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是长江上游右岸最大的一级支流,贵州省第一大河,有南、北两源,南源三岔河,北源六冲河,两源在贵州省黔西县化屋脊相汇后始称乌江。乌江上游指三岔河与六冲河汇合处以上地区,流域范围主要包括贵州西部的威宁、赫章、七星关(原毕节县)、大方、黔西、纳雍、织金、水城、钟山、六枝、普定、西秀、平坝、清镇等县(区)。区内六冲河流域地貌以高原和中、低山为主;三岔河流域为高原和相对平缓的丘陵盆坝并存,这里也是长江水系乌江流域和珠江水系北盘江流域的分水岭地带,地理环境和六冲河流域略有不同。
乌江上游地区是贵州省旧石器时代遗存发现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1964年即发现并试掘了黔西县观音洞遗址,20世纪七八十年代陆续发现了水城县硝灰洞,普定县穿洞、洞口、白岩脚洞、红土洞,毕节市老鸦洞、海子街大洞、扁扁洞、何官屯大岩洞、小坝吴家大洞,织金县大岩洞、小岩山、猫猫洞等十余处遗址。21世纪以来,又发现了织金县圆口洞,毕节市癞子洞、鸭池镇洞穴遗址群(包括杨梅坡大岩洞、羊圈冲岩洞、茶顶坡大岩洞、马槽洞和沈家岩洞),大方县响水穿洞,赫章县嘎发大岩洞、兴发陈家岩洞、兴发郭家岩洞、水塘堡洞穴遗址群(包括永康大岩洞、苗寨大岩洞、苏嘎黑岩洞和大六沟岩洞)、松林洞穴遗址群(包括窝蹦洞穴群、黑寨一号洞、黑寨二号洞、岩脚大岩洞、张家洞和何家洞),黔西县狮子口洞,六枝特区岩对门洞、硝洞等二十余处遗址。这一地区迄今已公开报道旧石器时代遗址近四十处(图一),其中黔西观音洞,毕节扁扁洞、老鸦洞、海子街大洞,水城硝灰洞,普定白岩脚洞、穿洞等遗址经过发掘或试掘。
已有学者对诸遗址的地层、年代、石器工业、动物群、环境背景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观音洞文化、穿洞文化综合体等命名,大大丰富了对乌江上游地区旧石器时代遗存的认识。一些学者在对贵州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类型进行探讨时,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乌江上游地区,但对具体的划分方式尚有不同意见,如张森水认为贵州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可分为主要分布于黔西南地区的猫猫洞文化类型、主要分布于黔西北地区的草海文化类型和主要分布于贵阳以北及以西地区的马鞍山文化类型;蔡回阳将其分为以毕节老鸦洞为代表的与观音洞文化关系密切的文化类型、以兴义猫猫洞为代表的猫猫洞文化类型和以普定白岩脚洞为代表的“兼顾型”文化类型,宋世坤、张涛也基本认同该观点,但在代表性遗址的选择和表述方面略有差异;李炎贤将其分为“以零台面石片为主要特征的文化系列”和“以石片为主要特征的文化系列”,王幼平、张改科等也基本认同该观点,并讨论了两大文化类型的动态发展过程和区域变化。
上述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对于深入认识乌江上游地区旧石器时代遗存的年代序列和文化面貌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调查和发掘资料报道的简略和零散,学界对于诸遗存年代、类型的研究尚存在不同的认识,长时段、区域性的系统研究还较缺乏。本文在整理、对比乌江上游地区旧石器时代遗址地层堆积、动物化石和测年结果的基础上,确定它们的相对年代关系,进一步依据石器技术和文化面貌的变化讨论这一地区旧石器时代遗存的分期及发展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