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中国各地陆续出土大批集中埋藏的佛像。本文根据遗迹现象和遗物状况将佛像埋藏分为A、B、C三类。A类埋藏以破坏佛像或是将寺院土地改作他用为目的。B类埋藏是为避免废佛、战争等灾难,僧侣或佛教徒为保护佛像而进行埋藏的行为。C类埋藏则是为处理不再使用的佛像,由寺院或是佛教信者主导实施的佛像瘗埋,与舍利瘗埋是两种不同的宗教活动。对中国佛像埋藏的分类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适用于其他地域。
佛教以佛像为神圣之物,隋文帝开皇二十年(600年)发布诏书,将毁坏及偷盗佛像视为“不道”,沙门毁坏佛像视同“恶逆”。在崇佛时期,有意破坏佛像的可能性很小。而佛教在中国并非一直稳定发展,以“三武一宗”法难为代表,佛教的发展在崇佛与废佛之间不断循环。近年来各地陆续出土了大批佛教残像,引发学界对于集中埋藏佛像这一现象的极大关注。
关于佛像埋藏的原因众说纷纭,较多发掘报告推测其为北周武帝或唐武宗灭佛时埋入。或有学者认为是一种地方性埋葬佛像的活动,北宋时主要流行于山东地区。或有观点以临朐明道寺为依据,推断大部分佛像埋藏是将佛像视为法舍利。也有研究者认为将佛像视为舍利进行埋藏的行为不是发生在废佛时,而是一种护法行为,是北宋时期流行的法事活动。
发掘出土的佛像除集中埋藏的以外,也有寺院荒废后形成的废弃堆积,并不能简单的将出土佛像都与埋藏佛像相对应。本文使用的佛像埋藏,指多件佛像集中出土于同一遗迹单位中的情况,如青州龙兴寺、邺城北吴庄、泾川大云寺、成都下同仁路等佛教造像埋藏坑。笔者共收集46例佛像埋藏,详见表一。通过分析发现埋藏佛像的遗迹现象并不完全一致,下文将通过遗迹现象和遗物状况对佛像埋藏进行分类与比较,并进一步探讨不同类型埋藏的意识与理念。为使行文简略,各例均用出土佛像地点的市县级名称加出土时间来表示。
……
(作者:黄盼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