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学前沿 > 考古学
丝绸之路与早期铜铁技术的交流
作者:陈坤龙 梅建军 潜伟 来源:《西域研究》2018年第2期 时间:2021-11-25

  内容提要:本文根据中外考古学和金属史等领域近期的重要研究成果,围绕铜、铁两种金属的生产和使用,综述了不同历史时期沿史前丝绸之路金属技术的传播和交流。公元前2000年前后,欧亚草原地带的青铜文化对铜和青铜技术在中国西北地区的出现和早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其后,中国西北和北方地区在中西互动的技术交流中持续发挥着桥梁作用,铜鍑和铜镜的向西传播与此有关,早期块炼铁技术在中国中原地区的出现也复如是。汉代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开辟,生铁原料和技术的西向传播,对中亚地区钢铁技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早期铜、铁技术的传播与交流表明:文化与技术交流在不同的时期可能呈现完全不同的形式,经由不同的交通路线和中介人群,其影响所及的范围和深度也大为相异。中西互动源远流长,对东西文明的演进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推动。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的传世巨著《中国》(China,Ergebnisse eigner Reisen und darauf gegründeter Studien)第一卷出版。他首次使用“丝绸之路”(die Seidenstrasse)来概括古罗马地理学家马利奴斯(Marinus of Tyre)笔下横跨欧亚的古老贸易路线。一百四十年之后的今天,“丝绸之路”已成为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代名词,为我们回望历史提供了独特路径,并作为一种精神象征焕发出新的活力。

  我们知道,跨区域的文化技术交流是人类文明发展演进的重要动力,“互联互通”“全球化”并不是现代人的发明。远在张骞通西域之前,沟通东西方古老文明的“史前丝绸之路”或“早期丝绸之路”就已存在,以彩陶为代表的早期中国文化因素,在5000年前已有西进影响至克什米尔地区的迹象,而最早驯化于伊朗西南部扎格罗斯及周边地区的绵羊已引入中国的甘青地区。随后的一千纪,牧业经济在广袤的欧亚草原上快速发展,马和马车的广泛应用大大增强了人群的移动能力,东起大兴安岭、西至多瑙河绵延近8000公里的“欧亚草原文化带”,成为东西方史前文化交流的“高速公路”。距今4000年前后,西方麦类作物和东方粟黍类作物在中亚东部和中国西北地区交汇,驯化于中亚草原的马在齐家文化遗址中出现,土坯建筑、权杖头等东传进入河西走廊,显示了中国西北地区在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考古学上观察到的最早的东西方金属技术交流,就是在这样的时空和文化背景下出现的。

  一、史前丝绸之路与西北地区的早期冶金

  金属技术的发生和演进在早期文明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对人类文明进程而言,金属的意义并不仅限于生产技术和经济发展,也体现在政治、宗教和礼仪等精神文化层面。简言之,金属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演进密切相关。因此,早期金属技术研究一直颇受关注。

  ……

原文链接

上一条:甲骨上,有广阔的商代文明图景——《殷墟甲骨学大辞典》略谈
下一条:东西问 | 樊温泉:彩陶如何见证东西方史前文明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