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中国 > 文史长廊
首位获得英国“希尔”金奖的中国女考古学家
作者:卜丁 来源:微信公众号“陕西省文物局汉唐网” 时间:2021-05-06

  禚振西,山东高密人,1938年5月18日出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1961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研究方向:古瓷器。1961年到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后更名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从事考古与文物研究,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和隋唐研究室主任。被铜川市人民政府聘任为耀州窑博物馆名誉馆长,并授予“铜川市荣誉市民”称号。1998年退休后受聘于耀州窑博物馆工作至今。同时为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常务理事、耀州窑研究会名誉会长等,为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的知名专家。已从事考古研究、文物教学和文物鉴定工作40多年,特别对耀州窑的发掘与研究卓有贡献。

  1997年获英国东方古陶瓷学会“希尔”金奖(Hillgoldenmedal),此奖设立是为了表彰在东方文化艺术研究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学者,禚先生作为第八位获奖人,是迄今首位获此奖的华人学者。

  在省所(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前身)和耀博先后主持了新石器时代长武下孟村墓葬群和安康花园柏树岺遗址发掘;汉代曹伯鲁墓,唐代金仙公主墓,王贤妃墓,靖边唐墓群的发掘;唐代玉华宫玄奘法师圆寂地肃成院遗址发掘;耀州窑、玉华窑、陈炉窑、立地坡窑、上店窑、安仁窑、尧头窑、青渠窑等古瓷窑遗址的发掘、调查。所主持的耀州窑遗址的发掘研究工作,1997年荣获首届中国田野考古二等奖,并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重大发现和陕西省十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还对国内上百处著名的古瓷窑进行了实地考察。从而系统地掌握了国内各著名古瓷窑的历史发展,并拥有了系统的实物标本资料。

  主要著作:

  1、《唐代黄堡窑址》,文物出版社,1992年。

  2、《五代黄堡窑址》,文物出版社,1997年。

  3、《宋代耀州窑址》,文物出版社,1998年。

  4、《立地坡·上店耀州窑址》,三秦出版社,2004年。

  5、《耀州窑瓷鉴定与鉴赏》,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

  6、《耀州窑瓷》,日文版。

  同时,《金元耀州窑址》与《陈炉耀州窑址》目前正在主持编写中。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另外,禚先生还进行了陕西古瓷窑的考察与研究。

  从1978年以来,担任了西北大学和国家文物局咸阳培训中心的教课工作。任西北大学兼职教授和深圳大学艺术学院名誉教授。讲授中国陶瓷发展史和陶瓷鉴定课程。还给西安美术学、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大、西北轻工业学院、上海金城文物专修学院、新加坡陶瓷研究会讲授陶瓷美学和古陶瓷鉴定。曾多次出国在日本、英国、意大利、新加坡以及香港、台湾地区讲学。退休前任陕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和国家文物出境鉴定陕西站鉴定人员,担负了陕西省文博单位馆藏文物和西北各省出境文物的鉴定工作。退休以来,又先后兼任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文化艺术品司法鉴定中心、文德拍卖公司、陕西收藏协会、《收藏》及《收藏界》杂志社的顾问和鉴定专家、汉唐收藏网常务顾问、汉唐收藏网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顾问等职。多年来,还为上述单位进行了文物鉴定工作。

  三岁照顾一岁

  汉唐网:感谢您接受汉唐网采访,能跟我们谈下您的学习或工作经历么?

  禚振西:

  我是山东人,小学在甘肃天水读完,那个时候叫扶轮小学,现在叫铁小(铁路职工小学),我小学和高中都是在铁路上的,“扶轮”的寓意就是扶着时代的轮子前进。我的小学很特殊,我没有上过一、二年级,直接就上了三年级,原因是我父亲是个教师,他起初是作画的,结果抗日战争爆发了,山东就成了日本沦陷区,我们家就流亡到了大西北,当时在天水成立了国内第五中学,我就是在这个期间出生的。到西北的时候,我三岁,弟弟一岁,就这样三岁的我照看着一岁的弟弟,那种时候活下来已经非常不容易了,这种情况下我也没有办法上学,直到我父亲开始教书了,我才开始上学,而我当时的年纪大了也只能直接上三年级。当时开设的课程跟现在不一样,比如我们当时开设的劳作课现在就没有,还有军训课,训练童子军匍匐前进,这是在民国期间开设的课,后来我父亲从天水调动到宝鸡的蔡家坡铁中(前身是扶轮中学),就是现在的铁一中,我们也跟着一起继续上初中、高中,一直到了后来的西北大学。

  禚振西:

  我12岁上初中一年级,离开家住校,过集体生活,我的初中蔡家坡铁中也很特别,当时是铁路子弟学校,北到潼关站(铜川),南到长安(西安)站,西临天水站,东是洛阳站,沿途都是各个地方的铁路子弟到那里上学。我们校舍的位置正好在一个山凹里头,距离铁路大概还有好几里路,附近有一处泉水很甜,挨着一个老庙,周围都是农村,上头是塬,现在不知道拆了没?每天我们几十个小孩,都在一起上自习、一起洗被单和学习,那个时候虽然相比现在条件艰苦很多,但是大家在一起生活,一群小孩子还觉得挺有意思。我高中的时候,是学校黑板报社的社长,组织全校的稿件,进行排版、出刊。除此之外还给初中生做辅导,有一些社会活动,在班上承担一些责任。

  大学的时候,我们年级有个写作班子,我在班级团里头任军体委员,当时学校里也没有什么好的体育器材,老师让我们训练体力的方法,就是爬楼梯,我还是学校手球队队员,除此之外那时候我们还要射击打靶,“三八大盖”我都用过,当时学校里还有无线电、摩托车、跳伞等很多,不过我没有参加那个。我还担任历史系学生会里头的生活委员,学习和生活都很丰富多彩,到现在仔细想一想,那个时候能上学的女孩相对还是少,对于我们来说,感觉上学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对这个世界知识的渴求非常浓烈,所以我跟班里的同学们都爱看书。图片

  学习是为了有更多的选择

  汉唐网:是什么原因让您选择了考古呢?

  禚振西:

  我当时是想学理工科的,因为那个时候有一句话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那个时候大家有个偏见,就是说功课不太好的才去学文史,功课好的都去学理工了,我父亲也让我去学文史,我就反驳他,我又不是考不上,我干嘛要学文科,为什么让我去学文史?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中学的几个教师对我特别好,我们班主任就说:你的文科看法跟别的同学不一样,很独特。教我们政治的那个老师,也跟我谈:你就学文,你学的这么好,你还不学文?认识不对,作为一个学科是很重要的。其实,对于我自己来说,我每科都不是很拔尖,但是各科一平均,还行。除了数学、文科、还包括体育、美术、音乐都好,别看都是些副课,但是还能把主课往前提一提,每次排下来就老在前面了,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综合素质比较高吧!

  我兴趣比较广泛,当初我也想过学法律和哲学的,但是后来我看到文科容易受到(政治)运动牵连,我就放弃了,我也想过学地质,因为我喜欢亲近自然,但是那个时候女同志报考地质的还少,我们的传统环境要求你不能跟别人不一样,所以我也放弃了。再后来我观察到就是历史、考古这个专业还比较安全,不容易受到(政治)牵连,也需要在田野工作,这不是跟地质有关系了么?最后我就决定了学考古。

  选你喜欢的,做你喜欢的

  汉唐网:您喜欢美术、音乐、体育这些课,是不是跟您之后从事的陶瓷鉴赏有一定联系?

  禚振西:

  禚振西:对的,有很大的联系,比如我体质一直都比较好,这都是因为我从小就热爱体育锻炼,很注重身体健康、养生,从事考古这样一个工作,老是在野外跑,对于一个女同志来说,是很不容易的,若我整天病怏怏的,连自己都照顾不好,我还怎么工作呀?我今年都80了,前年还在田野跑,常被返聘回去到全国各地去讲课,我现在是两个礼拜跑一次铜川,休个双休日就回来了,老在铜川和西安之间跑,我依靠的就是一个健康的身体,所以体育是很重要的,你们看现在国际上能取得研究成果的那些学生,都是体育好的学生,特别是在日本非常明显,日本人非常重视体育教学。我现在,他们把我传说的很神奇,说我一个老太太在现场,很深的坑,哗啦一下就下去了,他们看到后,很吃惊,其实他们不知道,是因为我从小就打下的基础,几十年来,一直坚持健身。

  美术方面,也是有联系的,因为后来研究陶瓷有陶瓷美学,造型有造型的美,纹饰有纹饰的美,这样学起来就很容易感兴趣,很容易喜欢上它。音乐嘛,应该不是直接联系,那种联系是间接的,我觉得但凡是有点审美能力的人,都不会拒绝音乐,音乐的那种韵律美,在我看来,就如同陶瓷釉色的那种变换的美,在那时那刻,眼所见,耳所听,心所触,无所不是美丽的,对待瓷片的那种情感如诗歌般自然流动,如花香不知其所以,这可能就是音乐的联系吧!陶瓷事业对于我来说,不仅仅只是一个我谋生的工作,更多的是一种对待美好生活的向往,结果可能不是很重要,但是这整个研究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不是说学了大量的历史事实,而是要学会去比较,这种比较,我后来运用在讲课上,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就是平面的,当代的,相同的东西;纵向的,历史时代,相同的东西,传承的东西;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有变革的内容,那么为什么有变革呢?就开始研究这个“为什么”。

  用心做事心怀感恩

  汉唐网:您大学期间是怎样度过的?

  禚振西:

  我1957年入西北大学学习,正好赶上“鸣放”(即叫我们大鸣大放)之后就是“反右”,当时我们班有个最棒的学生,被打成了“右派”。1958年,大炼钢铁,建立人民公社,大跃进,种庄稼深翻地,我们都被分到沣西去劳动,学生嘛!上面让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响应干什么,我一直干活干的特卖劲,因此我还得了一个奖牌,还是我们系里唯一一个得奖的。1959年“红专辩论”开始(即批判白专,拔白旗,插红旗)。1960年紧接着就是困难时期,到了1961年我就毕业了。整个大学时期,都是在搞(政治)运动了,要说我在学校里头得到了什么?就是有几位老师讲课讲的好,让我受益匪浅;再者就是有幸被抽上参加了编写教材,当时是让学生和老师共同去编,我被从学生中抽出来跟西安市的李家瀚老师编写教材,跟他每天一到学校,就拿上很多材料天天编写,整理大纲,一人写一段,我就负责商周春秋战国这段儿,好就好在当时我是我们年级里写作小组,共有有四个人:林剑鸣,秦文化研究会会长。宝鸡市民盟的主席,我们的班长李真,还有我。不管写的怎么样,我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写作,从高中的版报社社到大学的写作组成员,我到现在还是觉得我一生都遇到很多好人,对此我都怀有感恩之心。

  为啥鲜见女考古学家?

  汉唐网:据了解,国外发达国家女性做考古的多于男性,而国内却刚好相反,向您这样的七、八十岁了还战斗在考古战线上的女教授就更加少了,这是为什么呢?

  禚振西:

  我个人认为这跟自身原因有关系,也跟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有关系,是个综合的因素。

  自身原因是什么呢?现在女大学生,一毕业就要面临着找工作和结婚,结婚后马上要面临着生孩子,要顾工作也要顾家庭,很多女同志是自己首先放弃了事业,现在全国每年都培养很多考古专业毕业生,但是最后真正能有机会在文博单位找到工作的,或者找到工作后自己又放弃的,都很多。再者就是现在很少有丈夫愿意看到自己的妻子总是跑田野,被风吹日晒雨淋的,冬天冻的手皴裂,常年在外搞发掘,那个手变得粗糙的很,男同志也不喜欢。还有我也见过很多女同志她自己也不愿意承担起跟男同志一样的建设国家的义务,还是喜欢做传统的在家里呆着,不出去工作,毕竟干考古的跟别的行业还不一样,不可能天天让你在办公室里坐着写几个报告就完了,你要做出成绩你就必须亲自下工地,亲自拿起探铲一寸一寸认真发掘,亲自写报告,这种活让你干几天你可能还能坚持,但是常年累月的就困难了。所以说,跟自身原因有关系。

  女同事想要干考古,站在事业的角度上说,家庭确实是个拖累,站在母亲的角度上说,确实是对不起孩子。就拿我家来说吧,当初我家杜文才上初中一年级,我就把他丢在家里了,因为我和别人还不一样,我家是两口子都在考古战线上,特别是那孩子刚出生的时候,正好是70年代,刚开始改革开放,等到了我们俩夫妻都到工作站下乡的时候,我孩子也跟着我们,一起跟着我们下工地,洗陶片,什么都干,那个时候才刚有了方便面,我就一箱一箱给孩子买,后来我孩子是看见方便面就想吐,没有办法我就给他炒点带点肉末的咸菜,买点馒头就那样凑合着长大了,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我的孩子们受了很多苦,那时候正吃着奶呢,说走就得走了,没办法,我还两个儿子呢!我也想过,不干了回家照顾孩子,但是那个时候光靠他们父亲一个人的工资根本不可能把他们养大。这跟社会观念有关系,咱们的传统文化是“女主内”,女同志承担着洗衣做饭、教育孩子到照顾双方父母的大部分家务,再加上工作了一天后回到家,也确实挺繁重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日本,已婚职业女性每周工作40个小时,回家后还操劳家务30个小时,在我们中国可能大致差不多。如果辞职回家当全职家庭主妇,等孩子长大后再去找工作几乎不可能重返职场。

  据我了解,在美国和西欧国家,他们的婚姻法也能保证妇女很多权益,比方说政府要求雇主们对男女雇员的离职一视同仁,女职工生孩子还会准予其丈夫也放产假以协助养育子女,生个孩子还会发放更多补贴。当然这主要还是因为人家的经济条件要比我们国家好,发布的招聘工作岗位男女比例不会有这么大的偏差。这可能就是造成我国女同志做考古的比男同志少的社会原因之一吧!不过这个情况现在已经在逐步变好了,你看陕西省政府在网上对《陕西省实施〈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办法》还征求意见呢!

  方法给你,狩猎靠自己

  汉唐网:在您印象中,有没有对您影响较大的老师?

  禚振西:

  有很多,我觉得我受益较大的可能还不是一些专业课,倒是一些当时认为的一些副科,对我影响较大。比如教我们古代思想史的张岂之先生,政治经济学的何炼成老师,陈登远先生的考据学、陈直先生,林冠一先生都是对我们有过重要启发的老师。

  何炼成老师,他做过西安市讲师团的成员,他给我们讲政治经济学的时候,就是把这个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这些不易懂的抽象的知识,放在整个世界史中用通俗易懂的方法给我们讲出来,给人印象深刻。我还记得他说过:“我只是教给你们一些方法,知识还是要你自己去狩猎”,后来我就靠自己掌握了大量的历史事实,还能够提出一些观点,我们老师还感到很吃惊。我还记得他说我:“你跟别的女娃娃不一样,别的女娃娃都喜欢记笔记,你虽然不记笔记但是也能掌握重要的哲学原理,并把它总结成自己的”。他对我的肯定,促成了我对这门课以及其他多门课学习的兴趣。比如我后来在陶瓷方面给我的学生们讲述如何运用比较法鉴赏陶瓷,比方说横向比较法,就是通过瓷片观察到这个时代的社会生产力、技术发展水平、人们的喜爱、社会审美意识、社会习俗等;纵向比较法,就是相同的东西比如说传承,如唐代有、五代有,宋代也有,元代也有,它就是一种继承关系,但是也有不同的,那就是有变化了,那为什么有了变化呢?那就把这个原因找出来。在这个寻找的过程中,你就是不记笔记你也能掌握这些知识。我感到我在大学里头,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学会了比较和鉴别。

  陈登远先生,他的考据学对我的影响也非常大,他就是把每一件东西,都要拿历史进行考据,要求历史的文献和当时的文物进行考据。

  陈直先生,他对历史文献的那种熟悉程度,太让人印象深刻了,我记得我们当时同学们问他一些个问题,无论谁去问他,他就告诉你,你去到哪里,看哪一本书的哪一个章节的哪一页,他能把文献熟悉到那种程度。开始的时候,我们都以为他的记忆力好,后来我看了他的一些自传体的文章,才知道他是从十三四岁的时候就开始看历史文献,每一年都看一遍,一直到他年纪很大了,他都要通读一遍。这种精神一直激励着我。每一个教师对人的影响都不一样,无论是那种影响,我都非常感激他们,在我看来相遇就是一种缘分,人的一生中,每一个你遇到的人,都是有理由的。

  林冠一先生,他讲能把历史给讲活了,我记忆特别深刻的是讲秦汉战争那一段,他讲的“陈平一脚定天下”,就举了一个例子,就是放收韩信那一段,他讲,当年刘邦拜韩信为大将,正当楚汉之争异常激烈时,韩信攻破齐地,自立为齐王,派使者前来报告。刘邦当时非常生气,正准备大骂一顿呢,陈平就在旁边踩了刘邦一脚,刘邦也比较聪明,他马上意识到自己反应可能不妥,他马上转换了嘴脸,把桌子使劲一拍说:大丈夫要当就要当真齐王,当什么假齐王。于是他厚赏使者,派张良去正式封韩信为齐王。韩信于是极度感念君恩,从此不起反心。实际上当时刘邦就是想要发火呢,但是就是因为陈平的这一脚,踩来了汉室的稳定,其对局势的判断不可谓不准。后来,刘邦得了天下,有人上书告韩信谋反,刘邦想派兵镇压。陈平从军事力量对比中力劝刘邦不能硬来,又建议刘邦以天子巡狩的名义假装出游云梦,在距韩信不远的陈地会见诸侯。韩信听说天子出游,势必郊迎,然后趁机派武士把韩信擒拿。刘邦依计行事,达到了目的。想一想,要是没有陈平,韩信很可能就另立山头,刘邦他有可能这么快打下天下,能不能建立汉室还不一定呢?他就是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小例子,通过“绘声绘色”的讲述方法,用肢体给我们做表演,让我们就跟听评书一样,吸引了我们很大的兴趣,能把历史讲的这么活,真的是一位非常成功的老师,所以他也是一位对我影响很大的老师,包括我现在给我的学生讲陶瓷,瓷器都是死的,但是我也练习的用创新法给他们讲,因为收到的效果非常好,也就坚定了我继续按照我的方法讲课了。我记得有同行业内的老师们反映说,没见过我这样讲的,好的老师确实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此生我也会尽我所能,将这些曾经激励和点亮我心灵的遗产,传递下去。

  讲个故事

  汉唐网:您第一次参加考古发掘是什么感觉?

  禚振西:

  1961年毕业,我第一次参加考古发掘,那会儿正好赶上他们准备挖掘乾陵,当时郭沫若一直坚持着要挖掘,墓道已经揭开了。那时,乾陵委员会刚刚组建,要求高校配合,西大派学生参加,让历史系快毕业的一部分同学参加,另一部分化学系的也参加,目的是想着要是出来了丝织品、纸质品什么的,能够采用化学原理的方法参加保护,我们历史系的被要求成天去找软尸(肉质没有完全腐化的尸体),后来文管会就在乐游塬上发现了两具软尸,清代的两夫妻,西大就让我们班去了,到了现场,看到洞已经打开了,发现是软尸就叫人退出来了,要求我们负责把软尸周围的物件拿出来一些就行了,剩下的就交给化学系的同学处理,当时跟我们共同一起去的还有文管会(即现在的文保中心)的人,开始的时候拿了很多口罩,口罩上洒上香水,戴上三层口罩,即便如此,还是进不去,香水和尸体腐烂的味道混合在一起,进去四次都被那股味道逼退出来了。

  禚振西:

  当时第一个把我带到墓里头的人姓郑,据说这个人1949年前盗过墓,有丰富的挖掘经验,我看到他大摇大摆的来了,往那儿一站,便问:谁跟我一起进去呢?我们都互相推,谁也不愿意进去,后来我说:我!因为我是班长。他说,你?好!一会儿他从兜里抽出来一瓶西凤酒,叫我喝,我说我不会喝酒,他说不会喝也得喝,我问,咋喝?喝多少?他说,我咋喝你就咋喝,后来我也学他一仰脖子就灌进去了。

  很奇怪,喝过酒后,这个酒就从体内往外喷,居然闻不到臭味了。后来他还点了根蜡烛,有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惰性气体,缺少氧气,灯就点不着,或者点着后一会会就灭了,说明还不能进,里面还存在一些不适合人进去的气体。若灯着了,说明就能进了。进去后,我们就拿着镊子、剪刀、标本袋什么的,就捡了一些类似头发、衣服这类的标本,出来了。这是我的第一次考古实践,到现在他们都不知道,我还有这段经历,因为当时倒是去了不少人,只有我跟着进去了。

  三大功劳

  汉唐网:您是怎样进入到文博这个行业呢?

  禚振西:

  1961年,我毕业就被分到了考古所了,就是现在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我们班跟我一起的还有戴应新。刚刚到单位后,当时的党支部书记是王家广,说到这个人,大家有目共睹,他对陕西省考古所的创立有开拓性的贡献,记得考古所是1958年创立的,当时连办公的地方都没有,那时候在西北大学就借给一半地方,当时我还是学生,挂牌的时候,我就在现场。当时也没有想到这个单位就是我后来的工作单位。后来,搬到了现在的西安研究室,最早的时候叫中国科学院陕西分院,后来又几经改革,才有今天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王家广在的时候,众所周知并公认的有三大功劳,一是派人购买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图书,就是今天省考古院图书资料室那批珍贵的图书,刘士莪先生作为秘书参与了首批图书的购买,那是现在你花多少钱都买不到的书,包括后来又陆续让娄玉栋、唐嫣等去买书;二是培养了干部人才,特别是在三年自然灾害那样困难的时候,他还想办法开展了“冬训”和“春训”,1960年开始分批次请了很多老师来讲课,把全国最优秀最顶尖的文物考古专家都请来了,杨建、裴文中、贾兰坡、苏秉琦、夏鼐、宿白、王振铎、唐兰、冯汉骥、梁思永等人也都来了,当时基本中国考古界最权威的人都请来了,那时候他就跟人家说,我们什么也没有,就用羊肉泡馍招待你们吧!当时,这些个大家们齐聚西安,每天的学术讨论气氛非常浓烈。现在我们考古界,取得成绩的很多人都是那个时候培养出来的,我参加的是1961年的培训。他的第三大功劳,是确立了一批陕西考古重点工作,像咸阳瓮城、耀州窑这些都是那个时候确立的。从石器时代到汉代,确定了很多重要的遗址,派考古编队分别到渭水流域、汉水流域、无定河流域、延河流域开展考古调查。若非文革期间把考古所解散了,真的要做更多事情的。

  禚振西:

  当时考古所负责人党委书记王家广,他告诉我先不要下工地,先学会整理资料,让我先把考古标本、器材等进行编目,就这样做了一年,把当时能接触到的资料都整理了一遍,心里就有了一点谱儿。在我整理这些资料的这段时间里,我的隔壁屋子里,由唐金裕正在负责编写考古所的第一份考古报告,即《耀州窑》,他们把标本摊在桌子上,我就成天过去帮忙,这样就有了仔细看标本的机会,大概两年的时间,我基本上把耀州窑出土的所有陶片标本摸了一遍。我这样一摸,同时还向他们提问,他们就跟我解答,就这样奠定了我研究陶瓷的基础,而后来唐金裕的《耀州窑》报告发表后,在世界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耀州窑被确认为重要的宋代窑址。

  王家广是个老革命,解放前是个地下党,他当年在龙云部下当过兵,彝族的,他从重庆把三千个学生带到延安,带去了很多进步青年,后来搞了整风运动。他的笔名叫“黄冈”他就是毛笔下评判的人,文艺座谈会,就是针对他的,延安的时候打过游击,解放后是老干部,他老婆是左梅的同班同学。转工业部陶瓷部部长后,他参与了一项工作,把全国的民窑恢复起来,像龙泉、景德镇、耀州窑遗址都保护了起来。针对石器秦汉隋唐宋的研究,成立了很多工作站。对全陕西文物,渭水流域、洛河、无定河、延河、长城内外等等也做了非常多的工作。石兴邦先生、武伯伦先生也都赞同,先勿下工地,先要学会资料整理,对已经发掘的材料进行剪材,分类,编目,至少整理一年材料,再考虑下工地。这些观点后来证明都是正确的,他对陕西省考古所的创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不负历史不负自己

  汉唐网:对未来考古系学生有什么注意事项?对咱年轻一代文博工作者有何期望?

  禚振西:

  现在学的比我们那会儿高科技,也不敢谈注意事项,就说说遇到打破关系要先挖最晚的,一旦挖混了,就等于说挖毁了,标号完后,再进行仔细发掘。还有一些是地层学,注重叠压关系,要把田野这套不要弄混了,特别是石器时代打破叠压关系这些要特别注意,不管是墓葬还是遗址,亦或是可移动类文物修复,希望年轻的考古学生们要尊重、敬畏它们。

  不重复不盲从

  汉唐网:如何应对有争论的学术课题?

  禚振西:

  针对有争议的学术问题,不要盲目信奉“大家”观点,要有怀疑精神;对有不同学术观点的年轻人,也不要轻易否定他,认真听完他说的证据。遇到“孤证不为证”的问题,让时间去验证。在陶瓷上, 比如在室内,标本的类型学,即标型学,标准器是什么?陶瓷工艺学,器物是怎样成型的?如何施釉的?一条路走不通,换个角度,比如科技学,里面含有的成分,哪一种瓷土?一元配方、二元配方、怎么烧制?继续换角度,陶瓷美学,实用和美如何结合?见纹样识含义,这些都属于跨专业跨学科了,所以建议现在的孩子们多学一些跨专业领域的知识,会帮助你多开启一扇窗户。好比我就退休后自费把陕西周边的窑址,都去采集和观看了,陕西40多个窑都快跑完了,陕西学瓷器,局限比较大,北方来比,民窑比较多,1985年提出五代耀州窑观点时候,很多人当时不认可,但是现在基本上根据出土数据的增多,很多人都认可了我的观点,所以遇到任何问题时候,要自己思考,当然我说的也不一定对,要有怀疑精神。

  一个新的观点提出来很难,一直有传统观念,你打破传统观念,更难。1985年在郑州召开了中国古陶瓷年会,我提出了有关“柴窑”的观点,因为当时是在河南开的会,当时学界一直认为柴窑就在河南,可能提出这个观点河南人不是很高兴,我谈的比较低调,但是针对类似问题,我希望年轻的文物工作者能独立思考、不重复别人,也不盲从别人,只要你有理有据,勇敢说出你的观点,坚持自己认真研究出来的结果,不负文物,不负历史、也不负你自己,问心无愧很重要。

  汉唐网:感谢您接受汉唐网的采访。

上一条:谁杀了杨永泰?
下一条:水果波罗蜜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