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学前沿 > 考古学
西域史前晚期墓葬类型研究
作者:肖小勇 来源:《西域研究》2013年第1期 时间:2024-06-13

  据《汉书·西域传》,汉代时西域约当以塔里木盆地为中心的今新疆天山以南地区,是欧亚大陆十字路口的一个相对封闭区域。20世纪初探险热潮兴起以来,西域史前考古进入大发现时期,材料日益丰富,吸引着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并多有论述。但一些研究存在笼统地将遗址或墓地作为基本单位定性为史前遗存的倾向,产生了一些相互矛盾的结论。本文拟对这一地区涉及的30余处墓地的墓葬进行综合分析,以厘清这一问题。

  一、史前墓地的发现与研究

  1.发现

  新疆史前墓地的发掘始自斯坦因的第三次中亚探险,他于1914~1915年在罗布泊地区发掘了L.F.、L.Q.、L.S.、L.T.四处史前墓地,分别发掘墓葬8、3、6、6座,认为是土著楼兰人的墓葬。第二次大发现归功于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其成员贝格曼1928年在且末县扎滚鲁克墓地发掘7座墓葬,1934年在小河5号墓地发掘12座墓葬;斯文·赫定和陈宗器1934年在孔雀河三角洲发掘36号和37号墓葬;黄文弼1930年在孔雀河下游发掘Lㄇ、Lㄎ两处墓地各1座墓葬。这些墓葬都被认为属于土著楼兰人。

  第三次大发现从解放后延续至今,我国考古机构先后发掘20余处墓地,其中17处发表了简报或报道,仅个别发表了完整报告,因此有些材料不全面。分别如下:

  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持发掘2处。1976、1977年两次发掘塔什库尔干县香宝宝墓地共40座墓葬,1979年发掘孔雀河古墓沟墓地42座墓葬。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发掘11处。1980年发掘罗布泊铁板河三角洲1号墓地2座墓葬。1983~1989年发掘和静县察吾呼1~5号墓地分别132、24、20、248和24座墓葬。1990年发掘拜城县吐尔墓地27座墓葬,1991年又发掘41座。1992、1993年分别发掘和静县哈布其罕1号墓地墓葬42座、2号墓地墓葬6座。1992 1993年发掘和田洛浦县山普拉2号墓地墓葬18座。1993年发掘阿合奇县库兰萨日克墓地墓葬10座,和静县拜勒其尔墓地墓葬8座。2002年起全面发掘小河5号墓地。2003~2004年发掘塔什库尔干下坂地13处墓地共118座史前墓葬。2007年发掘和静县小山口1号墓地墓葬140座,2010年又发掘2号墓地120余座、3号墓地50余座墓葬。2009年在乌恰县托云墓地发掘墓葬6座。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持发掘4处。1983、1984年先后发掘察吾呼1、2、3号墓地108、18、20座墓葬。1985年发掘轮台县群巴克1号墓地4座墓葬,1986、1987年又先后两次发掘1、2号墓地墓葬共39座。1995年发掘加瓦艾日克墓地12座墓葬。2003、2004和2005年先后三次发掘流水墓地8、20、23座共计51座墓葬。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主持发掘3处。1983~1984年发掘和田洛浦山普拉1号墓地墓葬50座,殉马坑两座。1985年发掘扎滚鲁克墓地墓葬5座,1989年发掘两座,1996年又两次共发掘104座,1998年发掘58座。1985年在温宿县包孜东墓地发掘墓葬两座,2008年又发掘5座。

  和田地区文物管理所发掘1处:1995年发掘山普拉3号墓地墓葬1座。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物管理所发掘1处:1995年发掘库尔勒市上户乡墓地墓葬2座。

  除上述墓地外,一些研究文章还提到巴仑台墓地、巴仑台大西沟墓地,巴仑台冷库墓地可能属于察吾呼文化,但未见发表材料。

  2.研究

  二是青铜和铁器时代文化分期和区系类型的探索,提出了察吾呼文化、扎滚鲁克文化、古墓沟文化、小河文化、克孜尔吐尔文化、群巴克文化、哈拉墩文化、香宝宝文化、阿克塔拉文化等概念,特别是以察吾呼墓地1、2、4、5号墓地为代表的察吾呼文化被赋予重要地位,不仅大西沟、拜勒其尔、巴仑台冷库、哈布其罕等和静县及其附近地区的墓地被归属于察吾呼文化,阿克苏地区和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吐尔、群巴克、包孜东、扎滚鲁克、加瓦艾日克、山普拉等墓地也被视为察吾呼文化的地方类型,最近还将整个塔里木盆地北缘都划入察吾呼文化区。

  三是关于文化关系的研究,重点关注这些墓地的文化起源,形成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起源于公元前1千纪上半叶高加索人的东迁和河西地区文化的西迁,另一种观点认为起源于自阿凡纳羡沃迁居罗布泊的吐火罗人,它们后来扩散到了塔里木盆地北缘。至于香宝宝和下坂地墓地,一般认为属于安德罗诺沃文化,但也被认为显示有若干与谢米列契的库勒萨依类型某些近似的特征,且很快被游牧的萨卡文化所取代。

  上述研究因较多地关注文化联系的一面,不过过于注重个别特征和墓地作为基本文化单元的意义,对同一个墓地包含多种墓葬类型的现象缺少分析,因而甚至不能解释相同墓地的多样性特点。

  二、墓葬类型与分布

  1.地面标志类型与分布

  墓葬类型的划分主要根据地面标志、墓室结构和葬具的差异。据地面标志可分为木结构、土结构和石结构3类。木结构主要见于罗布泊地区,分为3类:墓室两端立木、墓室围以木板和墓室环绕以带幅射状列木的多重围桩。除小河5号墓地于地面起坟形成沙丘形坟丘外,均为竖穴土坑或沙坑。葬具、葬俗、随葬品等各墓地基本相同。除L.T.外,都使用结构相同的无底木棺,棺盖上蒙牛皮或羊皮。一般为单人葬,仰身直肢,均穿戴相同样式的毡帽、腰衣和皮靴,并以毛裹尸布包裹,裹尸布边缘包扎粟或麦粒。随葬品都较少,但普遍随葬一只草篓。地面标志的变化不影响它们属于同一文化的性质。

  土结构主要指墓葬地面仅有较低矮的环状堆土甚至不见痕迹。这一类型主要见于塔里木盆地南缘的扎滚鲁克、加瓦艾日克和山普拉墓地及塔里木盆地北缘轮台县的群巴克墓地。其下墓室分竖穴土坑、单墓道竖穴土坑、竖穴偏室3类。地面标志与墓室结构类型无对应关系。

  石结构广泛见于除罗布泊地区和塔里木盆地南北缘上述环状堆土类墓地之外的所有墓地,分石围、石堆和石围石堆3类。石堆和石围石堆平面呈圆形,不见于哈布其罕墓地。石围大致分圆形(含椭圆形)、长方形(方形、梯形)、弧腰三角形3类,不见于托云墓地。圆形石围最普遍,长方形石围仅见于包孜东、下坂地、香宝宝和流水墓地,弧腰三角形石围仅见于察吾呼1、2、4、5号墓地和哈布其罕墓地。其下墓室分竖穴土坑、竖穴土坑偏室、竖穴土坯室和竖穴石室4类,其中竖穴土坑墓又分有木棺和无木棺两种情况。地面石结构标志的类型与地下墓室结构的类型无明显对应关系。

  2.墓室类型与分布

  据上所述,共有竖穴土坑、单墓道竖穴土坑、竖穴土坑偏室、竖穴石室、竖穴土坯室5种墓室类型。

  竖穴土坑墓最普遍,除察吾呼1、2、4、5号墓地、哈布其罕墓地外均有分布,又分有木棺与无木棺,有棺者少。木棺也分两类,一类为杂形棺,仅由单块木板、圆木、半圆木构成,多为儿童墓葬,有的形似小船,称船棺。有一种用圆木结构而成的框式葬具,数量少,仅见于香宝宝(4)、下坂地(1)、库兰萨日克(1)和察吾呼3号墓地。与之类似的是木尸床,见于扎滚鲁克、山普拉和察吾呼3号墓地。另一类是箱式棺,以木板通过榫卯或铁钉、木钉构造而成,非常精致。含有这种木棺的竖穴土坑墓简称箱式棺墓,数量不多,通常一个墓地只有几座这类墓葬,但规格相当高,汉文化特点明显,分布于扎滚鲁克墓地(6)、山普拉墓地(8)、小山口I、III号墓地和察吾呼3号墓地(1)。

  单墓道竖穴土坑墓因墓道位于墓室一侧,整个平面形似菜刀,又称刀形墓。仅分布于群巴克墓地、扎滚鲁克、加瓦艾日克和山普拉墓地,墓葬数量少,但每座墓所葬个体众多,属丛葬墓,规模较大,沿四壁有被火烧过的护栏,墓底中心或靠近四壁有木柱或柱洞,最初可能有棚盖,于最后封填之前拆或烧毁。多以苇席、树板、尸床为葬具。

  竖穴偏室墓也称洞室墓,是在土坑竖穴靠近底部时向一侧或两侧挖出墓室,墓室口和竖穴之间有时用木棍、石块等封堵,一般无葬具,仅扎滚鲁克墓地有一例箱式木棺。分布于下坂地早期墓地(1)、小山口I号墓地、察吾呼3号墓地(16)、扎滚鲁克墓地(18),数量也较少。

  竖穴石室墓一般是沿墓室内壁围砌石块,形成石椁形墓室,据石室结构分为一端开口、两端开口和全封闭三种情况。大量分布于小山口1号墓地(7)、2号和3号墓地(大量)、察吾呼1、2、4、5号墓地(大量)、哈布其罕墓地(全部)。

  竖穴土坯室墓仅分布于拜勒其尔墓地和察吾呼3号墓地,仅偶尔出现。

  三、 墓葬类型与年代

  多数墓地的发掘简报和报告根据碳14测年数据或器物的比较特征进行了断代,并被笼统地引以为是青铜和铁器时代墓地,然后以此为基础构建新疆青铜和铁器时代的年代框架。由于没有区分不同类型的墓葬,这样得出的结论不能反映这些墓地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墓葬类型与年代有着直接的关系。

  1.单墓道竖穴土坑墓

  如前述,单墓道竖穴土坑墓存在于扎滚鲁克、加瓦艾日克、山普拉和群巴克墓地。

  据已发表材料,扎滚鲁克墓地共有11座单墓道竖穴土坑墓。墓葬结构、葬具、葬俗基本相同,平面呈刀形,墓口有树枝和苇草铺成的棚盖,墓室底部沿四壁有柱洞或立木柱,简单地以尸床或苇席、树枝等为葬具,多人丛葬,最多达200余个体,人头朝向墓壁。死者服装为毛、毡、皮等制成的帽、衣、裙、裤和靴,一些服饰上附带有丝绸,包括纨、缦、绢、锦、刺绣。随葬品较多,包括石、陶、木、骨角、藤、铜、铁、漆器和其他装饰品。对3座墓葬选取的标本进行了碳14测年,分别为2339±59、2711±61、2846±61年,而这些墓葬出土的汉代织锦、刺绣等丝织品和漆器表明其时代应不早于西汉中期,说明碳14年代都偏早。

  加瓦艾日克墓地发表了1座单墓道竖穴土坑墓的材料,其形制与扎滚鲁克墓地的相近,只是于墓室中心立木柱,埋葬完后进行过火烧。多人丛葬,以木尸床为葬具。死者衣物材质分为毛、棉、麻和丝织物。随葬器物包括陶、木、铁和织锦。该墓没有测试碳14年代,但出土有连云纹、茱萸纹、变形鸟兽纹隶书“延年益寿”锦,同墓还出土汉式平底陶罐,时代当在东汉时期。

  山普拉1、2、3号墓地共有6座单墓道竖穴土坑墓,墓葬形制、葬具、葬俗基本同扎滚鲁克墓地属同类墓葬,只是有的墓口与四壁有护栏并被火烧过。丛葬人数从十余到二百一十余不等。1号墓地的两座墓葬进行了碳14测年,经树轮校正,一座距今2085±80年,该墓采集到1件木匣,外壁写有隶书“小名”字样,另出土有大量汉代风格丝织品,包括文字锦,年代较符合。另一座共测4个标本,经校正分别为距今2990±120、2200±90、2295±95和1986~1840年,最后一个标本为人的头发,可靠性应更高些。该墓出土四乳铜镜、“宜家常贵”铜镜和大量织锦、绢等丝织品,亦证其年代应不早于东汉。2号墓地没有进行碳14测年,但该墓出土“日光镜”、兽面悬璧纹织锦,因此年代最早不早于西汉中晚期。3号墓地的情况不会更早。因此,山普拉墓地的单墓道竖穴土坑墓的年代当在西汉晚期至东汉时期。

  群巴克墓地没有发表完整的材料,从公布的材料看,其单墓道竖穴土坑墓多作为多室墓的主室出现,且墓道多不偏于一角,即平面不是刀形。但墓口棚盖被火烧、多人丛葬的习俗是与上述墓地相同。随葬品中有较多彩陶和带流器,也有铁器、铜器。碳14年代约为公元前950~前600年,但考虑到其他墓地丛葬墓年代均在汉代以后,这个结论值得谨慎对待。

  综上述,平面呈刀形的单墓道竖穴土坑墓基本上分布于塔里木盆地南缘,墓葬形制、葬具、葬俗基本相同,随葬品中多有汉代织锦和铭文铜镜,时代基本一致,即西汉晚期至东汉时期。塔里木盆地北缘的群巴克墓地,单墓道竖穴土坑墓具有自身特点,出土彩陶与带流器又与察吾乎文化典型彩陶器相近,其时代可能要早些,但鉴于丛葬墓多出现于汉代以后,需要谨慎对待其碳14测年数据问题,特别是考虑到上文已多次证明碳14年代偏早的情况。

  2.竖穴偏室墓

  竖穴偏室墓分布于扎滚鲁克、下坂地、包孜东和小山口1号墓地、营盘墓地。

  扎滚鲁克墓地偏室墓共18座, 分单室和双室,这类墓葬情况基本相同,出土各种织锦等丝织品、棉织品,以及木耳杯、漆奁、草叶纹铜镜、蜻蜓眼玻璃珠与河西地区魏晋时期流行的平底陶罐等具有时代特征的遗物,其中一座还出土了箱式木棺,一些墓葬出土了与刀形墓相同的尸床。因此其时代可能在东汉前后。

  下坂地早期墓葬只有1座偏室墓,出土铁器、漆器,时代应不早于汉代。

  包孜东墓地发掘1座偏室墓,是一座双室墓的主墓室,仅见少量碎陶片、动物与人骨残片,但辅墓室中发现带流陶罐,墓室的石盖板上刻有突厥字母,很明显属于突厥时期墓葬。

  小山口I号墓地A、C、E、G区以偏室墓为主,出土文物较少,主要是难以辨别时代的铁马镫、铁剑、铁刀,但个别墓中出土大历元宝、乾元重宝等公元8世纪的唐代铜钱,由此可知其年代。

  察吾呼3号墓地16座偏室墓随葬品很少,主要为肩部饰圆点纹的平底陶罐、铁镞、铜镜。其中一座墓有箱式木棺。故其年代很可能为东汉时期。

  偏室墓也见于营盘墓地,该墓地出土漆器、丝织品、玻璃珠和佉卢文残纸等,时代在东汉魏晋时期。由上可知,偏室墓有较浓厚的汉文化特征,常以丝绸为服饰,出土漆器和汉式平底陶罐,有的出土箱式木棺,甚至唐代中晚期铜钱,其年代应不早于汉代,较多地集中于东汉前后,最晚延续到唐代中期。

  3.竖穴土坑木棺墓

  竖穴土坑墓分有木棺与无木棺两类,后者除哈布其罕、察吾呼1、2、4、5号和托云墓地外,各墓地均有分布。其年代比较复杂,它是最早出现的一种墓葬类型,而据扎滚鲁克1号墓地M73出土漆案、汉文文书和M60出土“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等判断,晚至东汉甚至南北朝时期仍然存在。前者木棺大致可分两类:杂形棺(板形、船形、半圆木形、框形等)和箱式棺。杂形棺多数情况下与箱式棺共存于同一墓地,特别如船形棺,葬俗、死者服饰和随葬品多与箱式棺相近,因此年代应大致相当(罗布泊地区早期墓除外)。箱式棺墓数量少,但文化和时代特征非常明显,分布于扎滚鲁克、山普拉、小山口Ⅰ号墓地B、D两区及3号墓地、察吾呼3号墓地。

  扎滚鲁克墓地共有6座箱式棺墓,保存较好者都出土了汉式风格的织锦、绢等各种丝织品,其中一座还出土东汉魏晋时期的玻璃杯、漆案、漆耳杯、漆篦、鸟纹刺绣和陶罐。可以肯定时代当在东汉魏晋时期。

  山普拉墓地有8座箱式棺墓,随葬品较少,但大都有绢等织物,有些有漆器,其中一座出土一件用红色绢系扎的包有白粉类物品的纸包。也出土鸟兽纹锦枕、绮枕和“宜吉”文字锦。一座墓还出土于阗文绢文书。个别墓出土棉织物。出土的陶器也具有较晚期的特征。这些表明了明显的汉文化特点,其时代约在东汉早期至东晋时期。3个碳14标本测定的年代经校正分别为距今2140~1988、1986~1868、2055~1882年,可能略微偏早。

  小山口墓地箱式棺墓数量因考古报告未完全发表无法统计,据发表的材料,墓葬和箱式棺的形制、葬俗与山普拉等墓地同类墓葬相似,随葬品较少,有铜、铁、陶、木、石、骨、银器和丝织品。丝织品为死者穿的衣服、覆面,带明显汉文化特点,故二者时代应大致相当。

  察吾呼3号墓地木棺墓9座,分船形棺和箱式棺,因材料未充分发表,仅能够统计到两座箱式棺。碳14年代和出土陶罐表明其年代不早于东汉。

  箱式棺墓还广泛发现于尼雅东汉墓地、营盘汉晋墓地和罗布泊地区的汉晋墓地,其年代均在东汉魏晋时期。故这类墓葬的年代应大致在东汉魏晋时期。

  4.竖穴石室墓

  竖穴石室墓分布于小山口、察吾呼、哈布其罕墓地,集中于和静盆地,本身又有许多变化。这类墓葬不见明显的汉文化因素,而以彩陶,特别是彩陶带流器为特点,是一类比较独特的遗存。碳14测年表明,其时代约为公元前1000~前500年。彩陶也发现于吐尔、群巴克、拜勒其尔墓地,但这些墓地墓葬不是石室结构,应是这类以彩陶和带流器为特征的石室墓文化的影响区,而非同一个文化系统。

  5.竖穴土坯墓

  这类墓葬仅见于拜勒其尔和察吾呼3号墓地,共4座。拜勒其尔的一座土坯墓分4层共葬49人,一座墓分4层共葬39个体,一座墓分5层共葬38个体,均为丛葬墓。出土陶、铜、铁等器物,其中彩陶和带流器较流行,与察吾呼文化彩陶和带流器比较接近,土坯可能起到替代石块的作用,因此二者可能属于同一文化。但察吾乎3号墓地的土坯墓未见彩陶,该墓地年代在东汉时期。

  以上分析表明,这一地区的各种类型墓葬中,刀形墓、竖穴偏室墓、竖穴土坑木棺(特别是箱式棺)墓的时代都在汉晋之间,以东汉前后为主,不能被笼统地归属到史前或青铜至早期铁器时代。可能属于青铜和早期铁器时代的其实就只有部分无木棺的竖穴土坑墓和竖穴石室墓。

  四、 墓地的多文化特点与地区差异

  如果上文分析是可靠的,那么实际上就可以建立起某种序列,进而可以确定那些没有包含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遗物的墓葬的年代和文化关系,如那些没有箱式棺、没有汉文化遗物的竖穴土坑墓。关于这一点,将另文分析,本文不再赘述。本文需要强调的是,它提出了怎样思考这一地区考古学中的墓地和文化的关系问题,以及同一墓地中不同类型的墓葬是否只是不同时代的结果。

  1.墓地与墓葬类型

  如文末史前晚期墓地墓葬类型统计表所示,绝大多数墓地包含多种类型墓葬。罗布泊地区11处墓地文化面貌一致,本土性明显,但其实有些墓地是与其他类型墓葬共存的,包括竖穴土坑、单墓道竖穴土坑和大量洞室墓,只是这些墓葬可明确判断为汉晋时代而区分开了。扎滚鲁克墓地包含竖穴土坑、单墓道竖穴土坑、竖穴土坑木棺、竖穴偏室和竖穴偏室箱式棺5种类型墓葬,加瓦艾日克墓地包含竖穴土坑和单墓道竖穴土坑两类墓葬,山普拉墓地除这两类外,还有竖穴木棺墓。这些墓地地面标志基本相同。

  其他地区的墓地地面标志变化较大,但不外乎封土和封石两大类,只是形状不同而已。封土基本上为圆丘形。封石分石堆、石围和石围石堆。石堆呈圆形,石围则有圆形、矩形、弧腰三角形等不同形状。但地面标志并不具有时代和特别的文化意义,与地下墓室类型的变化也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存在多种类型墓室的墓地如下:下坂地墓地有竖穴土坑和竖穴偏室两类,托云墓地无墓室,包孜东墓地有竖穴土坑、竖穴偏室和竖穴石室3种类型,群巴克墓地有竖穴土坑和单墓道竖穴土坑两种类型墓葬,小山口墓地分竖穴土坑、竖穴木棺(含箱式棺)、竖穴偏室和竖穴石室4种类型墓葬,拜勒其尔墓地分竖穴土坑和竖穴土坯两类墓葬,察吾乎3号墓地分竖穴土坑、竖穴土坑箱式棺、竖穴偏室、竖穴石室4类墓葬,上户乡墓地包括竖穴土坑和单墓道竖穴土坑两类墓葬。根据上文的分析,墓室类型与时代存在直接关系,因此很清楚,这些墓地包含了不同时代的墓葬。

  只有少数墓地墓葬类型单一:流水墓地、香宝宝墓地、库兰萨日克墓地、吐尔墓地均为竖穴土坑墓,察吾呼1、2、4、5号墓地均为竖穴石室墓且地面标志基本上为弧腰三角形。

  2.墓葬类型与文化特点

  上文已经分析,不同类型墓葬可以分为两个不同时期,即史前时期和历史时期。竖穴石室墓(含竖穴土坯墓)和部分无木棺的竖穴土坑墓属于史前时期,刀形墓、竖穴偏室墓、竖穴土坑箱式棺墓和部分竖穴土坑墓属于汉晋时期即历史时期。不同类型的墓葬可能还表明文化的不同。如罗布泊地区11处史前墓地明显属于同一种文化,代表本土特点,墓地形式、葬具、葬俗、服饰和随葬品都独具特点,与单墓道竖穴土坑和洞室墓完全不同。根据碳14测定的年代,前者大体距今4000~3500年,与后者存在1500年的时间差。而据文献记载,汉代以前罗布泊一带是楼兰人活动的区域,因此这1500年的缺失是不可理解的。鉴于墓葬两端立木、木围板现象也见于营盘汉晋墓地、尼雅东汉墓地,罗布泊东汉墓即单葬墓a(35号墓)南头也有立木,是否可以看作是二者间的某种联系呢?如是,将这11处墓地定性为土著楼兰人的墓葬的观点值得重视。

  偏室墓完全是新出现的墓葬类型,时代特征非常明显,可以肯定代表了一种新传入的文化。箱式棺的高规格更多地表明身份的特殊性,这种墓葬的主人大多穿戴丝织服饰,有的脸上盖丝织覆面,极有可能是中央王朝册封的西域王国首领。

  比较复杂的是单墓道竖穴土坑墓中的刀形墓,在西域出现的时间应不早于西汉中晚期,主要流行于东汉,魏晋时迅速衰落。墓葬数量虽少,但每个墓葬所葬个体量大,埋葬习俗具有特点,服装主要为毛、褐布料的衣、裙、裤,一般戴毡帽、穿皮靴,衣物上装饰独特人物、动物、植物图案,有的显示西方文化的因素。但鉴于这类墓葬同时出土大量纺织工具,暗示本地有发达的纺织工业,即很可能为本地所产。因此这类墓葬属于当地人是可能的。汉文化遗物在这类墓葬中往往是以装饰品形式偶然出现的,一般为汉式铜镜、锦袋之类。比如山普拉2号墓地M6埋葬216个体,出土文物数百件,仅见四分之一块日光镜,一块兽面悬璧织锦。扎滚鲁克和加瓦艾克墓地情况基本相似。他们可能是丝绸之路开辟后新出现的一群人吗?

  流水墓地、香宝宝墓地、库兰萨日克墓地、吐尔墓地、察吾呼1、2、4、5号墓地墓葬类型单一,可能属于山区游牧的遗存。

  墓地的多墓葬类型表明时代的变迁和随之而来的文化多样化特点。以丝路开辟为契机,中原文化对西域绿洲地区的考古文化产生强烈影响,汉文化因素成为西域考古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但更多以新的形式出现,当地传统的葬俗仍然是主流。新的外来者对山区游牧者的文化影响相对弱得多,不仅表现在单个墓地,在地域范围上则表现为不均衡性。

  3.地区差异

  西域墓葬显示了强烈的地域特点,罗布泊地区形成一个独特的文化圈,显示出渔猎的经济方式,有学者提出古墓沟文化的命名是值得考虑的。2008年在克里雅河下游发现北方墓地,2011年进行了部分清理,墓葬分三层埋葬,形制、葬具、葬俗、随葬品均与小河5号墓地基本相同,显然与古墓沟文化属于同一系统,塔里木河可能是联系二者的纽带。

  塔里木盆地南缘山普拉墓地、扎滚鲁克墓地和加瓦艾日克墓地虽然表现出一定差异,但在刀形墓、箱式棺墓上体现出共同特点,说明这一带紧密的文化联系。连同群巴克墓地一起,大体可以划入绿洲文化范畴,其地理位置正当丝绸之路南道和北道。

  和静盆地以察吾呼1、2、4、5号墓地为代表,形成了以竖穴石室墓为特征的察吾乎文化区,这种文化在随葬陶器上表现为彩陶和彩陶带流罐流行。彩陶和彩陶带流器的影响范围要比石室墓更广,到达群巴克墓地、吐尔墓地、拜勒其尔墓地等,这些墓地尽管出土与察吾乎文化相近的彩陶,但没有察吾乎文化的石室结构,且相对而言,吐尔墓地的彩陶与察吾乎文化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别。这些特点表明了这一区可能存在着多种人群的活动,但相互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奇怪的是离察吾乎墓地较近的小山口墓地却反映了不同的一面,这里出现了汉文化色彩明显的箱式棺墓。

  石构墓葬主要集中于昆仑山、帕米尔和天山山区,远离西域南、北道这两条交通干线,游牧特点明显,往往汉文化因素较弱。汉文化因素的影响在西域交通路线即塔里木盆地南北缘地带显示强烈存在感,越靠近东部地区越明显,但远至帕米尔也有发现,说明有一个由东而西的过程。它甚至出现于离察吾乎墓地、拜勒其尔墓地很近但更偏僻的小山口墓地,却不见于察吾乎墓地,恰恰说明时势的变迁。

  总之,西域考古墓地墓葬类型的复杂性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多元性,西域考古文化的这种复杂化正是汉代丝绸之路开辟带来明显外部影响的结果,特别是来自中原文化的丝绸、漆器、铜镜和钱币等成为墓葬的重要物质存在。地区差异不仅表现在形成了地域文化类型,还表现在塔里木南、北缘绿洲文化和昆仑山、帕米尔高原和天山山间游牧文化的两元体系上。汉代西域葬俗的汉化特征正是中原影响和对于中原文化认同的表现。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文博系)

  原文链接

下一条:缅甸史前考古研究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