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陶寺是黄河中游地区龙山时代使用猪下颌骨随葬最典型的一处遗址,这种特殊的葬俗,目前在陶寺文化所在的晋南地区仅见于陶寺遗址中。从陶寺墓地早期墓葬看,随葬猪下颌骨者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与等级。用猪下颌骨随葬不仅仅是为了死后的肉食,数量众多者是助葬之物,很可能是送葬人在葬仪中表达与墓主之间的血缘关系和家族世系。此外,随着历时的变化,陶寺社会晚期底层人也随葬猪下颌骨,更多表达的是辟邪护身。
关键词:陶寺遗址;猪下颌骨;葬仪;族群认同
中国史前时期墓葬中随葬猪下颌骨是一种比较常见而又特殊的葬俗,据统计,全国有随葬猪下颌骨现象的史前遗址多达70余处,主要分布于黄河与长江流域。陶寺是黄河中游地区龙山时代使用猪下颌骨随葬最典型的一处遗址,学者们对于陶寺墓葬中这种突然盛行的葬俗虽然有所述及,但多是在论述整个黄河流域甚至全国范围内该现象时提到,或者只是作为墓葬葬猪的一部分予以分析,缺乏对陶寺墓葬随葬猪下颌骨现象的专题研究,本文尝试对此作一专门、系统、深入的分析。
一 猪下颌骨随葬情况
迄今为止,陶寺遗址有35座墓葬随葬猪下颌骨,多达562个个体,最少者1例,最多者达132例。(表一)这些单独有意的猪下颌骨随葬与陶寺大型墓中M3015、M3016、M3072、M3073、M3002以及M2001近足端墓底中被肢解后的猪头、脊椎、肋排、肩胛、蹄腿以及下颌骨等猪骸不同。
陶寺墓地早年发掘了1309座墓葬,明显存在大、中、小的等级差别,发掘者将可供等级划分的770座墓葬规格分为由高到低的六类。从随葬猪下颌骨的墓葬等级或规格看,最高等级的一类墓只有M22,二类墓葬最多,共有11座,三类墓葬11座,四类墓葬未见,五类墓葬10座,六类墓葬未见。可见,猪下颌骨发现于不同等级的墓葬,但比较多地出土于二、三类中型墓葬,大型墓多见整猪随葬,罕见单独随葬猪下颌骨者。数量达302座的六类小型墓中未见1例随葬。值得注意的是,属于二类墓葬的数量并不多,共30座,而其中随葬猪下颌骨的墓葬竟有11座,占三分之一余,此类墓葬盛行该葬俗可窥一斑。三类墓葬中也多是在三类甲型墓中随葬,而三类甲型墓葬在等级上接近二类墓葬。
......
(作者:夏宏茹 襄汾县博物馆,高江涛 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