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自古多山,是全省平均海拔最高的县,被称为“山东屋脊”。沂源是八百里沂河的发源地,境内山体洞穴密布,曾是孕育古人类生存繁衍的摇篮。丰富的文化遗产见证着沂源的悠久历史,自然与人文在此融为一体,这里有早在四十万年前便与“北京猿人”同期的“沂源猿人”繁衍生息,有距今1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洞穴遗址——北桃花坪扁扁洞,也有在沂源县境内绵延30余公里的齐文化遗迹——齐长城。
优厚的历史与人文资源得益于前人的智慧,而利用好,保护好这些珍贵财富则有赖于今人的努力。多年以来,沂源围绕“沂源猿人”“牛郎织女”等传统历史遗迹与传说,结合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大机遇,打造了诸多带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产业园区与活动基地,形成了各自独立而又一以贯之的品牌文化;同时,围绕齐长城的保护工作也有序开展,为齐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保驾护航。
山洞燃起的文明之火:沂源猿人遗址的保护与利用
1981年9月18日,考古工作者在当地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了沂源猿人化石,后又相继发现几处人类生活遗址。沂源猿人遗址位于沂源县土门镇骑子鞍山东侧崖下,北京大学、山东大学联合省、市、县文物部门进行了两次发掘,先后发现古人类头盖骨化石一块,牙齿八颗,肱骨两块及猕猴牙齿等动物化石。其中,古人类化石鉴定年代为40~50万年前,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山东人,并被命名为“沂源猿人”。
“沂源猿人”的发现对研究第四纪哺乳动物的分布、古地理、古气候和东夷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山东石器时代遗址之一,沂源猿人遗址现已成为探寻人类学起源的重要科学研究基地。正是在这里,齐地祖先高举象征着文明的火把,开启了历史创造之旅。
为充分保护好这一古老的生命文化资源,沂源县制订了近远期保护规划,除建设博物馆展陈之外,还建立了“有保护标志、有保护范围、有保护组织、有科学档案”的四有档案,对“沂源猿人”遗址进行了修整和维护,广泛搜集并整理了大量翔实资料,沂源猿人遗址也于200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10月,全国首届“沂源猿人”学术研讨会在沂源举办,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等省市考古和博物部门的二十位专家学者,在实地考察勘探的基础上,对“沂源猿人”这一人类生命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研讨,认定沂源为山东古人类的发源地,“沂源猿人”被确定为山东人的祖先。中央电视台淄博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发现沂源人》,分上、下两集在央视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播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
为了充分利用好这一文物资源,沂源在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围绕“沂源猿人遗址”着力打造了“鲁山溶洞群”这一国家4A级景区。该景区位于南鲁山镇,其主峰鲁山是山东境内第四高峰,历史上曾是齐、鲁两国分界之山,也是沂、淄、弥、汶四河的发源地,除自然景观之外,鲁山向来便有“鲁班造锯”典故和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之说,园内风景与动人传说相得益彰,在此可观云雾,看日出,赏翠竹,听鸟语,闻溪音,访古迹。“鲁山溶洞群”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古人类遗迹,日渐成为集地质观光、研习修学、养生保健、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文化胜地。
从以沂源猿人为代表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到以沂源扁扁洞(距今约10000年)、临淄后李(距今约8500~7800年)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皆分布在泰沂山脉和鲁北的山前平原;而其后的北辛文化(距今约7300年)则代表了最早的东夷群体,这一群体推进至鲁南乃至苏北地区,又经大汶口、龙山、岳石、珍珠门文化,扩展到整个海岱地区,形成了可与中原地区华夏部族并提的东夷部族;由东夷部族所创造的东夷文化,通常被视作齐文化的前身——他们先后完成了从山洞到内陆再到濒海的文明演进,而半岛濒海型文化正是齐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从文化谱系及时空序列的角度出发,沂源猿人与齐文化之间形成了跨越数十万年的“互动”关系。以此为观照,沂源猿人遗址的保护对于今日弘扬齐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爱情搭起的非遗之桥:牛郎织女传说的新用途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是我国家喻户晓、流传最广的民间传说之一,与“孟姜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并称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农历七月初七又称“七夕”或“乞巧节”,在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如今也逐渐成为人们互致爱意、充满仪式感的特殊日子。沂源县拥有国内唯一一处与“牛郎织女”传说实地实景相对应的古建筑遗址,即唐代始建的“织女洞”和明代修建的“牛郎庙”,加之早在《诗经》中便有了“跂彼织女”“睆彼牵牛”的记载,因而沂源被认定为“牛郎织女传说”的核心传承地。由于人文景观与自然风貌并存的特殊文化现象,沂源“牛郎织女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自2007年沂源县被中国民俗学会授予“牛郎织女传说之乡”称号以来,浪漫甜蜜已成为这座“爱情之城”新的形容词。七夕传统文化融入了沂源发展的方方面面,成为沂源特色文化名片。特别是一年一度的七夕情侣节,已经成为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文化旅游盛会,它在汇聚人气,提高沂源知名度,拉动文化旅游经济发展,不断丰富商业产品供应,提升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等方面,均起到了良性带动效果;与此同时,通过节日活动大力弘扬和传承七夕传统文化,积极倡导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这对于促进夫妻和谐带动家庭和谐,推动社会和谐皆有正面作用。
2020年8月25日,第十三届中国(沂源)七夕情侣节在山东省沂源县牛郎织女景区如约开幕,其主题为“鹊桥相会 爱在沂源”。本届七夕节的创新之处在于采用了“线上+线下”的办节模式,网络云直播成为一大亮点:直播活动通过“沂源融媒”APP、“掌上沂源”微信平台以及“山东融媒公益直播联盟”137家区县融媒体中心组织开展,力在打造“云上七夕”“网红七夕”。
此外,除在牛郎织女景区举办的开幕式外,“爱的果实”中华大果园果品展销、“爱的体验”特色旅游商品、“爱的传承”非遗手工艺品、“爱的旅途”旅游景点、“爱的港湾”精品民宿、“爱的滋味”沂源美食等七个分会场,为广大群众和外来游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大餐。正是这多元灵活的互动与参与形式,实现了科技、经济、人文、自然的共赢,进一步叫响了“牛郎织女·情定沂源”品牌。“七夕情侣节”现已成为一年一度的淄博齐文化节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文化+旅游”模式的大力推广,也让齐文化在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重新鲜活起来。
利在当代的千秋之功:沂源境内齐长城的保护
“乘山岭之上筑齐长城,东至海,西至济洲,千余里以备楚”,齐长城修建于公元前685年至公元前485年间,西起济南市长清区,东至青岛市黄岛区,东西绵延、横越泰沂,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修建的大型军事防御工程。沂源县境内保留有齐长城约30千米,途经南鲁山、悦庄两个乡镇,遗址明显处1600余米,最高处1.4米,宽约6~8米不等。早在1987年,齐长城遗迹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12年,“齐长城文化带”被确定为山东省“十二五”期间主要目标和任务之一。“齐长城文化带”是以齐长城遗迹为纽带,形成的独具风貌的齐长城人文自然风景带。这是由齐长城及两侧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共同组成的完整的文化生态区域,该区域内存留着大量的文化古迹、积淀了丰厚的风土民情、流传着许多历史传说和动人故事,是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例如齐人杞良之妻孟姜女悲亡夫哭倒长城,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由此衍生出了“孟姜女哭长城”文学及歌唱曲目,是珍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姜女泉等相关景物遗存,也成为这一传说故事有迹可循的证据。
为切实妥善维护齐长城遗存的真实与完整,并还原其沧桑古朴的历史风貌,针对沂源境内齐长城遗迹的相关工作陆续展开:2012年以来,沂源县文管所分别委托山东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分别对齐长城“核桃崮段”“水泉溜西山段”等进行文物保护规划;2018年,齐长城“马头崮段”“车场东山段”等十段显著遗存点文物保护碑正式设立;“齐长城沂源核桃崮段1900米抢救性保护方案”已获得国家文物局同意批复。今后,沂源县齐长城遗址的保护、修复工作将按照国家的规范和标准逐步展开。
齐长城气势宏伟、规模壮观,是2500年前齐国盛世之下的建筑遗存,更是以齐人为代表的劳动人民智慧与勤劳的结晶。如今它已失去了军事防御的实用价值,但作为齐国处于盛世时的历史见证和可以触摸到的鲜活史料,保护利用好齐长城,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责任。这对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山东旅游事业发展、大力弘扬与传承齐文化精神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沂源植根于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深刻挖掘了地域文化的深厚内涵与时代价值。“牛郎织女”传说爱情文化和“沂源猿人”生命文化作为沂源县倾力打造的两大文化名片,不断传递着沂源地区的历史信息与齐文化内涵;对于文物资源的重视程度,特别是对齐长城遗迹及周边文化遗产的保护举措,也充分反映了沂源弘扬齐文化的决心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