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繁会景物图卷》简称“南都繁会图”,被称为明代的“清明上河图”,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本文通过对《南都繁会景物图卷》图像中民俗内容及其空间布局的解读,提炼视觉化图像的象征意义。
一、《南都繁会景物图卷》的叙事
明人绘作的《南都繁会景物图卷》,绢本,设色,纵44厘米,横350厘米。该画卷原为“常熟翁氏旧藏”,签署《明人画南都繁会景物图卷》,尾署“实父仇英制”,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它是一卷描绘明代南京的城市经济繁荣和市民生活状况的写实作品,生动展现城市文化空间形制与视觉符号,代表明代中晚期南京城市的特色与精神内涵,具有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在具体绘画叙事内容上,《南都繁会景物图卷》画面从右到左,依次铺开,由郊区村舍田园风光起始,经过热闹的南北街市,直至官衙和皇宫内苑结束,描绘了1000多个人物、30多栋建筑、109个商店牌匾招幌、4处群山河流、5座桥梁、2类街市、11类民间习俗活动。画卷的空间叙事内容与空间形制单元一一对应,并依据城市市民文化活动行为、建筑景观元素、商业活动等内容形成空间划分,在二维画卷上对时间与空间进行内容的重组。
画卷被自上而下、穿城而过的河道分隔为左右两个单元,一座三孔石桥连接左右,桥右为南市街,桥左为北市街。画面上竖立着五通牌坊,可以辨识是南市街、绣衮、北市街,中间下面三孔桥和上面山门的两处牌坊,所书内容已不清(图1)。
二、民俗活动的内容及空间布局
民俗活动的空间布局,主要分布在画作的右侧单元,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面宽阔的河流为秦淮河,左侧连绵的山峰为钟山,下面是街市。画面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满街的民俗活动,按照编号顺序,依次为舞龙、龙舟、京人耍戏、舞狮、杂耍把戏、鳌山灯、江湖把戏、太平有象、三战吕布、安天会和水浒等11个场景表演(图2)。
1.一河两岸
由秦淮河中间游弋的龙舟以及两岸的舞龙、京人耍戏等项目,构成了沿河两岸民俗活动的空间布局。
在画卷的右上方,有一队舞龙队伍蜿蜒穿行,最前方是鼓乐手开道,紧随着是龙珠戏耍(图3)。舞龙起源于求雨,最早可见于汉董仲舒撰《春秋繁露》卷十六《求雨第七十四》,也是最早有文字记载的“舞龙”。求雨的“舞龙”,是祭祀的一个环节,龙分青、赤、黄、白和黑五色,大小各有定数,分别由小童、壮者、丈夫、鳏者和老者扮演角色,“服青衣”“服赤衣”“服黄衣”“服白衣”“衣黑衣”而舞之,最长的白龙长度有九丈,最小的是黄龙,长五丈。(〔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
画卷中,绘有龙舟两艘,造型简洁,船体为蛟龙造型,上方建有小型楼阁装饰,插彩旗若干,划手单侧5桨5人(图4)。古越族及南部中国水居民族多以龙蛇为图腾,龙舟竞渡便是崇拜龙图腾的一种祭祀仪式。人们把船建造成龙形,画上龙纹,然后放在江河中竞游,表示龙行于水。在竞渡之前,要举行隆重的祭龙仪式,表明自己的“龙子”身份,强化自己与图腾的联系。闻一多《神话与诗》:“古代吴越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为表示他们‘龙子’的身份,借以巩固本身的被保护权,所以有那断发文身的风俗。一年一度,就在今天(端午),他们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筒,或裹在树叶里,一面往水里扔,献给图腾神吃,一面也自己吃。完了,还在急鼓声中(那时许没有锣),划着那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上做竞渡的游戏,给图腾神,也给自己取乐。”龙舟竞渡的渊源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吴国名将伍子胥,是苏州历代民众崇拜先贤的结果。据《事物纪原》载:“竞渡之事,起于勾践,盖悯子胥之忠而作。”这一起源的时间,比其他地区端午节以纪念屈原于公元前278年投身汨罗江为起源的时间,提前了300年。
江浙一带的龙舟,有其特殊的称谓:“四角枋柱,扬旌拽旗,篙师执长钩,谓之跕头。舵为刀式,执之者谓之挐尾。尾长丈许,牵彩绳令小儿水嬉,谓之掉梢。有独占鳌头、红孩儿拜观音、指日高升、杨妃春睡诸戏。两旁桨折十六,前为头折,顺流而折,谓之‘打招’。”(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苏州龙舟赛会奇特之处还在于日夜兼备,《清嘉录》记载:“入夜,燃灯万盏,烛星吐丹,波月摇白,尤为奇观。俗称灯划龙船。”有燃灯万盏、烛火成山的奇观。
在河岸的码头旁边,有一队打着“京人耍戏”旗号的杂技队伍正在表演节目,只见两位赤膊壮士共架一副云梯,梯上一艺人正倒挂穿行,有鼓、钹、锣及号子乐队助兴(图5)。
2.牌坊
牌坊是南都的标志性建筑,画面中五处牌坊中,有三处牌坊周围刻画了流动的民俗表演:“南市街”牌坊的舞狮、“绣衮”牌坊的江湖把戏和鳌山灯,以及山门牌坊的三战吕布。
画面的中心是南市街牌坊,此处,一队打着“走海倭子进宝”旗号的舞狮队伍,越门而来(图6)。前导是两面幡旗,分别写着“五谷丰登”“吉庆有余”,旁边有4人组成的架鼓、大锣、钹和号子乐队,肩打双伞的艺人开路,手执长把绣球的狮子郎正舞弄引逗,指挥舞狮前行。两头青色狮子各由两人扮演,由两位头戴尖顶小帽、身披红披风的昆仑奴扮相的引狮奴牵引,狮子形象逼真。明王稚登《吴社编》介绍过苏州的舞狮子,正如画中所表达的那样:“迎神赛会上,技艺更是动人心魄,狮子金目熊皮,两人蒙之,一人戴木面具,装月氏奚奴,持绣球导舞,两人蹲跳按节,若出一体。”(明·王稚登《吴社编》)
绣衮牌坊的前后均有民俗表演,其前方是江湖把戏(图7),表演百戏中的武艺、杂技。有“江湖把戏”“吉庆有余”字样的幡旗3幅,乐人4人,手持锣、钹敲击助兴。艺人中有一人表演舞铁叉,有一人单腿站立,在抬起的一只脚上放一个元宝,一小孩在元宝上倒立,有小孩在一人头顶的坛子上倒立,有小孩在一人单手举的算盘上奔走,“其中有位头顶软竿的演员,在行进中边旋转头顶竿上盛满寿桃的盘子,边抛接左手短竿上的双层盘子,这便是明清时流行的‘冰盘球棒’中的典型技巧之一”(薛宝琨,鲍震培《曲艺杂技志》)。
……
(作者林友标,系广州大学体育学院教授;章舜娇,系暨南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