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祭祀坑”中出土的器物具有浓厚的祭祀之风。尤其是各类铜器,在埋入“祭祀坑”之前应主要陈于庙堂用于祭祀、典礼。与中原商周王朝的青铜礼制系统相比,三星堆显然拥有不同的祭祀制度和信仰体系。对此已有不少详尽研究,如张昌平将“祭祀坑”出土器物分为祭祀者和受祭者、祭器和祭品,提出天地人神的合祭系统。孙华、施劲松、唐际根等学者也各自提出划分体系,具体分类及解读则有所差异。赵殿增结合器物与遗迹的分析,提出三星堆神坛、神庙、祭祀坑的祭祀架构。以往研究着重于器物分类及其在祭祀过程中的不同功能,对于祭祀场景的内涵、人群行为的解读相对较少。近来新发掘的“祭祀坑”中出土了铜神坛、顶尊(觚)的形象,为解读三星堆“祭祀”场景提供了新资料。孙华称此类铜器为组合铜器,并专门论述了其在祭祀中的功能和摆放方式等。我们将这些表达一定动作、场面的组合型铜器称为“场景化铜器”,强调其场景表达的特性。场景化铜器不局限于神坛、顶尊等器形,但这些器形最具代表性,本文着重解析其表达的场景内涵。
一、铜神坛和顶尊人像的基本结构
三星堆目前出土铜神坛共3件,分别出自2号坑、3号坑和8号坑。其中3号坑神坛(K3QW:13)和8号坑神坛(K8⑨:120)可拼合,属于同一个体。2号坑出土神坛(K2③:296)破损严重,多位学者提出了复原方案,三星堆博物馆已对神坛完成初步复原。神坛底部为两只神兽,相向而立。神兽之上立有4人,皆手持树枝状物,双手奉于胸前做礼拜状。4人头顶山形底座;底座上为房屋状结构,四面立有多人,双手做礼拜状。房屋四角顶部均有立鸟,再上残缺,情形不明。山形底座与其上的房屋结构共同组成大口尊的形态,仅缺颈部和口部(图一)。
3号坑和8号坑出土神坛拼合后是目前三星堆最为完整、场景最为复杂的神坛(图二)。整器分为多层。其中8号坑出土部分(K8⑨:120)底部为方形,座上原有13人,出土时部分人像缺失。其中底座四角各有一跪坐小人,双手做持物状奉于胸前。4名跪坐小人之后,各有一尺寸更大的跪坐人像,跪于圆台之上,4人合力做抬杆状。底座四边居中的位置有4名端坐小人,坐于圆台上,双手扶膝。底座正中还有1名跪坐背罍小人。13人共同构成第一组画面,4名跪坐抬杆人像尺寸最大,与背罍小人方向一致,朝向神坛正面。第二层画面为一尊神兽,正是跪坐抬杆人像所抬之物。神兽之上仅存跪坐人像的下半身。
跪坐人像的下半身之上再接3号坑出土神坛(K3QW:13)。人像双手上举,头顶一山形方座,一人横卧方座中,双手做握持状,双腿向后弯曲。方座上另接一方形平台。平台立有4件细长觚,觚身饰蟠龙、牛头,龙爪紧抓牛角。4件觚套在1件瑗之内,觚上再承圆座。圆座上应立有4件微型跪坐顶尊人像(见图二;图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