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公元前5—前4世纪,罗马平民要求获得担任执政官的权利,贵族元老院认为平民缺少担任公职的宗教资格,理由是“平民没有auspicia”(nemo plebeius auspicia haberet)。这是一条古老而重要的观念证据,它揭示出古代罗马国家神权政治的本质:auspicia是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也是贵族垄断政权的依据,谁掌握了auspicia,谁就能执掌政权。auspicia的本义是“飞鸟占卜”仪式,引申为“举行占卜的权利”(the right of taking auspices),并与统治权紧密结合,从宗教语境过渡到政治语境,其本质含义代表“神的意志”,与中国古代政治传统中的“天命”意思相近。中国殷商时代形成的天命观和君权神授的政治传统与古罗马的神权政治环境十分相似。罗马平民与贵族的占卜仪式纠纷,也可以理解为“天命”之争。李维记载了平民同贵族围绕auspicia的三次争论(公元前445年、公元前367年、公元前300年)。在第一次、第二次争论之后,平民先后取得了与贵族的通婚权和担任最高行政职官的权利。不过,由于“无天命在身”(ne in magistratibus quidem habent),第一批平民职官的职权是有缺陷的,他们只有军事指挥权(potestates),而无命令权(imperitim),不能主持换届选举、宣战、召开公民大会、净化等宗教仪式,不能举行凯旋式,不能制定法律,还经常因宗教原因被罢免。导致平民无法获得天命的根本原因是宗教隔离。平民有平民的宗教,也有平民的天命(auspicia plebeii),只是不被贵族承认。“天命”与朱庇特崇拜、占卜和婚礼仪式有关。朱庇特原为贵族的神,平民无权祭祀,但平民很早就模仿贵族祭祀朱庇特;通过与贵族通婚,平民显贵的后代成为朱庇特的子孙,拥有了“神佑”;平民祭司、占卜师、预言师也逐渐进入公共领域,逐渐实现与贵族的宗教认同。天命遂从贵族手中转移到平民手中。
关 键 词:古罗马;占卜;天命;命令权;平民;贵族
一、nemo plebeius auspicia haberet
罗马早期共和史上有一个被视为常识,以至于不被当作问题的问题。起初,贵族垄断权力,平民不能担任执政官(consul),后来平民依靠集体撤离,抵制征兵,利用战争威胁等手段,迫使贵族让步,最终获得了平等参政的权利。不过,仅仅凭借“撤离”、“抵制”等消极手段怎么能证明平民执政具有合法性呢?而且这种认识强调政治理性,但古罗马人并不是理性至上的现代政治人,他们更敬畏宗教。
古代罗马国家的政治合法性依托于宗教。罗马贵族反对平民担任执政官的关键性理由就在于,平民不具备担任公共职官的宗教资质。而罗马统治者所必备的宗教资质就是auspicia。
在李维《罗马史》一书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平民同贵族关于auspicia之争。公元前445年,当平民保民官第一次提出允许平民担任执政官的要求时,贵族以“平民没有auspicia”为理由,加以否决。
保民官问,为什么平民不能当执政官?库尔提乌斯回答:“因为从来没有一位平民拥有auspicia,所以十人立法委员会才禁止通婚,防止生下一群身份不明的子女,颠覆了auspicia。”平民因受了这般奇耻大辱而感到怒不可遏,因为这等于说,平民被不朽的天神所憎恶,才无法获得auspicia。①
(Interroganti tribuno cur plebeium consulem fieri non oporteret,ut fortasse vere,sic parum utiliter in praesens Curtius respondit,"Quod nemo plebeius auspicia haberet,ideoque decemviros conubium diremisse ne incerta prole auspicia turbarentur." Plebes ad id maxime indignatione exarsit,quod auspicari,tamquam invisi dis immortalibus,negarentur posse.)
这段对话情节也许出于作者李维(Titus Livius)的想象或虚构,但nemo plebeius auspicia haberet代表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宗教观念,至少作为观念史料,是真实可靠的。它揭示了罗马平民与贵族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无auspicia。平民之所以卑贱(plebs,词根pleo,意为“卑贱”),是因为他们没有auspicia。而auspicia是罗马建邦、立国的根基。
罗马城的建立全靠auspicia;无论战争与和平,无论在城邦,还是在疆场,无不遵从auspicia,谁敢疏忽?②
(Auspiciis hanc urbem conditam esse,auspiciis bello ac pace domi militiaeque omnia geri,quis est qui ignoret?)
谁掌握着祖先遗风的auspicia?当然是贵族;因为平民职官从来不根据auspicia选举产生。③
(Penes quos igitur sunt auspicia more maiorum? Nempe penes patres; mare plebeius quidem magistratrus nullus auspicato creatur.)
Auspicia属于我们贵族,因为贵族职官不仅是根据民意,更是根据auspicia选举产生的。我们甚至不需要公民大会授权就有权根据auspicia摄政;而且我们贵族即使在私人生活中也奉auspicia行事,而你们平民,即便担任职官,也没有auspicia。④
(nbis adeo propria sunt auspicia ut non solum quos populus creat patricios magistratus non aliter quam auspicato creet,sed nos quoque ipsi sine suffragio populi auspicato interregem prodamus et privatim auspicia habeamus,quae isti ne in magistratibus quidem habent.)
若选举平民为执政官,就剥夺了贵族独自拥有的auspicia,也就剥夺了城邦的auspicia。⑤
(Quid igitur aliud quam tollit ex civitate auspicia qui plebeios consules creando a patribus,qui soli ea habere possunt.)
(若选举平民为主政官)立法和选举职官就不需要考虑auspicia;森都里亚大会和库里亚大会也不需要元老院审核批准。⑥
(non leges auspicato ferantur,non magistratus creentur,nec centuriatis nec curiatis comitiis patres auctores fiant.)
可见,auspicia是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谁掌握了auspicia,谁就能执掌政权。拥有auspicia成为罗马贵族垄断政权的重要依据,也是罗马的执政者必须拥有的“资格”。那么,auspicia究竟指的是什么?
据《牛津拉丁词典》,auspicium(复数为auspieia)一词包括6层含义⑦:
(1)通过观测飞鸟行迹进行占卜。
(2)飞鸟占卜得到的吉兆。
(3)天赋、运气。
(4)举行占卜的权利。
(5)领导权、指挥权、权威、榜样。
(6)上任、开端。
auspicium的词根由“鸟”(avis)和“观测”(specio)组成。本义为“飞鸟占卜术”。飞鸟占卜术是古罗马人诸占卜术中比较重要的一种。罗马作家费斯图斯(Festus,公元1世纪)在著作中列举了五种占卜术,除飞鸟占卜术(ex avibus)以外,还有神鸡占卜术(ex tripudiis),雷电占卜术(ex caelo),野狼占卜(术ex quadrupedibus)和危险异象占卜术(ex diris)⑧。这些统称为auspicium。因此,auspicium一词后来亦泛指各类占卜术。
有占卜,就会有结果,占卜的结果有吉有凶,而auspicium专指“吉兆”,这是其第二层引申义,它既可特指鸟占获得的吉兆,也可泛指任何预兆。拉丁习语有auspicium facere“观天象”之说。“吉兆”是天赐之福,由此引申出第3层含义“天赋、运气”。
auspicium的第四层含义是“举行占卜的权利”。《牛津拉丁字典》所举例句就是Nemo plebeius auspicia haberet。此处的auspicia被解释为“占卜权”。罗马国家的最高占卜权从前属于国王,后来属于执政官。
auspicium与ductus,imperium,iudicium并列,组成代表“最高领导权”的词组ductus auspiciumque,auspicium iudiciumque和imperium auspiciumque。意思是“在……领导下”、“在……权威下”、“在……指挥下”,以及“以……为领袖”。这是第五层含义。
罗马人在公共生活中,每逢大事,必先占卜,获得吉兆后才能践行。故取得auspicium就意味着可以“就任”、“履职”、“开战”或一般意义上的“开始”等等,这是第六层引申义。
综上可归纳出auspicia词义演变的逻辑,大体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包括本义“飞鸟占卜术”以及广义的宗教占卜仪式(auspices),由此发展出第二层含义,指举行占卜仪式的行为(taking auspices);由具体上升为抽象,当仪式行为指代仪式权利时,就产生了第三层含义“占卜权”(the right of taking auspices);由于占卜权是执政者的一项重要职能,故逐渐转化为统治权的象征。至此,auspicia完成了从宗教语境向政治语境的跨越。
关于auspicia一词翻译,英文的对应词是同源词auspice,该词包含占卜仪式、吉兆、神意等多重含义。以罗耶布古典丛书为例,auspicia被译为auspices,taking auspices,the right of taking auspices。转译为中文,如果仅仅译为“占卜”、“举行占卜仪式”和“举行占卜仪式的权利”,则丢失了作为仪式结果的“吉兆”,以及诸义项背后共同的寓意“神的意志”这层重要含义。若不拘泥于“占卜仪式”译法,更侧重于从“神的意志”这层含义来理解,则用中文的“天命”一词对译,似更为妥帖。
《汉语大词典》中关于“天命”有5个义项⑨:
(1)上天之意旨;由天主宰的命运。
(2)指自然的规律、法则。
(3)古以君权为神授,统治者都自称受命于天,谓之天命。
(4)谓天赋。
(5)犹天年,谓人之自然寿命。
除第4和第5义项以外,中文“天命”中的“受命于天”,与拉丁文auspicia的“天意”词义非常接近。
古代中国政治仪式中重视“天命”,与古罗马国家公共生活中重视auspicia也是一样的。中国早在殷商时代,就出现天命观和君权神授的政治传统。商周统治者凡事都要占卜天意,卜凶问吉。试对比如下:
(1)建邦。《诗经·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罗马城的建造全靠auspicia。”(Livy,History,of Rome,VI.41.4)
(2)选举执政者。《史记·五帝本纪》:“於是帝尧老,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贵族职官不仅是根据民意,更是根据auspicia选举产生的。”(Livy,History of Rome,VI.41.6)
(3)宗教特权。商纣王:“吾不有天命乎,是何能为?”“祖先的auspicia由谁掌管?全由贵族。”(Livy,History of Rome,VI.41.5)
(4)统治权的更替。《左传·宣公三年》:“周德虽衰,天命未改。”执政官因宗教“瑕疵”(vitim)被免职,则由摄政官员重新占卜,更换执政(Livy,History of Rome,V.31.7:per interregnum renovari auspicia.)。
(5)军事指挥权与宗教权威结合。《史记·周本纪》:“白起善用兵,又有天命。”“安菲特律昂奉天命作战,攻城拔寨。”(Plautus,Amphitryon,I.1.37:expugnatum oppidum est imperio atque auspicio…Amphitruonis…)
相似的神权政治环境衍生出相似的术语。中国的“天命”和罗马的“auspicia”含义相同,功能相似,或可互译。则nemo plebeius auspicia haberet可理解为“平民从未接受过天命”。这句话里的auspicia(天命)包含三层意思,它既代表“神意”,也指通过占卜询问神意,解释神意的“知天命”能力;还可特指获得神意赞许,即“吉兆”。借助“天命”这个概念,或可这样来理解李维笔下的公元前4世纪平民与贵族的占卜仪式纠纷,理解为“天命”之争。
因为从来没有一个平民能受命于天,所以十人立法委员会才禁止通婚,防止生下一群身份不明的子女,胡乱解释天命。平民受了这般奇耻大辱而感到怒不可遏,因为这等于说,平民被不朽的天神所憎恶,才无法接受天命。⑩
天命属于我们贵族,因为贵族职官不仅是根据民意,更是根据天命选举产生的。我们甚至不需要公民大会授权就有权奉天命摄政,而且我们贵族即使在私人生活中也奉天命行事,而你们平民,即便担任官职,也无天命在身。(11)
这些修辞性话语虽不足以证明对话中的人物和场景的真实性,却可用作观念史材料。这种天命观显然十分古老,对于共和晚期的罗马人来说,几乎已是一种陌生的概念——李维的插入语“这也许是事实”(ut fortasse vere)暗示了这一点,所以这种天命观不可能是后世罗马作家臆想、虚构出来的。重构共和早期史,不得不面对遭到诸多诟病的传统文献史料。不过,我们不是要论证某人、某事的真实性,而是侧重于分析这些材料所折射的具有真实内涵的历史内核。本文的立论和对史料的选择也基于这一认识。
罗马编年史家提供的共和早期的执政官年表和执政官事迹因有窜入人名或虚构故事的嫌疑而往往不被重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不利用传统史料就无法重构公元前4世纪的历史。传统史料中无疑包含真实的历史事实,其真实性往往体现在被后世之人“难以理解”的地方,或者说与后世制度相矛盾的地方。例如,在公元前1世纪,罗马执政官的领导力体现在“命令权”与“天命”集于一人之手,当时有imperium auspiciumque,或iusticium auspiciumque的说法,说明共和末期的执政官同时拥有“命令权”与“天命”,二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不过,在公元前4世纪的传统叙事中,却出现“天命不在平民”,“即使平民担任了执政官,也无天命在身”之说。这种制度显然与罗马编年史家的生活时代不符,正因为如此,才反映出它的古老性和可信性。本文利用李维的文本找证据就是以此为依据的。
回到开头的问题:平民究竟是怎样通过获得天命,从而取得合法的统治权的?这是本文的中心议题。
二、ne in magistratibus quidem habent
细读李维的作品可以发现一条潜伏的线索:在等级冲突过程中,“天命”逐渐由贵族集团转移到平民集团。
公元前445年,贵族说:“从来没有一个平民受命于天。”(nemo plebeius auspicia haberet.)
公元前367年,贵族坚持说:“平民即便担任公务也无天命在身。”(auspicia habeamus,quae isti ne in magistratibus quidem habent.)
但是,到公元前362年,产生了第一位受命于天、指挥作战的平民执政官。(primus ille de plebe consul bellum suis auspiciis gesturus esset.)(12)
公元前300年,平民领袖声称:“司法权、命令权和天命曾为你们所独有;事到如今,平民和贵族一样,同样拥有所有这一切。”(vos solos iustum imperium et auspicium domi militiaeque;aeque adhuc prosperum plebeium et patricium fuit porroque erit.)(13)
“贵族的天命”(auspicia patrum)为何发生了转移?这一转移过程是否随着平民担任公共职官一蹴而就?关于这方面的情况,李维的记叙并不完整,留下了诸多疑问。一个疑问是,平民是如何反驳“贵族天命”观的?在李维记叙的三次“天命”争论事件中,前两次完全没有留下保民官的辩词,只是说“平民受了这般奇耻大辱而感到怒不可遏……”(公元前445年)。只有在公元前300年的论战中才听到平民否定“贵族天命”论的声音。
我们听够了你们的老调重弹,说什么你们全都是受天命眷顾的,只有你们才拥有氏族,只有你们才拥有对内、对外的司法权、命令权和天命;事到如今,平民和贵族已经能够同样拥有命令权和天命了。
(Semperista audita sunt eadem,penes vos auspicia esse,vos solos gentem habere,vos solos iust um imperium et auspicium domi militiaeque; aeque adhuc prosperum plebeium et patricium fuit porroque erit.)(14)
不过,李维借平民领袖普布利乌斯·德西乌斯·穆斯(Publius Decius Mus)之口称“天命”在身的证据是,“贵族之所以尊贵,不是因为他们是天神的后裔,而是因为他们能列举出显赫的祖先,他们不过只是自由人而已。现在我也可以说,自己拥有执政官出身的父亲,而且我儿子也能说出他的祖父曾是执政官”(consulem iam patrem ciere possum,avumque iam filius meus)。言下之意,平民的“天命”实际上来自平民执政官的职位。并且,每个担任过执政官的平民都会把从职位获得的“天命”传给其家族后代。
问题是,第一批当选为执政官的平民,其天命从何而来?在前两次“天命”之争中,平民明明在天命问题上无言以对,为何结果却占了上风?
公元前445年,在默认“平民无天命”,“与贵族通婚生下血统不纯的子女会混淆天命”的前提下,平民获得了与贵族的通婚权和担任最高职官“享有执政官权力的军政官”的权利。
公元前336年,在平民“即使担任公务也无天命在身”的情况下,却诞生了第一位平民执政官。
这种情况只能说明,最初担任公职的平民职官其权力并不完整。换言之,平民军政官、平民执政官只有世俗权力,而无宗教权威,平民职官的命令权(imperium)、司法权(iustitium)与天命(auspicium)是分离的。而无天命保障的世俗权力也就缺乏相应的合法性,平民职官的地位因此也是不稳定的。
有证据表明,直到公元前3世纪,平民精英才能证明“天命在身”,才确立了宗教权威,完善了权力结构。“平民的天命”从无到有,是隐藏在等级冲突过程中的一条重要线索,这对于理解平民显贵的形成和平民执政官制度的确立至关重要。而这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挖掘将有益于理解平民职官权力合法性的来源。
早期平民职官无天命在身的证据何在?
首先,这表现在平民获得的第一个公职“享有执政官权的军政官”与执政官的职能差别上(公元前444年设立,公元前300年担任)。传统上认为设立于公元前444年的享有执政官权的军政官是平民与贵族两个等级冲突的结果,古代作家一般认为,设立这一职位是为了使平民能够担任该职位,从而避免付出开放贵族专任的执政官职位的代价。某些现代研究者倾向于否定古人的说法,认为二者是一回事。
还没有证据或可能性表明,享有执政官权的军政官与执政官的职能或权力有所不同。享有执政官权的军政官之所以没有举行过凯旋式(Zonar,VII.19)也许仅仅反映了凯旋式记录存在着缺陷,或者在最重要的战役中任命独裁官的习惯。(15)
没有理由怀疑古人的记载。军政官的职能与执政官是有差别的,这从名称就可以看出来。军政官的头衔显然要比执政官略次一等。tribunus militum consulari potestate这一头衔清楚地表明了其军事职能,同时也反映出作为最高职官,其权力存在的缺陷。执政官的权力本应包含iustitium,imperium和auspicium三种权威,可军政官只有potestates,这种“权力”甚至还算不上imperium,其用法类似于次等的保民官权(potestates tribuni plebeii),更没有执政官权力构成中最为核心的“天命”(auspicia)。二者的根本差别就在于此:军政官只是代替执政官行使世俗军事指挥权的职官,而不是集天命于一身,具有宗教权威的执政者。
军政官的设立似乎意味着,在等级冲突的背景下,罗马国家权力一度分裂,贵族有限度地对平民放开军事指挥权,试图继续垄断命令权(imperium)、司法权(iustitium)和天命(auspicium)。
军政官没有“天命”的证据还表现在不能举行凯旋仪式。因为凯旋仪式不是来庆祝普通的军事胜利的,只有在“神的命令”(auspicium)和“人的命令”(imperium)统一指挥下取得的胜利才值得举行凯旋仪式庆祝。也就是说,作为罗马军队的统帅,他必须亲自向神灵祈祷、占卜,根据神的旨意宣战/停战,他要亲自指挥战斗,并把胜利归功于他求得的神佑。凯旋的将军打扮成朱庇特神的样子,这也是天命在身的象征。
学者们已经注意到,享有执政官权的军政官的名字不见于传世的凯旋表名单。《剑桥古代史》的编者猜测这是因为人名遗失,或因为元老院中途任命独裁官的缘故。这种解释十分勉强。军政官既然是为“不知天命”的平民而设立的,既不知“天命”,就不能求得“神佑”,所以战场上的胜负乃由人力决定,需要答谢的是士兵,而不是神灵,不必举行谢神典礼。有天命在身的贵族职官正好相反,往往把胜利归功于赐福于他的神。
贵族将军和平民将军处置战利品的不同方式也许能说明这个问题。例如,公元前396年,在处置维爱城(Veii)战利品的事件中,平民军政官普布利乌斯·李锡尼乌斯(Publius Licinius)主张缴获的战利品归平民士兵个人所有(16);贵族独裁官马尔库斯·弗利乌斯·卡米鲁斯(Marcus Furius Camillus)却命令士兵把战利品的1/10献给国库,兑换成黄金捐给阿波罗神庙。这位贵族独裁官的理由是,他在战前举行占卜仪式,向阿波罗神祈祷、许愿,并得到阿波罗的“神佑”(auspicia)。因而罗马军队是在阿波罗神的引导和帮助下才获得胜利的,应按照许诺用战利品的十分之一奉献、答谢阿波罗神(17)。
军政官无权主持换届选举、宣战、召开公民大会等宗教仪式。虽有天命授权——军政官是经过占卜仪式,从获得“吉兆”的候选人中选举产生的(creare),但是,主持选举和占卜仪式的仍是前任贵族执政官或元老院指定的摄政官。
公元前399年,五位平民军政官在气候反常、瘟疫流行的自然灾害面前,显得无能为力。结果还是由元老院指定了两名贵族宗教专员(Demviri Sacris Faciundis)承担本应属于最高执政者的宗教义务,主持祛灾祭祀仪式(Lectisterum)(18)。军政官不能穿紫红色绲边的托迦袍(这是能知天命的大祭司和得到神佑举行凯旋仪式的罗马将军的着装),没有塑像权(imaginum),这些都是缺乏宗教权威的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