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动态 > 专题 >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
作者:姚枝仲 来源:《经济日报》(2023年4月11日 第10版) 时间:2024-09-09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立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把着力点放在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水平开放上,不断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在更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中增强国内循环内生动力

  国内大循环是新发展格局的主体,对于形成内生发展动能、掌握发展主动权意义重大。国内大循环的动力既来自于需求对供给的牵引,也来自于供给对需求的创造,更来自于供需之间的良性循环。为此需要持续扩大国内需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在更高水平上形成供需之间的动态平衡。

  持续扩大国内需求要坚决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着力扩大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和有合理回报的投资需求。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稳定居民收入增长,使经济增长的好处能够惠及更多人群,不断提升居民消费能力;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升住房、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解决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还要不断优化消费环境,提升消费获得感,增强消费意愿。完善扩大投资机制,要不断拓展有效投资空间,适度超前部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持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持续突破供给约束,以自主可控、高质量的供给满足人们不断升级的需求;另一方面,要持续推动创新发展,特别是推动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创造引领新的需求和新的生产生活方式。

  畅通供需之间的循环要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着力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要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增强城乡经济联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防止各地搞自我小循环,打消区域壁垒,真正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等深度融合,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畅通国内大循环。加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完善硬件和软件、渠道和平台,夯实国内大循环的基础。持续推进金融改革,发挥资金融通和流转在畅通供需循环中的联通作用。

  在解决“卡脖子”问题中提升国内循环可靠性

  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是确保国内大循环畅通、塑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新优势的关键。要增强危机意识,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力争尽早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为此,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为国内大循环提供基础性支撑。

  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强化科技战略咨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等。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为科学家和留学生回国从事研究开发、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良好环境和服务保障,让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国效力。

  在实体经济发展中增强国内外循环活力和安全性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国民经济各产业有机链接、高效畅通,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是稳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和安全性、增强国内大循环发展活力和对国际大循环带动能力的基础。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顺应产业发展大势,提升产业竞争力。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加快补齐短板,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优化生产力布局,推动重点产业在国内外有序转移,支持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促进内外产业深度融合,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在增强国际话语权中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有利于不断增强在国际大循环中的话语权,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为此,要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领域和程度,并以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建设更加稳定的国际经济秩序。

  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的领域和程度。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更大力度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更大力度促进外资稳存量、扩增量,培育国际经贸合作新增长点。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断完善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机制。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探索并推广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稳固中国与世界各国各区域的经贸合作关系。

  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各国各方共享中国大市场机遇,使中国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各国人民。加大对全球发展合作的资源投入,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坚定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反对一切形式的单边主义,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推动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机制更好发挥作用,增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方向,推动全球化不断前进,推动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经济。

  (作者姚枝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党委书记)

下一条:不断深化对金融本质和规律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