虚无主义谬论,从中华文明史的视野研究阐释中共党史。唯有如此,才能清楚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接续奋斗的历史”,认识到“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肩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任,中国共产党人既要永远保持“赶考”的清醒和坚定,又要不断增强在文化思想方面的历史自信。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保持清醒坚定和增强历史自信的重要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党的辉煌成就、艰辛历程、历史经验、优良传统中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弄清楚其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要深刻领悟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坚定对党的领导的自信。要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的真理性,增强自觉贯彻落实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性。要深刻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唯一正确的道路。“四个深刻领悟”的内化要依托于加强中共党史的研究和学习。
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阐释。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活跃过诸多伟大的思想人物,留存了丰富的文明资料。这些伟大的思想人物和丰富的文明资料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历史滋养,是我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信之基和力量之源。
中国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这决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这即是具有思想解放意义的“第二个结合”。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第二个结合”说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来源不同,但彼此高度契合。当今世界的国力竞争是全方位的综合竞争,不但取决于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硬实力,而且取决于文化思想方面的软实力。一个民族的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这要求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当代中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有更多的保护和思考。在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程中,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秉持开放包容、守正创新的态度。历史研究工作者应该不断放宽历史视界。在我们的历史视界中,要有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要有五百多年的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要有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一百八十多年的斗争史,要有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奋斗史,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多年的发展史,也要有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实践史。在历史文化研究中,要坚持经世致用的传统,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与中国式现代化同频,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共振。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历史学“三大体系”,在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加强区域文化和历史的研究阐释。学习理论要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目前,各地都在加紧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地。要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地建设好,就需要注重红色文化与区域文化、区域历史的融合和发展,注重红色文化与区域文化、区域历史融合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历史经验,以及由这样的过程和经验带来的现实作用和长远启示。这是因为区域文化、区域历史往往代表着红色文化的传统之根,红色文化则代表着区域文化、区域历史的发展方向。研究它们的融合发展,有助于我们坚守好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区域是历史创造者的活动舞台,为中国革命贡献了创造者、弘扬者和继承者。区域历史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互相交织,区域文化与红色文化彼此辉映。例如,江南文化和江南历史就与中共党史密不可分,无论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中共一大代表,还是后来在江南区域从事革命活动的风云人物,很多人都来自这片厚植文化、浸润传统的土地。这些人成长于江南的乡村、市镇或大城市,成熟于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都市,进而在中国共产党轰轰烈烈的伟大革命历程中流布各地、影响全国。他们的革命经历和奋斗历程,生动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来之不易。
从区域的现实发展看,区域文化、区域历史为红色文化提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在这样的强大支撑下,中国共产党人就比较容易从“天下”之理想通往世界革命之理想,从对“大同”之期盼通往对全球共产主义实现之期盼,从对“民生”之坚持通往对全民富裕之坚持。在区域文化、区域历史与红色文化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天然的、自然的,“第二个结合”是顺畅的、熨帖的。
在深入推进“两个结合”中,历史研究工作者需要充分传承发展各所在区域、所在地方的区域文脉、城市文脉,使红色文化、区域文化、区域历史在交相辉映中激发出创造活力,在世界文化的交融激荡中绽放出独特的光彩,以展现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各个区域的独特文化标识和各个城市的鲜明特点,为各个区域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利的文化条件。
推进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改革开放史、统一战线史的研究,有助于弘扬各区域、各城市的精神和品格。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区域文化、区域历史的资源禀赋,不断提高研究水平,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历史文化的智慧和力量。这对打造文化自信的区域样本、加快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实践地建设、实现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构建属于我们时代的新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系中国历史研究院“兰台青年学者说”系列笔谈之五。作者瞿骏,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历史研究院“兰台青年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