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学前沿 > 考古学
《当时世界年纪小》,令人耳目一新的旧石器考古科普新作
作者:王幼平 来源:“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时间:2021-02-05

  2020年岁末,一本装帧独特、内容新颖的旧石器时代考古科普新作面世。这部新作的作者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徐新民研究员。徐先生长期在浙江从事旧石器时代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主持过七里亭、银淀岗与合溪洞等重要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与研究。他也曾在浙江境内开展广泛的旧石器时代考古调查,为填补浙江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旧石器时代考古同行,很早就熟悉徐先生撰写的《七里亭与银淀岗》等旧石器考古报告与论文,也曾多次有机会参观他主持发掘的旧石器遗址现场。

  翻开这部新作,不仅看到徐先生丰富的田野考古收获和综合研究成果,也更深切感受到他通俗流畅的语言,和针对专门读者群的巧妙构思,以及为完成这部精彩科普著作所做的努力。

  相较于考古学的众多分支,如何了解认识距今时代漫长久远,且当时人类的行为和活动方式都与现代相差甚远的旧石器时代和旧石器考古,一直是公众,甚至是从事历史与考古等学科教学与研究的专业人士的难题。这部新书则针对少儿读者群,以身为父亲的考古人口吻,通过写给孩子的书信形式,通俗地讲解什么是旧石器考古,娓娓道来怎样寻找旧石器时代遗址,如何进行发掘与研究等;还依次介绍了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科的来龙去脉;更进一步讲授旧石器考古研究者如何去透物见人,具体阐释这个远距当今已有数万乃至数百万年之久的时代所发生的故事与发展历史。徐先生的尝试与努力,为进一步开展旧石器考古科普教育,推动公众考古工作的开展,都提供了全新范例。

  这部旧石器考古科普新作开篇即从什么是旧石器时代考古讲起。作为长期在浙江地区从事旧石器考古的专家,作者以其亲历亲为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为例,向读者清楚地讲述了旧石器考古做什么,怎么做,以及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要这样做。相较于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华北、西北地区,甚至是同属旧石器考古工作起步较晚的南方其他省区,浙江境内一直到20世纪末也还没有发现过确切的旧石器遗存。这种情况使得关注浙江史前考古的学者,尤其是浙江籍的中国旧石器考古前辈张森水先生长久不能释怀,一直期望在浙江有所发现,尽早填补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在东南地区的这片空白。这一夙愿在跨入新世纪的第3个年头,随着浙西北安吉县溪龙乡上马坎遗址的发现与发掘而得以实现。徐先生作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位专门从事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学者,与张森水先生一起经历了这一“石破天惊”的事件,填补了浙江旧石器考古发现空白,将史前人类在该地区生活的时间提早到旧石器时代。

  在徐先生的笔下,读者既可以感受考古工作者发掘上马坎等遗址之际,所经历江南冰雪冬日清晨的凛冽寒风;也能领略到在夏日里调查合溪洞等遗址时的炎炎酷暑;但更深切的感触却还是考古发掘与调查工作中,每逢有新发现与收获所带来的惊喜与享受。尽管有斗转星移与四季变换,但不变的是考古人长期坚持在发掘探方内用手铲竹签,仔细清理出数万乃至上百万年前古人类留下的遗物遗迹,再精确测量、绘图、照相与记录,提取出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样品,然后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正是这些辛勤野外工作和系统的室内整理与综合研究,才奠定了有石破天惊大发现、填补百万年史前史上空白的基础。这些发现与研究成果正是考古人孜孜以求的工作目标,当然也值得作为父亲的考古人引以自豪,向孩子流露出骄傲。

  了解一个学科的来龙去脉,或者说是认识学科发展史,无论对专业学者或是希望了解该学科的公众,也都很重要。本书另一内容,即是专门向读者介绍浙江以及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的简要历史。如在浙西藏秘境一节,记录了20世纪古生物、古人类与旧石器考古学者在浙江地区进行探索与调查经历及收获。在关于世纪大发现一节,也对中国旧石器考古开端与发展历史进行概括介绍。透过这两节以及作者在宁夏灵武水洞沟遗址参加发掘的经历与感受,读者都可以了解到中国旧石器乃至史前考古从起步一直发展到今天的百年历史进程。

  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与社会发展的童年时代。因此本书有多处强调旧石器时代的漫长,以及人猿相揖别历史更为久远。与早在距今六七百万年前早期人科成员站立起来两足行走,到距今三百多万年最早打制石器的出现历史相比,人类告别狩猎采集的生计方式,迈入农业社会,进而再跨进文明时代的历史,也不过区区万年。无论是与300万年或是700万年相比较,早期人类社会都经历了更久远的时代。然而历史虽漫长,但就当时人类的活动与行为特点来看,却非常简单原始,也正如人类个体成长发育的童年时代。由此可见,本书之所以选用《当时世界年纪小》为题,应该是作者对人类社会形成之初阶段更直白、更形象的比喻和概括。

  透物见人,一直是考古学者追求的研究目标,也是公众更关心的内容。从本书的内容选择与篇章布局,都可以感受到作者在这方面的努力。综观全书,有差不多近半的内容,都集中在对各地区资料丰富的旧石器遗址做介绍与分析。通过对这些遗址已公布的考古报告与综合研究成果做进一步讨论总结,向读者讲述旧石器时代人类从生产生活与栖居形态,到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以福建三明万寿岩船帆洞遗址石铺地面的发现为例,作者形象地告诉读者,我们数万年前的祖先即已经会“装修”居住地,表现出与现代人同样的追求与喜好。“咫尺天涯两公里”一节,则通过发现在广西柳州白莲洞及附近洞穴遗址群的旧石器与人类化石遗存,复原了生活在该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群从日常起居到生离死别具体场景。“精巧的捕鱼工具”一节则以发现在华北、东北地区同时代人类生产的精美骨、角器与装饰品等证据,进一步展示晚更新世人类的捕鱼等高超维生技术的发展,以及通过佩戴饰品等来彰显身份或追求美丽外表,来吸引他者关注的象征行为的存在。

  “盘中餐、陌上履、洞穴居”是本书的最后一节,也是讨论旧石器时代人类与文化发展的高峰。作者在对整个旧石器时代人类演化与文化发展的概括总结之后,再次回到旧石器时代考古最核心的话题,即对维系史前人类生存、承担生产生活最基本功能的石器工具的讨论。从距今六七百万年之际人猿共同祖先依靠天然工具开始,到距今三百多万年东非地区人类祖先打制的第一件石头工具出现,完成了人类漫长演化历史上最关键的一步。其后,随着距今260万年左右东非埃塞俄比亚戈纳(Gona)石器的出现,作为石器技术模式一的石核-石片石器工业,也很快出现在东亚地区的中国境内。这些工具可以分出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类型,承担着砍砸、切割、锥钻与挖掘等多种功能,是早期人类获取盘中餐的利器。到距今数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时代,人类祖先开始掌握用火技能,盘中餐变得更有滋有味。正是这些长久的积累与逐渐进步,为现代人及其行为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由此才可以看到,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开始缝衣穿鞋,最终告别赤脚裸体奔跑于荒陌的狩猎采集时代。

  综观这部新作,既有以“当时世界年纪小”为主线来系统展示远古人类与社会演化历程与故事,也有在讲述“看马有传奇”等考古工地趣事的同时,更详细介绍发生在晚更新世东西方人群与文化在西北地区相遇等事件,展示出中国境内现代人来源与发展过程的具体案例,为了解现代人起源等国际史前考古学界与公众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提供全新视角。还有正文之后所附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及相关学科的专用名词,以及地质年代简表等,也都为对旧石器考古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更方便的阅读参考。

  虽然这是一本以小朋友为主要对象的考古科普读物,但其讲述的故事,阐释的道理与问题却不仅仅限于少年儿童的兴趣,对于小朋友家长与一般公众也都是很好的考古科普知识。对于从事考古专业的同行来说,则无论是希望了解近年来浙江及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与研究课题,或是有意寻找撰写考古科普著作的范例,阅读这部新作也同样会开卷有益。

上一条:考古材料研究的新视角:人与物之间关系的纠缠理论分析
下一条:参加“夏商周断代工程”夏代年代学研究课题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