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学前沿 > 考古学
中国转磨起源与传播诸问题初探
作者:傅文彬 赵志军 来源:《中国农史》2022年第1期 时间:2022-03-17

  摘要:转磨作为粮食加工工具,有力地推动了小麦在中国被广泛接纳的进程,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本文分析了内地考古出土转磨入料口的演变与发展过程,并与其他地区的地中海类型转磨相比较,揭示我国内地转磨技术拥有完整的形成、传播和发展过程,应属于独立发明。东西方转磨不同的技术追求,表明中国内地类型转磨是在小麦逐渐融入本土作物——主食传统的过程中发明的。内地转磨的传播过程则表明,其技术传播依赖于小麦种植的发展以及人口的跨区域流动。

  关键词:转磨;中国;地中海;农业;植物考古

  中国的转磨一般由磨架和磨扇组成,其中磨扇分上下两部分:上扇表面有入料口,包括了磨眼和上扇顶部的漏斗式或浅盘式结构;下扇安装铁质磨轴,与上扇套合,两磨扇的磨合面上刻有磨齿以助碾碎、推挤物料(图1)。考古墓葬出土的一些明器转磨还带有明器化的磨架、承盘、足等部件。

  目前公布的材料显示,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实用转磨出土于秦汉栎阳城遗址,明器转磨出土于西汉初的徐州凤凰山汉墓。中国早期的转磨形制发展成熟很快,在南北朝时期即基本定型,且集中分布于长江以北的内地地区以及新疆地区。其中新疆地区出土的转磨多数属于实用器,其他地区出土的转磨以明器为主。由于水磨、风磨出现较晚,在我国的考古工作中尚未发现,故本文仅以人、畜力驱动的中小型转磨作为研究对象,主要讨论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转磨。

  一、中国转磨起源问题新探

  转磨一直受到学术界关注,已有诸多学者讨论过中国古代转磨的起源及有关问题。冉昭德讨论了转磨技术的起源及其后续发展,阐释了转磨技术的社会经济意义。卫斯曾探讨过转磨的起源历史与技术原型。部分日本学者也曾研究过中国的转磨,认为它可能是西来的。李发林、赵梦薇都曾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转磨展开类型学分析,并讨论了磨齿特征的演变过程。张凤还注意到转磨入料口在后期有所改变,但并未深入研究。

  现有的转磨研究,主要关注于磨齿以及一些明器化特征的演进。但是,多数转磨明器未表现出磨齿的实际形式,现有实用器数量又太少而难以展开深入研究。相比之下,转磨入料口的特征在明器、实用器上都有显著表现且在不同阶段有所变化,可以作为“锐感”部位来研究。然而,入料口作为转磨上不可或缺的一个部位,其重要性及演变过程并未引起足够重视。本文将从转磨入料口的演变过程着手,结合国外材料对中国转磨的起源与传播路径问题展开研究。

  ……

(作者傅文彬,系西北大学博士研究生;赵志军,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链接

上一条:新时代的麦积山石窟考古
下一条:试论贵州乌江上游地区旧石器时代遗存的年代与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