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聚落考古研究表明,二里头文化时期(1750~1530BC)中原腹地出现了都邑和大、中、小型四级聚落系统,东亚地区由此进入了早期广域王权国家时代。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生业经济研究对于理解中华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文化演进的骤然提速具有重要意义。家养动物及其副产品的开发和利用、管理和分配是生业经济研究和社会复杂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在以往研究中,尽管学界已对二里头文化时期的核心都邑二里头遗址和若干中小型聚落遗址开展了多项动物考古学研究,但是针对大型聚落的系统分析较少。鉴于此,本文以河南省新郑市望京楼遗址发掘出土的动物骨骼为研究对象,通过种属鉴定、数量统计、测量数据分析、死亡年龄推算等方法,尝试探讨居于大型聚落的先民对动物资源的消费和利用。结果显示,该遗址的家养动物有猪、黄牛、绵羊、山羊和狗,家养动物数量占多数。遗址的猪多数为未成年个体,说明肉食消费是遗址先民养猪的主要目的;绵羊多数为成年个体,说明获取羊毛是遗址先民养羊的主要目的。通过与二里头、南洼、煤山和皂角树等其他等级聚落遗址的比较可知,早期国家的都邑和大中型聚落的家养动物的种类更丰富,绵羊的数量比例随聚落等级的降低而减少,绵羊的身体尺寸随聚落等级的降低而变小,以获取羊毛为主要目的养羊业更容易在高等级聚落中出现。这一研究揭示了早期国家大型聚落和国家内部不同等级聚落开发利用动物资源的特点和差异,为从动物考古的角度探讨早期社会复杂化提供了可能性。
关键词:二里头文化;家养动物;聚落等级;望京楼;早期国家
引言
在中原地区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形成的过程中,动物资源特别是家养动物资源在古代人类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家养动物及其副产品的开发和利用、管理和分配进一步促进了早期国家的复杂化。聚落考古研究显示中原地区二里头文化时期(1735~1530BC)出现了都邑和大、中、小型四级聚落系统,社会复杂化程度进一步加强,早期国家出现。近年来,为探讨早期国家家畜饲养业的发展,学术界对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多处遗址,如偃师二里头、登封王城岗、登封南洼、新密新砦、洛阳皂角树、临汝煤山[12]等开展动物考古学研究(图1)。上述研究显示这一时期的家养动物有狗(Canis familiaris)、猪(Sus scrofa domestica)、绵羊(Ovis aries)、山羊(Capra hircus)和黄牛(Bos taurus)。根据现有资料可知,二里头文化先民继续发展猪和狗的家畜饲养业,对猪的主要开发利用方式是获取肉食资源。而原本驯化于近东地区的黄牛和绵羊于2500~2000BC传入中原地区,也被广泛饲养,丰富了人类的肉食资源。与此同时,绵羊的次级产品——羊毛在二里头遗址也得到开发和利用。除此之外,黄牛和绵羊在宗教祭祀方面也发挥重要的作用,与历史时期祭祀活动的等级制度的形成密切相关。
虽然学界已对二里头文化部分先民消费动物资源的方式形成一定认识,但是尚未对早期国家内部不同等级聚落开发利用家养动物的方式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究其原因与大型聚落的研究案例较少有关。在已开展动物考古学研究的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遗址中,二里头遗址面积逾300万平方米,是一处超大型都邑。南洼遗址面积逾44万平方米,属于中型聚落,是一处白陶生产地点,可能对外交换白陶。皂角树遗址面积小于5万平方米,煤山遗址面积虽然20万平方米,但是二里头文化遗存的分布面积仅为其中一小部分,这两处遗址属于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小型聚落。本文研究的河南省新郑市望京楼遗址面积达160万平方米,是二里头文化时期的一处重要城址,属于大型聚落。本文通过种属鉴定、数量统计、测量数据分析、死亡年龄推算等动物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尝试分析中原地区居于大型聚落的先民消费和利用动物资源的特点,比较不同等级聚落开发利用动物资源的方式和早期国家内部的差异化,进而理解中华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的社会和经济。
......
(作者:尤悦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陈相龙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余翀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戴玲玲 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柴小羽 郑州嵩山文明研究院,吴倩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