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学前沿 > 考古学
山西大同地区北魏合葬墓研究
作者:张国文 谷天旸 来源:《考古》 2023年第9期 时间:2023-12-18

  合葬作为一种葬俗,其内涵较为多样,与之相近的还有祔葬、陪葬和族葬等。祔葬,是指归葬祖茔,或一个及若干个人祔于他人的墓葬中埋葬,往往与合葬、陪葬、改葬和迁葬联系一起。郑玄注《礼记·檀弓》曰:“祔,谓合葬也”,可见早期祔葬与合葬内涵相近。齐东方认为祔葬墓以家庭为单位,祔葬者是墓主人直系亲属,有的同时埋葬,有的后来葬入。陪葬与祔葬相似,有时二者连用,即陪祔。陪葬包括祔葬,范畴比祔葬要广,除祔葬宗族成员外,还涵盖臣属、主客之间的等级关系。族葬,指家族成员共葬在一个墓地。至于合葬,杨树达认为合葬从夫妻关系的角度可以解读为“妇从其夫葬为合葬,凡夫妇以合葬为常”。韩国河认为合葬为夫妻/妾及家庭内部成员同墓(或同域)的埋葬方式。故而,合葬墓狭义来说专指同穴或异穴的夫妻/妾合葬墓,或者可以延伸到同一家庭成员内部的合葬;而广义来说,既包括传统的夫妻/妾等家庭成员合葬,也包括同一宗族成员间的合葬,也即族葬墓。本文的研究对象专指广义范畴的合葬。

  合葬作为一种家庭或家族成员间特殊的丧葬习俗,能够反映一段时间内的宗族制度、丧葬礼俗、家庭关系和社会组织等诸多情况。山西大同地区出土了大量北魏墓葬,其中就有一定数量的合葬墓。学者们分别从葬俗、史籍、墓铭等资料入手,对北魏合葬墓进行了探讨。《大同南郊北魏墓群》对该墓群中的合葬墓有明确的判定。齐东方探讨了司马金龙夫妇的合葬葬俗。王银田和倪润安分析了怀仁丹扬王墓的合葬情况,但李梅田对丹扬王墓墓主身份有不同看法。韦正等探讨了北魏平城时代中期开始流行聚族而葬的平民族坟墓;韦正还在其新著中对平城的单棺合葬进行了梳理。张承宗依据史书和墓志资料,揭示了北朝时期启墓合葬与移葬、迁葬等现象,着重探讨了北魏夫妻合葬葬俗。安剑华基于考古和文献证据认为北朝夫妻合葬习俗盛行可能与佛教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关。科技考古方法也为北魏合葬墓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如张国文等运用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对大同金茂园北魏墓群的合葬墓墓主的食谱和迁徙行为进行了探讨;张全超等对大同七里村北魏合葬墓M831墓主进行了体质人类学研究,认为夫妻二人的拥抱葬可能是爱情的象征。

  本文基于大同地区出土的北魏墓葬资料,对其中的合葬墓进行系统梳理。此外,结合墓志、史料以及墓主体质人类学信息,对前人研究较少涉及的北魏平城合葬习俗内涵、家庭关系和社会面貌做尝试性探讨。

  一、大同地区北魏合葬墓概况及其类型

  大同地区迄今已正式发表考古资料的合葬墓共计78座,占发现墓葬总数(388座)的20.1%(附表)。大同地区目前已出土的北魏合葬墓类型多样,本文根据合葬方式、合葬人数、墓葬形制、棺椁数量等对其略作梳理。

  附表 大同地区北魏合葬墓统计表

  (一)异穴合葬

  墓主不葬于同一墓穴,至少21座。可分双人合葬和多人合葬两种。

  1.双人合葬 此类墓葬每两座间相互平行且距离较近,葬式相似,时代相近,应是有意识规划的同茔异穴合葬墓。如大同南郊北魏墓群M38和M39(图一),二者均为长方形竖井墓道土坑墓。墓室内各置一棺,人骨均呈仰身直肢状,其中一具为40~45岁女性,另一具则性别不明。此外,还有大同南郊墓群M30和M33、M83和M84、M124和M127、M134和M135、M228和M229,雁北师院墓群M18和M19等,也可能属于双人异穴合葬墓。

  此外,还有儿童与单个成人的合葬,分别以陶罐(瓮)和木棺作葬具,儿童瓮棺葬一般置于成人墓葬的墓道或洞室上方,共有4例,包括大同南郊墓群M35(图二),迎宾大道墓群M16、M52和M61。

  2.多人合葬 仅有1例,为迎宾大道墓群M54及其上方的瓮棺葬(图三)。M54为双人同棺合葬土洞墓,洞室上方有一瓮棺葬,葬具为两个对扣的大型陶罐,内置一副婴儿尸骨。

  (二)同穴合葬

  墓主葬于同一墓穴,此类墓葬占大同北魏合葬墓的绝大多数,共57座。根据合葬人数,分双人和多人合葬两大类。根据墓葬形制分竖穴土坑墓、土洞墓和砖室墓三类。据人骨性别和年龄信息推测应多为夫妻/妾合葬,但也有少量成人与儿童或多个儿童之间的合葬,以及其他家庭或家族成员之间的合葬。此外,同穴合葬还可依放置的棺椁数量分同(单)棺合葬和异棺合葬两种。

  1.双人合葬 数量较多,共50座。依墓葬形制可分竖穴土坑墓、土洞墓和砖室墓三种类型。

  (1)竖穴土坑墓 竖穴土坑双人合葬墓仅见1例,为大同南郊墓群M149。该墓平面呈长方形,坐东朝西,葬有一老年(56岁以上)女性个体,仰身直肢,其头部和腰部下方发现了一具婴儿的部分骨骼。故推测该墓为祖孙双人同棺合葬。

  (2)土洞墓 数量较多,共30座。双人合葬土洞墓,按墓道形制又可分竖井墓道和长斜坡墓道两型。

  A型:竖井墓道土洞墓。共有5座,均位于大同南郊墓群,分别为M50、M54、M67、M81和M183。墓室平面均呈梯形,根据墓道的形状又可分长方形竖井和梯形竖井两式。前者墓道平面呈长方形,或底部较平,如大同南郊墓群M54和M183;或底部为缓坡状,如大同南郊墓群M50和M81。后者的墓道平面形状前宽后窄,近似梯形,底部呈斜坡状,如大同南郊墓群M67(图四,1)。M50、M67和M81均为成年男女同棺合葬,葬式不一。M54墓室棺内出土有仰身直肢成年女性骨骼一具,墓道填土出土婴儿骨骼一具,葬式不明,亦为双人合葬。M183墓道中人骨仰身直肢,棺外前部人骨俯身叠肢,墓室棺内无人骨,推测棺外前部人骨本葬于棺内,因墓室被扰动而位移到现在的位置(图四,2)。

  B型:长斜坡墓道土洞墓。共25座。长斜坡底是大同地区北魏合葬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墓道形制,除张智朗石椁墓和邢合姜石椁壁画墓等形制不详外,其他23座墓葬依据墓室平面形状可分四亚型。

  Ba型:墓室平面略呈梯形,墓道一侧较宽于对侧。共12座,有大同南郊墓群M23(图五,1)、M68、M80、M85、M102、M126和M214,雁北师院墓群M9,迎宾大道墓群M53,湖东墓群M1和M6,智家堡北魏石椁壁画墓。

  Bb型:墓室平面呈刀把形(偏室梯形),该型墓的墓室平面形状也多为梯形,与上述Ba型的主要区别在于其墓道的开口位置偏于一侧。共6座,有大同南郊墓群M132、M150和M153(图五,2),雁北师院墓群M7,迎宾大道墓群M10和M55。

  Bc型:墓室平面呈长方形。1座,为湖东墓群M12(图五,3)。墓室内置两副木棺,内发现有男、女人骨各一具。

  Bd型:墓室平面近似方形。4座,有迎宾大道墓群M47、M60和M64,七里村墓群M25(图五,4)。

  (3)砖室墓 双人合葬砖室墓。共19座。其形制普遍为长斜坡墓道,墓室四壁通常呈向外弧凸状,墓室顶部收为四角攒尖顶。墓室平面形状较多见方形或略呈弧边、圆角方形,此外也有部分形状近似长方形,如二电厂墓群M11、湖东墓群M7等。双人合葬砖室墓依墓室数量,可分两型。

  A型:弧壁方形(长方形)单室砖墓。共17座。根据是否带有耳室分两亚型。

  Aa型:单室无耳室。13座。通常由墓道、封门、甬道及墓室组成,有雁北师院墓群M1和M5、二电厂墓群M11、湖东墓群M7和M8、仝家湾M7和M9、沙岭壁画墓M7、田村北魏墓、下深井北魏墓、元淑墓、尉迟定州墓、贾宝墓。其中级别较高的砖室墓在墓道处还设有天井和过洞,如雁北师院墓群M5(宋绍祖墓)(图六)和仝家湾M9(图七)。根据墓葬形制和人骨出土情况,推测以上墓葬为夫妻合葬墓。

  Ab型:单室带耳室。4座。通常由墓道、封门、甬道、墓室及耳室组成,有雁北师院墓群M52、二电厂墓群M36、七里村墓群M1(图八)和沙岭新村墓群M2(图九)。

  B型:前后双室砖墓。2座。根据是否带有耳室分两亚型。

  Ba型:双室无耳室。1座,为陈庄北魏墓M1(图一〇)。由墓道、封门、甬道、前室及后室组成。该墓置有松木棺和棺床,葬有一男一女,应为夫妻同棺合葬。

  Bb型:双室带耳室。1座,为司马金龙墓(图一一)。形制与上述Ba型大体相似,但又多出一个耳室。该墓置有柏木棺和石棺床,发现两个头骨和部分骨骸,应为合葬的司马金龙夫妇。

  2.多人合葬 多人同穴合葬墓数量相对较少,共7座。合葬人数以三人为多,但也有四至五人合葬的情况。多人合葬墓依形制可分竖穴土坑墓和砖室墓两型。

  A型:竖穴土坑墓。迄今为止,北魏时期竖穴土坑多人合葬墓在平城地区仅发现1座,为大同南郊北魏墓群M137。该墓平面形状北宽南窄,略呈梯形,墓口略大于底部,葬具不详。墓室内分上、中、下三层埋葬人骨,第一层人骨呈叠肢状,双手向后,疑为跪状;第二层人骨仅存头骨和脊椎骨;第三层人骨呈侧身屈肢状。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56岁以上、50~55岁和30~35岁。

  B型:砖室墓。6座。多人合葬的砖室墓形制与前文所述砖室墓亦十分类似,墓道均为长斜坡,墓室平面形状则以弧边方形为主流,墓顶仍为四角攒尖顶。时代涵盖北魏平城和洛阳时期。依墓室数量,分三亚型。

  Ba型:单室砖墓无耳室。4座,即二电厂墓群M31、七里村墓群M37、雁北师院墓群M2和沙岭新村墓群M1。二电厂墓群M31墓室中部设木构屋宇式椁室(木堂),未见棺,人骨为一男二女,为三人合葬(图一二)。七里村M37墓室中部设方形木榻,未见棺,中部偏西用砖砌长方形砖台将木榻分为大、小两部分,面积较大木榻上有一男一女骨骼,较小面积木榻上为一具女性骨骼,故为三人合葬。雁北师院墓群M2墓室内部置大、小木棺各两具,棺内分别葬有两名成年人(男50~55岁,女50~60岁)及两名幼儿(3~4岁和小于2岁),为四人合葬。沙岭新村墓群M1置松木棺一具,棺内有一男一女骨骼。棺外在墓室西侧有一具仰身直肢成年女性人骨,故该墓为三人合葬。

  Bb型:单室砖墓带耳室。1座,为七里村墓群M14。其墓室西、北侧和耳室北侧各置石质棺床一具,未见木质葬具,人骨有一男四女,年龄不详,该墓为五人合葬(图一三)。

  Bc型:前、后室砖墓带左、右侧室。1座,为怀仁丹扬王墓。该墓虽未发现任何尸骸和葬具,但应为四人合葬。

  ……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

  原文链接

下一条:汉代荆州南部(郴州地区)铜器分析及所见汉代铜工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