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学前沿 > 考古学
淅川下王岗遗址出土塞伊玛-图尔宾诺式铜矛与南北文化交流
作者:王鹏 来源:《考古》2023年第6期 时间:2023-07-24

  200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发掘出土了4件塞伊玛-图尔宾诺式铜矛(后文简称“下王岗铜矛”)。这是国内为数不多的科学发掘出土的塞伊玛-图尔宾诺式铜矛,对解决塞伊玛-图尔宾诺式铜器(сейминско-турбинскиебронзы)在欧亚大陆的传播,以及欧亚草原与中国北方乃至长江流域古代文化之间的交流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引起了多方关注。然而,下王岗铜矛的年代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学术意义因此难以彰显。鉴于此,本文将研究下王岗铜矛的年代,以此为基础,并结合其他的考古发现讨论当时可能存在的南北文化交流。

  一、下王岗铜矛的出土情况及年代问题

  下王岗遗址的4件铜矛叠摞在一起,出土于口径约1.15、深约0.5米的近圆形灰坑H181底部。H181叠压在西周文化层下,打破龙山文化晚期晚段文化层,坑内下层填浅灰色土,上层填红烧土、石块和硬土块,伴出有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碎小陶片。根据层位和出土遗物判断,该灰坑的年代不晚于西周,不早于龙山文化晚期晚段。根据西安加速器质谱中心测得的人骨碳十四年代数据,该遗址2座龙山文化晚期晚段瓮棺葬W4、W20的年代分别为公元前2009~1777年和公元前2123~1912年。

  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年代测定实验室对其中1件铜矛H181∶1銎口、矛叶及銎内残留的木炭进行了碳十四年代测定,得出两个测年数据(銎内木炭数据未测出)分别为公元前4450~4070、公元前2580~2290年。分析者认为,检测样品中含有难以去除的黏土颗粒,可能存在老碳污染,因此第一个数据明显偏老,无法使用,第二个数据“虽仍然较早,但在可以接受的范围”。

  由此可见,H181的年代下限在西周时期,上限在公元前三千纪末或公元前二千纪初,过于宽泛,铜矛上所附木炭的测年数据则较为单薄且不甚理想。因此有必要采取类型学分析和纹饰对比等其他方法来研究下王岗遗址出土铜矛的年代。

  二、塞伊玛-图尔宾诺式铜矛的类型学分析与年代讨论

  塞伊玛-图尔宾诺式铜器分布在东起阿尔泰、西至东欧平原的广大范围内,一般认为塞伊玛-图尔宾诺式铜器或其铸造技术起源于以萨彦-阿尔泰为中心的南西伯利亚地区,但具体属于哪支考古学文化尚无法确认。根据目前的认识,南西伯利亚地区可能与塞伊玛-图尔宾诺式铜器有关的考古学文化有叶鲁尼诺文化(елунинская культура)、克罗多沃文化(кротовская культура)、萨穆希文化(самусьская культура)以及奥库涅夫文化(окуневская культура)等。利用欧亚草原特别是南西伯利亚塞伊玛-图尔宾诺式铜器年代学最新的研究成果来讨论下王岗铜矛的年代,需要先进行类型学分析。这是因为塞伊玛-图尔宾诺式铜矛形式多样,而下王岗与中国其他地区发现的塞伊玛-图尔宾诺式铜矛显示出了一定的共性,属于塞伊玛-图尔宾诺式铜矛诸多形式中的一种。

  对下王岗铜矛进行类型学分析,有必要先明确其造型的原理。目前所见大多数塞伊玛-图尔宾诺式铜矛最显著的特点是骹、叶相接处有三道竖脊,好似木杆以劈裂成四个尖的方式夹住矛叶,因此有学者将此类铜矛称为“分叉式矛”,或“夹叶矛”。这种插杆的方式见于龙头山遗址出土夏家店上层文化铜镞(图一,1)、夏家店遗址出土夏家店上层文化铜镞(图一,2),以及索普卡-2(Сопка2)墓地出土的克罗多沃文化小型铜矛(图一,3)。带銎的塞伊玛-图尔宾诺式铜矛显然是在模仿更加原始的、不带銎的插杆式矛。而比这种插杆式矛更原始的形态是骨梃石叶复合矛,即在较宽的剑状骨梃两侧镶嵌细石叶,再以分叉的木杆夹住骨梃以及矛叶根部。

 
图一 插杆式铜镞、矛

  1、2.镞(ⅡM1∶5、M12∶6) 3.矛(1.龙头山遗址出土,2.夏家店遗址出土,3.索普卡-2墓地出土;1据《克什克腾旗龙头山遗址第一、二次发掘简报》图一一-2改绘,2据《赤峰药王庙、夏家店遗址试掘报告》图三〇-10改绘,3据Памяmник Сопка-2 на реке Оми,Т.4,рис.432, 1改绘)

  ……

  原文链接

上一条:文化自觉视域下的公共考古学
下一条:贵州考古遗存的类型及分布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