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从1994年美国中学历史教科书标准制定以后,美国政界的一些保守派就指责其贬低和轻视西方文化,但是这对美国主流中学世界历史教科书没有特别的影响。与早期版本相比,新版的美国中学世界历史教科书还是以西方历史为中心,重点突出西方盟国抗击法西斯的功绩,而对中国军民抗日战争的描写笔墨不多。虽然有些教科书涉及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的暴行和“慰安妇”问题,但对中国抗战的意义和作用甚至中美盟军联合作战等内容都一笔带过或根本没有提及。
近年来,中国一些学者已经对美国中学和大学历史教科书中有关中国抗日战争的叙述进行了很好的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施诚的文章《美国大学世界通史教材对中国抗战的叙述》和孙岳的文章《美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中日战争》。施诚的文章着重考察了美国大学的世界史教科书。孙岳虽然研究了美国中学的世界历史教科书,但是他所考察的对象主要是AP(Advanced Placement)世界历史教科书,并没有对美国中学社会学课程(Social Studies,历史为其中之一)的国家标准及其产生的争论进行探讨。在美国也有学者的研究涉及美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抗日战争,赵亚立(音译)与侯戈发表于2006年的文章主要研究日本新版教科书所引发的争议,其中仅有小部分篇幅涉及美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而且,今天距离该文发表已经过去10多年,美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也已改版多次。基于此,本文力图以美国最新出版的几本比较流行的中学世界历史教科书为考察对象,分析其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描述和态度,重点探索其对中国抗日战争各个方面的表述的异同。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历史课程在美国中学颇为盛行,1990年美国就有59.59%的高中学生上过世界历史课程,1998年这个比例上升到66.41%,10年里增加了10%。2002年,28个州要求中学生学习世界历史课程。另外,美国著名的教育考试服务机构(ETS)在2002年开始提供高中学生的AP世界历史考试。第一年就有来自1474所高中的20,800个学生参加了考试。第二年考生人数增加到34,286人。由于美国教育部不干涉各州对历史教科书的选择,所以美国各州中学使用的世界历史教科书种类繁多,并不统一。笔者选取了以下几本美国近年出版的比较权威和流行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作为考察对象:萨瓦斯(Savvas)公司2016年的《世界历史:9-12年级》、皮尔森出版社(Pearson)下属普林提斯厅(Prentice Hall)在2016年出版的由威廉·J.丢克和杰克森·J.斯毕佛歌编写的《世界历史》(第8版)、麦克格奥出版社(Mc Graw Hill)在2016年再版的由前夏威夷大学杰瑞·本特利教授等撰写的《传统与交融:简明全球史》、诺顿出版社(W. W. Norton)在2020年出版的由伊丽莎白·陂拉德等编写的《世界联合与世界分裂附资料(简易第二版)》、诺顿出版社在2021年出版的由J.R.麦克尼尔撰写的《人类的网络:世界历史》(第二册)等。这几本教科书都是由美国著名教科书出版社出版的,而且在中学教科书市场上颇有影响。
一、美国的“政治正确”与中学历史课程教学标准
当前美国的“政治正确(politically correct)”涵盖的主要内容是反对歧视和边缘化少数族裔、穷人、残疾者和LGBT等群体。虽然“政治正确”这个词肇始于美国建国初期,但是近代意义上的“政治正确”在20世纪七十年代被以女权运动和其他进步主义者为代表的“新左派(New Left)”所采纳。1980年以后,“政治正确”被新右派利用为嘲讽和戏谑左派的代名词。阿兰-布隆1987年出版的《关闭的美国思想》一书被认为开创了保守势力攻击“政治正确”的先河。布隆认为,民权运动中的新左派所要求的平等、道德相对主义(moral relativism)和开放(openness)将“消灭教育的真正动力(extinguish the real motive of education)和对美好生活的寻求”。此后有作者进一步论证民权运动中的激进学生日后取得大学教职并“劫持(hijack)”了大学课堂,他们“系统地(systematically)”推进左翼政治议程并妖魔化西方文化和削弱传统教学课程。这些保守派对“政治正确”的抨击对政府中的保守政客和议员有着深刻的影响。这点从保守派攻击1994年出台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一事上可以清楚地看到。
随着世界历史课程在美国中学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各州对中学世界历史课程的要求和标准又不统一,美国教育机构感到急需一部全国性的历史课程教学标准,以便统一世界历史包括美国史的教学内容,方便中学历史教师讲授世界历史各阶段的“主要内容”。早在20世纪80年代,包括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全国学校历史教学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History in the Schools)以及全国历史课程教学标准部门(National Standards for History)等几个部门就开始构思一部全国性的历史课程教学标准。1989年美国50个州的州长在弗吉尼亚州讨论了6个教育目标,第3个就是全国性的历史课程教学标准。这个计划先是得到了布什总统的认可。1992年新当选的克林顿总统也决心支持这些教育目标。同年,国会讨论了全国历史课程教学标准。作为支持,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和教育部出资资助制定一部全国性的历史课程教学标准。经过几个月的讨论和辩论,全国历史(包括世界历史)课程教学标准(下文简称全国标准)终于在1994年秋出炉。
然而,当这部全国标准公布以后,因为其强化了有关少数民族和妇女等属于“政治正确”的内容、淡化了美国宪法和历史英雄人物的相关内容,很快引起争议。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前主席切妮(Lynne Cheney)于10月20日在《华尔街日报》撰文表达这部“深受‘政治正确’左右”的全国标准给她带来的“困扰(troubled)”。她首先批评了其中关于美国史的标准:尽管全国标准将美国历史划分为31个细分标准,但竟然没有一个标准提到“美国人引以为傲的宪法”;全国标准还“批判麦卡锡主义多达19次之多”,对“3K党”批评17次,而与其同时期的著名白人格兰特将军和李将军(Robert Lee)则前者没有被提到后者只被提到1次;许多著名科学家包括爱迪生和爱因斯坦等在标准里根本就没有出现。切妮认为,这部全国标准无视美国革命追求的自由、平等、公正和尊严,仅是强调美国独立战争服务于或者不服务于各种不同群体的“利益”。
相对于美国史标准,围绕这部全国标准中的世界历史课程教学标准进行的争辩则更为激烈。主要争议对象为是否将重点放在西方文明上。切妮批评道:这部全国标准对非洲和拉丁美洲社会中出现的“失误”视而不见;学生们被鼓励考虑印第安人国家阿斯特克(Aztec)的建筑、技术、劳工制度和农业,但没有提及“它用活人作为祭祀的劣俗”。参与撰写全国标准的一位成员指出,1992年总统和国会选举后,美国历史学会不顾一些成员的异议,坚决反对给予西方文明史任何重视。保守派人士如电台主持人林宝(Rush Limbaugh)和斯沃(Gilbert Sewall)等也在不同媒体上抨击这部全国标准“对西方文明重视不够”,“指责西方白人做的事都是邪恶和压迫”。对于保守派的批评,全国标准的主要撰写人、圣迪戈州立大学的Ross Dunn教授,在11月15日予以反驳。Dunn首先声明,全国标准仅是对历史教学起到一种灵活的指导作用,并非要求中学必须采纳。Dunn指出,全国标准并非如切妮和其他保守派人士所说的不重视西方文明,实际上其中的世界历史课程教学标准用很大的篇幅关注欧洲历史,只不过将其放在全球历史的范围内而非单独着墨,如古希腊及其成就被放在地中海和中东历史中。针对切妮指责全国标准“抹黑所有欧美历史而赞美成吉思汗”,Dunn用事实予以否认:全国标准中的世界历史课程教学标准确实批评了蒙古贵族“干涉欧亚大陆很多人的生活”;蒙古的征服战争是“恐怖”的,但是蒙古统治稳定后为欧亚大陆“带来一个世纪的商业繁荣和文化交流”。
围绕这部全国标准中的世界历史课程教学标准,为何会出现如此激烈的争辩?圣母大学教授柴平(June Chapin)认为是由于1994年底的国会被保守派控制。切妮和林宝等保守派人士才得以放手攻击全国标准。1995年1月,华盛顿州的共和党参议员提出议案,要求禁止批准全国标准并要求修改标准以便“确实尊重西方文明(对世界历史)的贡献”。经过数小时的辩论,参议院表决结果为99:1,几乎一致谴责这部全国标准。
2004年,在这场关于全国标准的争辩过去10年以后,该全国标准的撰写人之一、UCLA荣休历史教授耐史(Gary Nash)回顾了这场争辩,他指出:很多中学历史教师、课程制订者和历史教科书出版社已经采购了多达10万本的全国历史课程教学标准。对他们而言,这个历史课程教学标准有助于“提高历史教学的标准和提供指导,尤其是在世界历史领域”能“给课堂的历史教学带来活力”。这说明全国历史课程教学标准得到了广大中学历史教师和出版社的认可。
回顾这场争辩可以看出,美国历史学界和政界对历史课程教学标准还是非常重视的,而且在“政治正确”以及对西方文明的肯定或否定的层面上会出现激烈的争论。但是,正如Ross Dunn所言:在美国,即使有全国性的世界历史课程教学标准,对中学历史教师和出版社而言依然只是一种指导性而非强制命令式的标准;中学历史教师或课程制定者可以根据自己对世界历史的理解和偏好采购教科书;如果教师对教科书不满意,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灵活的处理。
世界历史是美国中小学社会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最新的2020年世界历史全国标准规定了如下9个时段(Era)和一个跨越所有时段的标准,即从人类社会的产生到当前社会。每个历史时段含有2—7个标准,标准的总数多达46个。其中每个标准里又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规定了不同的细节。具体内容如下:
1.人类社会起源;2个标准
2.早期文明与畜牧民族的产生,公元前4000—前1000年;4个标准
3.经典传统,主要宗教与庞大帝国,公元前1000—公元300年;5个标准
4.扩大交换与接触的区域,300—1000年;7个标准
5.增强的半球接触,1000—1500年;7个标准
6.第一个全球纪元的诞生,1450—1770年;6个标准
7.革命时代,1750—1914年;6个标准
8.半个世纪的危急与成就,1900—1945;5个标准
9.1945年以后的20世纪:承诺与困局;3个标准
10.跨纪元的世界史;1个标准
其中1900—1945年这个与中国抗日战争有关联的时段包含5个标准:
(1)20世纪早期的世界经济改革、革命和社会变化;
(2)一战的原因和全球后果;
(3)寻找和平与20—30年代的稳定;
(4)二战的起源与全球后果;
(5)1900年到二战的主要全球趋势。
这些标准基本涵盖了这个时段的主要事件和问题。之前围绕全国标准的争辩所涉及的政治立场或“政治正确”的内容,在2020年的全国标准中也有体现。如标准2虽然谈到斯大林的五年计划和改造苏联社会,却没有按照保守派斯沃的要求让学生了解斯大林时期的强迫劳改和打击富农政策,更没有提到“大清洗”。再如标准3就要求7—12年级学生了解日本军国主义和法西斯如何颠覆议会民主的原因,暗示军国主义对民主造成的破坏。7—12年级的学生需要知道欧洲位于印度、非洲和东南亚的殖民政权的目的和政策并评估殖民政策对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冲击。尽管没有明确表明,2020年世界历史课程教学标准的作者看来还是希望中学生了解西方殖民主义对被殖民地区带来的冲击或危害。前面提到1994年切妮批评当时的全国标准没有言及爱因斯坦等著名科学家,而最新的世界历史课程教学标准看来接受了她的批评。标准3里面要求要向7—12年级的学生特别说明爱因斯坦、弗洛伊德等科学家的研究对传统自然、宇宙和心理科学的影响。
二、美国中学世界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抗日战争
对于美国中学世界历史教科书来讲,美国和欧洲历史的相关内容一直是“重中之重”,对中国抗日战争的着墨并不多。不过随着近年来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提高,美国中学世界历史教科书也相应地增加了相关问题的篇幅和内容。但多数教科书是把中国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放到日本历史的章节中叙述,而在中国历史章节中的涉及则要简单得多甚至只字不提。例如,本文所考察的几本美国中学世界历史教科书中,除了麦克尼尔撰写的教科书外,其他教科书都把中国抗日战争的主要内容放在日本历史的章节中。这种情况与日本在当时的侵略者身份应不无关联。
(一)九一八事变
作为日本侵华的肇始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九一八事变在本文所考察的中学世界历史教科书中都有言及,只是在篇幅上有所差异。这些教科书都认为是日本挑起了九一八事变,并在短时间内占领“满洲”,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其中萨瓦斯版教科书用了大量篇幅,将日本从一战以后到九一八事变这期间侵略中国的具体过程,详细地展现出来:20世纪20年代,日本攫取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但日本国内民主也得到扩大并与西方谋求限制军备和缓和关系。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造成日本严重的经济危机,本来就不满政治腐败的军方,一方面批评政府向西方妥协,一方面要求向外扩张。这也是九一八事变发生的背景之一。萨瓦斯版教科书认为,日本军方擅自侵华,政府虽反对,其侵略行径却得到公众的支持。当中国诉诸国联后,国联调查团确定日本为侵略者,日本即退出国联以示抗议,与此同时日本也废除了1922年与西方国家签订的海军军备条约。
麦克尼尔所著教科书在描写九一八事变时,仅用寥寥数笔介绍了以下情况:日本与德国、意大利一样想修正国际体系和扩张帝国强权,但是英美都不愿意看到日本称霸东亚,并在1922年签订条约限制日本的海军吨位为英美海军的60%;出于对这种限制的反感,日本军方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入侵资源丰富的中国东北。该教科书没有提到大萧条及其与日本扩张东亚、获取资源的内在联系。
麦克格奥版教科书对九一八事变的描写与萨瓦斯版教科书大致相同,属于这些教科书中最详细的。该教科书也提到,日本在20世纪20年代谋求与西方缓和关系并答应退出中国山东;1929年的大萧条造成日本政治经济动乱,右翼分子要求排除政党政治和西方影响。不过,该教科书更多地追溯了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的历史原因:日本在中国东北有重要的经济利益,早在日俄战争结束后第二年,日本就在中国东北修建铁路;中国内战让日本觉得有机可乘。该教科书认为,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成为“日本新的标签(identity),开创东亚征服的先例,有助日后点燃全球战火”。
与其他教科书相比,陂拉德编写的教科书更符合全国世界历史课程教学标准中的“政治正确”的要求。该教科书强调日本的政体是专制政权,与同时期的德国、意大利等国一样是由国家控制经济发展。但是该教科书没有明确提到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只是说1932年日本将中国东北变为殖民地并建立一个傀儡国。该教科书的学术贡献在于指明:日本与德、意法西斯的不同在于日本专制主义“带有官方宗教———神道教的气息和裕仁天皇的神性”,其根据在于1940年日本取缔所有政党并宣扬一种“极端的纯粹种族形式(radical form of racial purity)”,即作为“亚洲主人”的大和民族。
由丢克等主编的教科书强调: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政府内部对是否侵略出现分歧,而温和派无法限制军方行动;世界各地对日本的抗议促使国联介入,但是在国联谴责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后,日本退出国联。该教科书认为,美国虽然不承认日本对中国东北的占有,但也不愿用武力威胁日本;美国寄望其对日本的绥靖政策能帮助日本温和派。
(二)1937年日本挑起侵华战争
关于1937年的战况,这几本教科书也有简繁不一的描述。其中最简要的是陂拉德所著教科书,几乎就一句话。描绘得比较详细的是萨瓦斯版教科书,该书首先谈到蒋介石的“某些将军”在日本威胁日益严重之际劝蒋介石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抗日(笔者按:这应该指的是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1937年,日本侵华并占领中国城市,迫使蒋介石撤退到内地重庆。而后,该书分析了日本在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与在1937年发动侵华战争的一些阶段性的不同特点:前者利用了中国内战,后者是为了侵略中国内陆和华东地区;但是,日本原以为几年内就能征服中国的幻想破灭了,1939年中日陷入胶着战,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欧战爆发。
麦克尼尔所著教科书对此次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简单表述为:20世纪30年代,日本人口快速增加到7,000万,日本的海军排名世界第三,陆军人数超过美国6倍,人口压力和强大军力让日本统治者认为需要并且有能力去寻求“更多的空间和资源”。虽然“日本用反对西方殖民主义作为其扩张的借口,但实际上是日本试图将东亚各国变为自己的附庸国”。此外,该教科书还认为:东南亚的欧洲殖民主义者对飞速发展的德国法西斯势力日渐担心,所以不愿在亚洲投入更多的军事资源,这也为日本侵华提供了可乘之机。
丢克编教科书对此次中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也做了较多的介绍:因为蒋介石将中国共产党看成“最大威胁”,所以他尽量避免与日本发生直接冲突,并且默许日本对中国北方的占领;然而日军不断南下的侵略行为导致中国民众反日情绪高涨;1936年12月,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与中国共产党建立新的抗日统一战线。该教科书认为,此次中日战争爆发是因为“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政府拒绝道歉所致”,“中日双方都不愿妥协才使战争扩大”;日军进入长江流域攻占南京,而蒋介石拒绝投降,退往西部汉口和重庆;日本侵华的目的在于“拉拢中国加入日本主导的东亚新秩序”,日本的长期战略目标为“占据苏联西伯利亚丰富的自然资源”,并进一步建立一个日本主导的新式“亚洲门罗宣言”,“由日本领导亚洲邻邦走向发展和繁荣之路”。
(三)日军的战争暴行和南京大屠杀
本文所考察的这几本教科书对南京大屠杀都有简要概述。其中麦克格奥版教科书最为详细地介绍了南京大屠杀的一些具体细节及被害人数,其估计的死亡人数要超过一些学者和机构估计的人数。该教科书承认:“中国是第一个经历二战惨剧如针对平民的野蛮战火和被强迫性占领的国家”;中国平民是世界上第一批在“城市中心遭受空袭”的民众,在上海就有数万民众死于日本空袭;南京大屠杀证实了战争的野蛮残酷,在长达2个月里,南京市民遭受日军的屠戮,“日军不仅强奸了7,000名中国妇女,还屠杀了数十万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和平民,并烧毁了南京城三分之一的房屋。有40万中国人死于日军的刺刀和机关枪下”。当然这本教科书在对南京大屠杀日军暴行的披露上与中国国内出版的很多历史教科书还相差甚远。该书是这几本教科书中唯一谈到“慰安妇”问题的书,它较为详细地描写了“慰安妇”的情况:“有20万来自朝鲜和中国台湾、东北地区等日占区的‘慰安妇’每天要接待20—30个日本军人”;幸存的“慰安妇”战后都经历了深刻的羞辱,她们隐瞒自己的过去但遭到家人的排斥,所以她们在战后没有得到“宽慰与和平”。该书之前的版本因其中有关“慰安妇”的内容在2015年曾遭到日本政府的抗议。
萨瓦斯版教科书中涉及南京大屠杀的内容很少,仅仅提到日军在1937年12月13日进入国民政府的驻地南京,在攻陷南京后屠杀了数十万士兵和平民。陂拉德编写的教科书也很简要地描绘了南京大屠杀:“尽管日本没有能够迫使中国全面投降,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造成了可怕的伤亡,其中最可耻的是‘南京浩劫’”;“在1937年12月到1938年1月,日本侵略军在这个城市屠杀了至少10万平民,并强奸了数千妇女”。与萨瓦斯版教科书相同,丢克等主编的教科书仅提及日军在占领南京后用“几天时间”进行“杀戮、强奸和抢劫”,既没有涉及受害者人数,也没有使用“大屠杀”的字眼。麦克尼尔撰写的教科书指出: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杀害了大约20万平民,强奸了2万妇女和女孩”。不过,与其他版教科书不同的是,麦克尼尔撰写的教科书提到了1941年日军在中国北方实行的“三光”政策,造成300万平民死亡。虽然该教科书没有给出数据的出处,但是提到战时日军实行的“三光”政策,足以说明新版的世界历史教科书已经增加更多的非西方历史的内容。由于美国中学的世界历史教科书还是以欧美地区的历史为重点,希特勒德国对数百万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政策与日本侵华暴行相比自然受到美国教育界和史学界更多的重视。
(四)中国抗日战争的贡献
作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然而,本文考察的几本美国主流中学世界历史教科书中没有谈到中国战场的贡献,甚至连美国与中国在战场上的并肩作战都没有提及。另外,这些教科书对中国军队发动的台儿庄战役、八路军参与的平型关战役和游击战都丝毫未提。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每本教科书对日本偷袭珍珠港以及美日太平洋战争的原因、进程和结果都做了非常全面和细致的描述。美国中学世界历史教科书对中国战场贡献的无视,主要原因应在于美国一向认为是美国军队和原子弹打败了日本。
萨瓦斯版教科书在谈到反法西斯同盟时明确指出:太平洋战场的地位低于欧洲战场;早在1942年英美就将德国定为“最主要的敌人”。与其他教科书一样,丢克等主编的教科书涉及中国战场的内容很少,不仅只字未提国共两党的抗战及其配合英美盟军抗日,而且对于“慰安妇”问题也仅提到朝鲜和菲律宾而没有讲中国的“慰安妇”。该教科书对日本因南进东南亚与美国发生冲突写得相对多一些。该书强调:日本1940年占领法属印度支那机场和资源后,美国通过禁运石油和废钢铁予以报复,并要求日本退回到1931年以前的边界;日本为了夺取资源,决定通过袭击美国而速战速胜将美国势力赶出亚洲。相对于对中国方面的惜墨如金,丢克等主编的教科书却用大量笔墨介绍了二战中日本试图在亚洲尤其是东南亚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日本除了掠夺东南亚资源外,还将自己的文化强加于东南亚各国,导致东南亚对日本由初始的支持到反抗。这几本教科书中唯一提到中国参加滇缅作战的是陂拉德等编写的教科书,不过就一句话:“中国军队将缅甸还给了英国。”也没有提到史迪威与盟军军队。
虽然是最近出版的教科书,但麦克尼尔撰写的教科书对中国战场在二战中的作用一样充耳不闻。该书写道,二战中中国战场的伤亡总人数在1500万至2000万之间,其中80%也就是1200万至1600万是中国人,其余是日本人;1938年底,日军占领了大部分中国北方和东部地区;1942年日军更是占领了中国所有重要据点。该书认识到中国军队缺乏军事装备。不过与其他教科书不同的是,该书提到了“驼峰航线”:“当日本夺占中国沿海地带后,盟军对中国的援助不得不转而经由喜马拉雅山和中国西南地区”;但是,仅有少量物质得以抵达中国;在中国战场没有战争转折点,仅有僵局;日军任意轰炸中国的城市,迫使数十万难民逃到西部和南部地区,希望躲避日军;因疾病和通货膨胀肆虐,中国军队无法反击;中国的唯一希望就是在一场消耗战争中比日军坚持得更久。这本书没有提到国共两党在战争中的内战,也没有提到中国军队在敌占区进行的游击战,更没有提及中国军队在战争初期进行的几次较大规模的战役如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等。似乎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完全没有中国军队的贡献。
这几本教科书中,在描写中国战场上所用篇幅最多的是麦克格奥版教科书。该书认为:日本侵华激起中国民族主义高涨,使中国政府得以坚持抗战;1937年9月,国共两党建立抗日统一战线,两党军队达170万;虽然中国军队没有打败日军,但是到1941年拖住了日军75万士兵。该书还提到:国共两党“因争夺日占区及控制国内政权而合作破裂。国共冲突导致中国的抵抗效率更低”;为避免与日军军事对抗,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中国共产党则利用游击战打击日军;虽说“游击战无法打败日军,但是游击战和中国共产党温和的土地政策赢得了农民的忠诚”。
此外,本文考察的几本美国主要的中学世界历史教科书普遍都将美国投掷原子弹摧毁广岛和长崎以及苏联宣布废止《苏日中立条约》并出兵中国东北看成是日本投降的主要原因,只字未提中国军队和中国战场的贡献。麦克尼尔编写的教科书提到,美国因为本国军队在硫磺岛和冲绳岛伤亡惨重,决定对日本投掷原子弹以早日结束战争,避免“多达25万人”的美军伤亡。即使对中国战场着墨最多的本特利版教科书也没有谈到有关中国对击败日本所做的贡献,仅仅提到:从中国到日本广岛,没有一个“国家领土是安全的”。
三、结论
长期以来,美国中学甚至大学的历史教科书都是以西方历史为重心。虽然近年来有所变化,新版的世界历史教科书中涉及亚、非、拉等地区的内容日渐增多。1994年美国甚至制定了第一个全国世界历史课程教学标准,不过很快该标准就被保守派“群起而攻之”。经过几番辩论,美国中学世界历史教学的国家标准还是接受了保守派的一些观点,在2020年出台的最新的世界历史课程教学标准中,强调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西方的“正义”、“民主”和“自由”,同时保留了之前标准中原有的诸如批评西方实行“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等属于所谓“政治正确”的内容。从本文考察的几本最近出版的较为流行的中学世界历史教科书看,各版教科书有其不同的侧重点和观点。正如Ross Dunn所说,这主要是因为美国没有要求所有中学和出版社必须接受全国标准,出版社、中学历史教学计划的制定者和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都有相当大的自由度。由于欧洲中心论的影响,这几本中学世界历史教科书都非常重视二战中欧美的战争历史,对美国目前的盟友以及早在100多年前就提出“脱亚入欧”的日本也不惜笔墨,并且把中国的抗日战争史作为日本二战历史中的一部分进行描写。由于保守派支持的欧洲中心主义史观对美国中学世界历史教科书的“精神控制”,导致历史教科书对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战争罪行如南京大屠杀等仅有简短的表述。除了本特利版世界历史教科书,其他教科书都对“慰安妇”这一牵涉20万女性的悲惨历史充耳不闻或者根本“无知无觉”。
固然,美国的中学世界历史教科书的主要受众是美国中小学生。教科书的主要部分宣扬美国历史以及美国在二战中的英勇和胜利也无可厚非。但是像南京大屠杀和“慰安妇”等作为二战中的惨痛、毫无人性的战争罪行,如果不能在历史教科书中得到应有的揭露和批判;如果美国学生仅仅知道希特勒德国实行种族灭绝政策消灭犹太人;那么美国中小学生了解到的法西斯的罪恶和暴行就是片面的,这不利于历史教学达到“以史为鉴”的重要目的。此外,美国中学世界历史教科书对中美两国在二战期间建立同盟、并肩作战等也几乎没有涉及,学生将不会了解史迪威和陈纳德将军及其对促进中美同盟和一致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意义。如果对此稍加笔墨,无疑会对增进中美以及中美学生之间的“好感”不无裨益。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一些美国教科书对于中国军队的坚持抗战和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做了较为详细的叙述。希望如本特利版这样的教科书能够代表美国中学世界历史教科书的未来发展趋势,帮助美国学生更多地了解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的历史,尤其是他们在二战中面对侵略者的暴行所承受的灾难和所做的不屈不挠的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