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唐朝墩古城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城东北部。2018~2021年,中国人民大学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对唐朝墩古城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据考古发掘与历史文献记载可知,唐朝墩古城自唐贞观年间建城以来,历经多次战乱,沿用于高昌回鹘、西辽和元代,其废弃可能在14世纪察合台汗国时期。唐朝墩古城浴场规模较大,建筑规格较高,沿用时间较长,在此期间又历经多次修缮,其作为城市公共浴场的可能性较大。发掘出土的佛寺遗址和景教寺院遗址主体建筑年代应为唐代至高昌回鹘时期,其中佛寺遗址探沟解剖显示建于生土层之上,说明其当与唐代蒲类县古城始建年代一致。唐朝墩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印证了唐至元代多民族融合、多宗教共存、多文化兼容的历史事实,更为研究和阐释丝绸之路上东西文化交流、多民族融合的大一统格局形成和发展历程等问题,提供了生动而坚实的实物材料。唐朝墩古城遗址,对于我们当下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唐朝墩古城 丝路北道 佛教寺院 景教寺院 罗马浴场
唐朝墩古城遗址,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城址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89°35′21.3″,北纬44°01′44.3″,海拔约698米。城址西距北庭故城遗址约30千米,南距汉代疏勒城遗址及天山东段博格达山约40千米,北距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约20千米,东距巴里坤湖约260千米。因得益于天山北麓的山前降水和天山的融雪水,在天山北麓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之间,形成了一条南北宽约60公里的绿洲廊道。该区域地势平缓、水源充沛,自然环境十分优越,丝绸之路新北道自伊吾越天山后即向西穿行于此,唐朝墩古城遗址,就坐落于这条天山北麓的东西交通要道之上(图1)。
一、城址概况与考古发现
(一)城址概况
古城遗址地处奇台县城东北部水磨河西岸的黄土高台地之上,北、西、南三面城墙呈直线修筑,平面近长方形,整体北偏西约10°。北墙保存情况较好,东西宽约341米,南北长约 465米。北墙墙体厚约6~8米,残高约4米,经过多次修补,中部略偏东处现存边长约12米见方的高台,存高约5米,清代以来称“唐朝墩”,古城即得名于此。高台东西两侧各有3处马面。西墙保留北端2段总长约60米的墙体,现存2处马面,南部为民居所占;东北角台保存较为完整,近方形,东墙墙体沿水磨河西侧台地自然地势修筑,北端保存有长约20米的墙体,残高约0.5米,南部地表墙体无存,经考古钻探可知,走向不规则。南墙仅残存3段长约2~3米,高约2.5米的墙体。城址北墙外侧未被居民区覆盖的区域,经现场勘察与钻探,在距北墙约20米处挖建有护城河,并与水磨河相通,可确认的护城河河道宽约10.5米,深约1.8~2米(图2)。城址1962年被列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普查工作中,在城址内采集有瓮、盆、罐、瓶、开元通宝、乾元重宝、大历元宝、建中通宝、察合台银币和双鱼纹铜镜等唐至元时期遗物,学界多考证为唐代庭州蒲类县所在。
清代《奇台县乡土志》记载,城址“东南二方有门”,即该城址应有东、南两座城门。2019年考古发掘中清理出城址的东墙门址。门址位于东墙中部偏北处,为单门道结构,宽约5.5米,包括早晚两个时期。早期墙体破坏严重,底端厚约10米,垫土层铺于生土之上,垫土层上保存有厚约0.4~0.5米的坍塌夯土堆积;晚期墙体在早期坍塌堆积上垫土铺平后重新修筑。根据地层堆积情况判断,唐代修筑的东墙门址可能被河水冲毁,至高昌回鹘时期在原址上又重新修筑。该门址所在位置地势较低,应为城内进出水磨河取水的侧门。
根据城址总体布局推测,县志中记载的南门可能位于南墙中部,并极有可能为当今道路所经之处,暂时还未开展考古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