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中国 > 文史长廊
唐代的各种纳凉神器
作者:王永平 来源:《文史知识》2019年第8期 时间:2024-07-03

  为了消夏纳凉,唐代帝王那可真是想尽各种办法而又无所不用其极了。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纳凉“神器”和消暑妙招。
  凉席是夏季防暑的常备用品。唐代皇室有从全国各地进贡来的各种精美凉席,如《新唐书·地理志》记载,沧州贡苇簟,景州贡韦簟,澧州贡竹簟,朗州贡纻綀簟,常州贡龙凤席,苏州贡白角簟、草席,宣州、饶州贡簟等。《唐六典》卷三户部郎中、员外郎条也记载,仅贡龙须席的地方就有岐、陇、泾、宁、鄜、坊、丹、晋、汾、岷、秦等州。另外,见于记载的还有象牙席、紫茭席、龙脑郁金席、桃笙席、金缕席、犀簟牙席、粲草席、蔍心席、水葱席、苏薰席、藤簟等。如:紫茭席,见于《杜阳杂编》卷中:“紫茭席色紫而类茭叶,光软香净,冬温夏凉。”犀角簟,见于《朝野佥载》卷三记载,武则天的内宠张易之专门为其母所编织。犀簟牙席,见于《杜阳杂编》卷下记载的唐懿宗爱女同昌公主于咸通九年(868)出嫁时的嫁妆。斗磨大同簟,大概是精美竹席,见于《清异录》卷下载:“李文饶家藏会昌所赐大同簟,其体白竹也,斗磨平密,了无罅隙,但如一度腻玉耳。”最为奇特的是申王李捴发明的一种新型凉席“壬癸席”,见于《云仙杂记》卷六引《河东备录》载:“申王谓:‘猪既供餐,不宜处于秽处。’乃以毡龛、粟粥待之。取其毛,刷净,令巧工织壬癸席,滑而且凉。”申王是唐玄宗的异母兄,由于肥胖,特别怕热。他发明的这种凉席,因壬癸在天干中处北方之位,取其凉爽之意,故名。
  凉枕也是暑天消夏常用之物。唐代见于记载的有玉枕、瓷枕、竹枕、石枕、木枕、铜枕等。如青玉枕,是用青玉制作的凉枕,又名左宫枕,传说为仙人左宫夫人之物。据《清异录》卷下载:“左宫枕,青玉为之。体方平长,可寝二人。冬温夏凉,醉者破酲,梦者游仙。云是左宫王夫人,左宫以授杜光庭,光庭进之蜀主。”瓷枕,始创于隋,流行于唐以后各代。夏日用瓷枕,据说能清凉沁肤、爽身怡神、明目益睛。所以无论富贵贫贱,都很喜好,连皇宫中也多用之。瓷枕的品种多样,形式纷繁,唐代瓷枕主要是绞胎花枕和豹头、白泽、伏熊等兽头枕。唐代已经出现了专门生产花枕的作坊和制作花枕的名家,如苏州博物馆藏有一件绞胎褐绿彩“裴家花枕”,上海博物馆收藏有一件绞胎“杜家花枕”,就是当时的瓷枕制作名家“裴家”“杜家”的精品,可见当时人已经开始具有品牌意识。
  
唐代的绞釉锦地团花“裴家花枕”款如意形枕
  扇子在中国出现很早,更是夏日纳凉的必备用具。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以龙治雨,以扇逐暑。”唐人将扇子称之为“凉友”,夏日有一把扇子在手,那可真是“金风扇微凉,远烟凝翠晶”(《唐会要》卷二七“唐德宗贞元七年七月,幸章敬寺,赋诗”)。唐代扇子也是贡品,蒲州贡竹扇和(绫)绢扇。唐代常见的扇子主要是纨扇和羽扇。纨扇,又称团扇、宫扇、罗扇、合欢扇。唐人有许多咏团扇的诗文,如杜甫《秋兴八首》诗:“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王昌龄《长信愁》诗:“奉帚平明秋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刘禹锡 《团扇歌》:“团扇复团扇,奉君清暑殿。”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项斯《古扇》:“昨日裁成夺夏威……凉殿恩随汉主妃。似月旧临红粉面,有风休动麝香衣。”后唐庄宗作《歌头》词曰:“纨扇动微凉,轻绡薄。”羽扇是用鸟类羽毛做成的扇子。开元二十四年(736)盛夏暑伏天,唐玄宗赐宰臣白羽扇,张九龄因感恩作《白羽扇赋》。白居易有《白羽扇》诗:“素是自然色,圆因裁制功。飒如松起籁,飘似鹤翻空。盛夏不销雪,终年无尽风。引秋生手里,藏月入怀中。”另外,还有蒲扇,雍裕之《题蒲葵扇》诗:“倾心曾向日,在手幸摇风。羡尔逢提握,知名自谢公。”唐代皇帝仪仗中常用一种障扇,为长柄扇,有障尘蔽日之功效。《太平御览》卷七〇二《服章部·扇》载:“中宗为皇太子,天后以时热,令皇太子外朝用扇障日。”唐代还有一种用特殊材料制作的“龙皮扇”,据《开元天宝遗事》卷下载:“元宝家有一皮扇子,制作甚质。每暑月宴客,即以此扇子置于坐前,使新水洒之,则飒然生风,巡酒之间,客有寒色,遂命彻去。明皇亦曾差中使去取看,爱而不受,帝曰:‘此龙皮扇子也。’”京城富豪王元宝家的这把龙皮扇应是用蟒蛇皮制作的,此物虽极珍奇,但对富有天下的唐代帝王来说并不算稀罕,所以唐明皇才拒绝夺人所爱。
  另外,唐代皇室还有用玉、石、犀牛角、玳瑁、蛇皮等制作的各种奇特的避暑神器。
  八角玉升,即玉斗,这是一件从外国进贡来的避暑宝贝。《云仙杂记》卷八载:“宣宗有八角玉升,西夷恒陁国所进。夏以水浇之,则无暑;冬以火逼之,则无寒。异事甚众。”恒陁国,为西域古国,具体情况不详。
  水玉腰带、辟暑犀,据《杜阳杂编》卷中载,唐文宗经常召学士于内庭讲经论义,“而李训讲《周易》,微义颇叶于上意。时方盛夏,遂命取水玉腰带及辟暑犀如意以赐训”。水玉腰带凉爽;辟暑犀可解暑,因犀角性凉,故称。
  脆玉绦,是用袋装条状冰块制作的腰带,因条状冰晶莹剔透,类似脆玉,故名。《清异录》卷下记载:“武帝缘金丹示孽,中境躁乱。内侍童膺福希旨进脆玉绦,用锦作虚带,以冰条裸腹系之,心腑俱凉,移时销镕,复别更替。”唐武宗服用金丹后,产生燥热反应,内侍宦官就想到用这种腰系冰袋的办法来解热祛燥。 
  
唐代浮雕玉腰带
  风松石,也是唐武宗时从外国传来的宝贝。据张读《宣室志》记载:“会昌元年(841),扶馀国贡三宝:曰火玉,曰澄明酒及风松石。……风松石方一丈,莹澈如玉,其中有树,形若古松偃盖,飒飒焉而凉飚生于其间。至盛夏,上令置于殿内,稍秋气飕飕。”此石能自动吹风,夏天放在大殿里,只需片刻,就能使殿中秋气飕飕,真是一块避暑奇石。
  澄水帛,是一种神奇的纺织品。《杜阳杂编》卷下载,同昌公主,“一日大会韦氏之族于广化里。玉馔俱列,暑气将甚,公主命取澄水帛,以水蘸之,挂于南轩,良久,满座皆思挟纩。澄水帛长八九尺,似布而细,明薄可鉴,云其中有龙涎,故能消暑毒也”。这种帛像细布,透明光亮而又轻薄,在夏天只要拿水蘸一下,挂在屋子南边顺风的地方,就会产生凉风,满座皆冷,甚至不得不披上夹衣。这种避暑神器,据说是因为加入了龙涎香才产生了消暑解毒的神奇功效。
  玳瑁盆,是一种夏日用来泼水戏嬉的避暑神器。据《杜阳杂编》卷中记载:“敬宗皇帝宝历元年,南昌国献玳瑁盆……可容十斛,外以金玉饰之。及盛夏,上置于殿内,贮水令满,遣嫔御持金银杓,酌水相沃,以为嬉戏,终不竭焉。”这个南昌国不知在什么地方,有人推测是高昌国之误,笔者以为应该在南海一带。因为玳瑁是一种珍贵的有机宝石,由角质和骨质等有机质组成。它来源于同名的海龟“玳瑁”的背甲龟壳。玳瑁晶莹剔透,花纹清晰美艳,色泽柔和明亮,在古代经常被制成装饰品和工艺品。玳瑁的背甲性甘、寒,有清热解毒、平肝定惊的功效。玳瑁还有“吉祥长寿、辟邪纳福”的寓意,所以用玳瑁制成的工艺品经常被当作贡品。这件神奇的玳瑁盆,就是用玳瑁制作的工艺品。
  
唐代特色的玳瑁螺细八角箱
  碧芬裘,一种传说中的神兽皮。《明皇杂录》载:“玄宗与贵妃避暑兴庆宫,命进碧芬之裘。碧芬出林氏国,乃驺虞与豹交而生,大如犬,碧于黛,香闻数十里,太宗时贡,名曰鲜渠上沮。鲜渠,华言碧;上沮,华言芬也。”大概这种神兽皮清凉而又能够持久散发香气,所以也可用于避暑。
  龙皮,应该是蟒蛇皮。《唐摭言》卷一五载,唐宣宗曾在暑热天在太液池召见学士,“及就坐,但觉寒气逼人,熟视有龙皮在侧”。龙皮,应即蛇皮。蛇皮透气而清凉,在夏天用它将四周围起来做帘子,可以阻隔热气和降温,从而变成一个小型的“空调房”。
  冷蛇,用活物来降温可谓唐代最奇特的一种消夏之法了。据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一七记载:“冷蛇,申王有肉疾,腹垂至骭。每出,则以白练束之。至暑月,常鼾息不可过。玄宗诏南方取冷蛇二条赐之。蛇长数尺,色白,不蜇人。执之,冷如握冰。申王腹有数约,夏月置于约中,不复觉烦暑。”蛇是冷血动物,体温不受外界影响而波动,天热体凉如常。申王将蛇装入袋子,束在腰间去暑,虽是妙法,但却颇为瘆人,估计一般人都不敢接受。
  画舫纳凉,唐代帝王常见于“水殿”纳凉,这种水殿并非临水而建的殿堂,而是指大型画舫或龙舟。皮日休《汴河怀古》诗曰:“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此水殿即指龙舟。《开元天宝遗事》卷下载:“五月五日,明皇避暑游兴庆池,与妃子昼寝于水殿中。宫嫔辈凭栏倚槛争看雌雄二戏于水中。帝时拥贵妃于绡帐内,谓宫嫔曰:‘尔等爱水中鸂鶒,争如我被底鸳鸯!’”此处水殿即指画舫。花蕊夫人《宫词》曰:“太液波清水殿凉,画船惊起宿鸳鸯。” 题咏的应该为此事。
  
唐三彩鸂鶒酒卮
  最后说一说唐代的颁冰制度。在古代,朝廷常有夏日颁冰赐群臣以消暑之制,《周礼·天官·凌人》就载:“夏颁冰,掌事。”这些冰是在冬日预先采集贮藏在冰井之中的,唐代朝廷有一套严格的藏冰制度,由司农寺来负责,据《唐六典》卷一九记载,司农寺的职责就有“季冬藏冰”和“仲春启冰”。具体事宜则是由上林署来完成,“凡季冬藏冰,每岁藏一千段,方三尺,厚一尺五寸,所管州于山谷凿而取之。先立三春三日纳之冰井”。据《唐两京城坊考》记载,西京西内苑建有冰井台,东都上阳宫建有冰井院,都是用来贮冰的。蓝田贡冰质量最好,据高彦休《唐阙史》卷下说“蓝田县岁贡冰,常在冬杪”,“清虚明洁,如椎骊颔而割蚌腹也”,“他邑亦贡,其数甚寡,且非上品,不及蓝冰也”。冰山避暑是唐代皇家与贵族常用的纳凉手段,花蕊夫人《宫词》曰:“御座垂帘绣额单,冰山重叠贮金盘。玉清迢递无尘到,殿角东西五月寒。”在炎炎夏日里,皇家大殿垂帘闭户,内置冰块降温,以至盛夏五月寒意袭人。杨贵妃兄妹得宠时,也如法仿效,《开元天宝遗事》卷上有《冰山避暑》事曰:“杨氏子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为山,周围于席间。座客虽酒酣,而各有寒色,亦有挟纩者。其骄贵如此也。”杨氏子弟伏中欢宴,将冰雕琢为冰山,置于席间周围,难怪寒气逼人;又有《冰兽赠王公》:“杨国忠子弟以奸媚结识朝士,每至伏日,取坚冰令工人镂为凤兽之形,或饰以金环彩带,置之雕盘中,送与王公大臣,惟张九龄不受此惠。”杨氏子弟将冰制成凤兽形冰雕,装饰以彩带,放在刻绘有花纹的精美盘子中,送与王公大臣。这样的清凉生活方式可真够奢侈腐败的。夏日得赐颁冰,对于官员贵族来说是莫大的荣宠,无不感恩戴德,韦应物《冰赋》讲:“睹颁冰之适至,喜烦暑之暂清。”看到颁冰,烦暑顿消,欣喜之情,跃然纸上。颁冰除了直接用来降温消暑外,还可制作成各种冷冻食品和冰镇饮品,以供享用,想想真是夏日快事!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上一条:从多元视角看中国古代“鉴戒”
下一条:充分发挥警示教育在党纪学习教育中的作用——重温毛泽东同志《给雷经天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