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学前沿 > 世界史
俄罗斯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抗日战争
作者:吴伟 郭阳 来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 时间:2021-02-03

  摘要:基础教育阶段的历史教育在一国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当今俄罗斯基础教育阶段的历史教育现状有其自身的形成原因。俄罗斯基础教育阶段的历史教科书中对于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战场的描述和评价就是在这种教育语境当中产生的,同时也受到其固有历史观、国际关系发展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其相关文本进行研究考察,对于正确认识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地位和历史影响,以及从侧面观察并了解俄罗斯历史教育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历史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其知识体系和学科方法论对于一个国家国民道德素养的提高、知识文化水平的完善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在需要重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背景下,优化和完善历史教育一向受到俄罗斯政府的高度重视。对以往历史经历的反思与重新审视,对历史教育的关注与改革,已经成为俄罗斯社会的热门话题,并在国际社会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把它作为透视俄罗斯社会变化,以及俄罗斯如何看待自身和世界的窗口。

  本文要讨论的问题,即与中国抗日战争相关的历史内容在当代俄罗斯中学历史教育中的体现,是随着俄罗斯社会历史环境变化而变化的,其中反映出的不仅有苏联—俄罗斯学界对此问题的总体认识,还有中学历史教育的着眼点及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也有中苏—中俄关系变化在历史教育中形成的点点印记。因此,就中学历史教科书而言,表面上它是一本“小书”,但就其牵涉和关联的丰富内容看,它毫无疑问又是一本“大书”。

  一、苏联、俄罗斯基础教育阶段历史教学与教科书的发展与现状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苏共失去长期垄断的执政地位,社会制度和曾居于指导地位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发生了根本转变。这种转变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就包括教育领域。

  在苏联存在的70余年时间里,苏联党和国家领导机构和相关部门,对中学历史课程建设给予了极大关注与指导。早在1934年5月,苏联人民委员会和联共(布)中央就针对当时历史教育状况,做出专门决议,俄罗斯联邦共和国教育人民委员部根据这一决议拟定了改造学校历史教学的纲领,具体规定了历史教学的内容和结构,苏联本国史和外国史作为两门独立的教学科目得到确认。这样,中学历史教育被正式纳入到政治思想教育范畴和国家行政管理序列。此后,苏联中学历史课程及教材编写,都与这一基本框架相适应。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适应着苏联国内政治情况的变化,中学历史教科书几经修改,内容也多有调整。1968年,苏联教育部批准了新的俄罗斯联邦教育部拟定的历史大纲,这个大纲规定了历史课程的顺序,加强了历史教学中苏联史和外国史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并规定了开设选修课程。大纲要求,高年级学生要学习马列经典著作,并把经典著作列入历史教学的内容。

  1981年,苏联教育部又批准了新的历史教学大纲。它在基本保持20世纪60年代末大纲规定的历史课程的内容和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的规定项目,如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应有的基本能力、对知识联系的认识,以及评价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标准等。根据新颁布的大纲,苏联官方组织人力对祖国史和外国史两套教材重新进行修订,并于1984—1985学年全部出齐。

  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领导的改革全面开始,苏联教育界的改革启动。80年代初期修订的历史教学大纲已不能完全适应改革的要求,1986年苏联教育部部务委员会又批准了由苏联教育科学院教学内容与方法科学研究所拟定的《苏联普通中学历史大纲》。新大纲虽然保留了80年代初大纲的基本框架,但对其表述和具体内容进行了多方面修改,除了强调历史课程的教育和世界观的方向性,还删减了大纲内容中过于复杂和重复的材料,加强了世界通史课程的系统性及其与苏联史课程的相互联系。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之后,原来的主导意识形态也在俄罗斯及原苏联范围内发生了转变。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历史教育领域,“去苏联化”和否定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受上述因素影响,在最近的30年中,当代俄罗斯基础历史教育发生了重大变化,“历史的进程不再被看作是人类社会单线的前进的运动;也不再是阶级斗争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中社会经济和意识形态改变不可避免的过程”。对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叙述和评价也与以往的历史教学大相径庭。最典型的例子是对俄国历史上著名的“普加乔夫农民起义”事件的讲述和评价。普加乔夫已经从苏联时代的“历史英雄”变成了“恐怖分子”,而镇压普加乔夫起义的苏沃洛夫从“镇压人民的刽子手”转变为“俄罗斯民族英雄”。

  苏联解体时,俄罗斯国内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意识形态的混乱局面。共产主义思想、西方民主自由思想、东正教思想、伊斯兰教思想、大俄罗斯民族主义思想等都获得公开宣传和传播的权利,彼此争夺着社会舆论阵地。教育领域,尤其是历史教育领域自然也成为意识形态争夺战的激烈战场之一。1994年12月,俄罗斯联邦政府部门把解除人文学科教学中统一的国家意识形态垄断和实现研究历史进程概念方法多样性,作为教育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内容。这样的战略不仅直接影响到了历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内容,也给教科书编写和出版工作带来严重后果。在各方势力、各种资金(包括来自某些欧美国家“社会机构”的资金)支持下,一大批“新编”教科书纷纷问世,并堂而皇之地摆上了中小学生的课桌。一些历史教科书中不负责任的叙述和引导,既扰乱了年青一代对历史的正确认知,也极大干扰了政府借国家、民族荣誉感提升国民士气、振兴国家的努力。

  进入21世纪,俄罗斯官方对历史教育中的“纠偏”极为关注,从政府层面制定相关规划,出台了一系列指令和政策规范历史教育,首先是基础教育中的历史教育。2005年12月,普京总统说:“我们对历史掌握和理解得越深刻,我们就越能确定自己今天的位置,越能为我们的后代构建未来。”2009年5月时任俄罗斯总统的梅德韦杰夫签署命令,针对篡改俄罗斯历史、损害俄罗斯利益的企图,成立“与篡改历史损害俄罗斯利益的企图作斗争的总统直属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对为贬低俄罗斯联邦的国际威望而篡改的历史事实和事件进行汇总和分析,并制订开展这场斗争的战略计划和措施;协调俄罗斯联邦各级机构和组织在这场斗争中的行动;对有损俄罗斯利益的歪曲历史事实行为采取相应的反击措施,并尽量减轻其消极后果。

  2013年2月,普京总统在民族关系委员会会议的致辞中提出了编写统一俄国史教科书的问题,他说:“可以考虑根据不同年龄段,但要在统一的大纲下,在俄罗斯历史连续逻辑下,在各历史阶段相互联系的框架下,在对我们过去每一部分历史尊重的前提下,编写统一的中学俄罗斯历史教科书。当然,应当在具体的例子中展现出,俄罗斯的命运是建立在不同民族、传统和文化紧密团结的基础之上的。”普京总统号召不仅要在俄罗斯历史教科书方面,而且要在历史教育的全部领域内出台新的政策方针,并向联邦政府、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部和俄罗斯历史协会及军事历史协会下达编写统一的历史教科书的指令。为落实总统指令,史学界和教育界共同合作,在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于2013年10月制定完成了《俄罗斯历史统一教科书新教学法总体构架》,其中包括《历史文化标准:统一的俄国历史教科书》以及《新祖国历史教学法大纲》。这些文件可以说是指导历史教科书编写和使用的“顶层设计”,“以创建俄罗斯联邦统一的文化-历史空间为出发点,从全局角度不仅对历史教学所用的概念和术语、一般教学内容、历史叙事的方法论等进行了统筹规划,而且提出了‘价值优先的框架’”。此外,教育部长Д.В.利瓦诺夫(Д.В.Ливанов)、俄罗斯历史学会主席С.Е.纳雷什金(С.Е.Нарышкин)和俄罗斯军事历史学会主席В.Р.梅金斯基(В.Р.Мединский)联合颁布了《编写统一中学俄国史教科书路线图》。这些文件不仅在历史教学界,也在俄罗斯社会引起了进一步的热烈讨论。在讨论中,历史学和教育学领域的诸多专家和学者就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材和作业安排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很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此后,由不同编者按照上述总体框架编写的历史教科书陆续完成。经过了评定、筛选等程序,从17套教科书中,最后选定了3家出版社推出的3套历史教科书,作为俄罗斯科学与教育部批准使用的全国中学6至10年级的教科书,于2015年9月1日发放全国各地。最新的俄罗斯中学历史教材正式启用。

  由上可见,当今俄罗斯基础教育阶段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和使用正在逐渐走向规范化和统一。俄罗斯学校使用的历史教材有不同种类和不同版本,有教育部认定的,也有地方自己组织编写的,同时老师也有在教育部规定的用书单里自主选择教材的自由。与20世纪90年代不同,这些教材尽管编著者和出版者不同,但是它们基本上是按照统一的《历史文化标准:统一的俄国历史教科书》和《新祖国历史教学法大纲》编写的,教材的主旨思想和内容没有本质的区别。不同年份教材会有细微的变化和内容微调,但其基本框架和知识内容范围是相同的。

  当然,上述基础教育历史教科书编撰的变化过程中,引起关注并形成讨论焦点的历史问题,主要集中在俄罗斯本国历史内容上。不过,由于俄国、苏联和俄罗斯历史上都在地区以及世界范围发挥了重要历史作用,产生了独一无二的历史影响,很多历史事件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直接相关,同时它也是一些世界性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参与者,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因此,俄罗斯本国历史叙述的变化,客观上也会牵涉对外国历史或者世界历史的叙述随之出现调整。

  二、2010—2016年俄罗斯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有关中国抗日战争和中国战场的内容与表述的基本情况

  曾经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主力之一的苏联,经过20世纪末期的剧变,已不复存在。俄罗斯联邦共和国自1991年立国后,极为重视并积极发展与中国的关系,两国自1996年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后,双边关系稳步发展,在处理和解决国际问题上的合作不断取得成效。2001年,中俄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规定在维护主权、领土完整、国家安全等涉及两国核心利益问题上继续相互坚定支持。2014年,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签署了中俄《关于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的联合声明》,其中特别规定:“中俄将共同举办二战欧洲和亚洲战场战胜德国法西斯主义和日本军国主义70周年庆祝活动,继续坚决反对歪曲历史和破坏战后国际秩序的图谋。”2015年5月,习近平主席赴莫斯科出席了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两国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倡导合作共赢的联合声明》,双方一致认为,“德国法西斯和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浩劫。中国和前苏联作为二战亚洲和欧洲主战场,是抗击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的主要力量,经历了最残酷的考验,付出了巨大牺牲,为捍卫人类尊严、重建世界和平建立了伟大的历史功勋。……双方强调,中俄作为二战主要战胜国、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将坚定捍卫二战胜利成果,反对否认、歪曲和篡改二战历史图谋,维护联合国权威,坚决谴责美化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及其帮凶、抹黑解放者的行径,将尽一切努力阻止世界大战的悲剧重演”。同年9月,普京总统亲临北京,出席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

  由此可见,不仅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苏两国是盟国,为战胜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并肩作战;在当前,中俄两国也是仅有的在反对日本推卸侵略战争历史罪责问题上屡次公开表明一致立场的大国。作为中国在当今国际社会中一个重要的支持者,俄罗斯的历史教科书中的有关历史叙述,具有无可争辩的代表意义和抽样价值。

  按照历史学科祖国史和国外史分类,俄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历史教学分为祖国历史(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история)和外国历史(зарубежнаяистория)两部分。从教学时段上划分,俄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历史教学分成两个阶段:5至9年级是第一阶段,让学生了解祖国史和外国史的基本历史事件;10至11年级是第二阶段,深入学习上述两门历史,并对所学的内容有所思考。一般而言,关于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战场的内容出现在9年级和11年级,在祖国历史和外国历史两门历史课程的教科书里也都有所述及。整体上,教科书中跟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关的内容很丰富,比如祖国历史教科书中讲述苏联卫国战争时会专门讲到1945年8月苏联红军出兵远东(教科书里从俄罗斯官方的观点出发叫作“苏日战争”)的内容,并且认为这场“苏日战争”也是1941—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的组成部分;外国历史教科书中也有专门记述日本侵华、侵略亚洲,以及中国和亚洲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章节。两种教科书涉及的同一问题,观点和角度各不相同,各有侧重,从中可以发现不少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通过对近几年俄罗斯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有关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内容和文本进行分析研究,我们发现,在实行统一的《俄罗斯历史统一教科书新教学法总体构架》前后,在俄罗斯的教科书和教学内容当中,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甚至亚洲抵抗日本侵略的内容有较为明显的变化。

  (一)2013年之前

  在2013年之前,俄罗斯中学9年级的世界通史(当代史)教科书中,通常只会对1937年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战场有非常简短的介绍。比如А.В.舒宾(А.В.Шубин)在其主编的教科书中写道:“1937年,日本军队全力进攻中国。中国部队遭受严重损失,不得不向后方撤退。中日战争陷入拉锯战。”Н.В.扎格拉金(Н.В.Загладин)主编的教科书写道:“1937年夏天,日本军队进攻中国中部地区。华盛顿会议的参与国号召和平调停冲突,只有苏联支持中国。”Е.Ю.谢尔盖耶夫(Е.Ю.Сергеев)著、俄罗斯科学院院士А.О.丘巴里扬(А.О.Чубарьян)校订的9年级教科书《通史·当代史》中,除了在讲述20世纪30年代的国际关系时提到一句“因为日本对中国的侵略(1931)”,在二战史的讲述当中关于中国的内容只有“受德国战绩的影响,日本政府制订了侵略中国、印度支那、澳大利亚和大洋洲的计划。日本侵略的主要对手是英国和美国”。这些教科书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叙述不仅内容少,而且观点也基本一致,即认为中国的抵抗并未对日本的侵略产生实质性影响,没有对日本的侵略构成严重威胁。

  在教学第二阶段的11年级的教科书中,世界历史的内容相比九年级要更丰富,不过,有关战争的内容反而涉及的更少,其原因耐人寻味。在Н.В.扎格拉金(Н.В.Загладин)和Ю.А.彼得罗夫(Ю.А.Петров)编写的教科书中,提到战争的仅有几字:“1937年日本入侵中国中部。”A.A.乌鲁尼扬(А.А.Улунян)、Е.Ю.谢尔盖耶夫(Е.Ю.Сергеев)编写,А.О.丘巴里扬(А.О.Чубарьян)校订的教科书中,提到中日开战只有两句:“在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东亚地区的军事政治对抗进一步加剧。日本军队公开侵略中国(1937)。”尽管与9年级历史教科书中的表述不完全一致,但除了出现“1937年”这个知识点外,信息量几乎没有增加。

  如果把观察的视野稍微放大就可以发现,在俄罗斯中学历史教学两个阶段中,关于亚洲各国现代和当代历史的教学内容所占比例都是很少的。这不仅仅是受教科书篇幅容量所限,而且也与教材编撰者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历史在整个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及其性质的认识有关,它多多少少反映出俄罗斯历史学术界的传统认识以及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不过,这样的情况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所改变。有消息表明,俄罗斯教育部已经意识到过去本国的世界历史教学和教科书过于偏重欧洲部分,表示将逐步增加亚非拉部分的历史教学比重。亚洲部分中,中国、日本和印度将是重点内容。

  (二)2013年之后

  在2013年之后,特别是按照《俄罗斯历史统一教科书新教学法总体构架》和《新的世界历史综合教学方案》编写的教科书中,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和中国抗日战争的内容有所增加,表述也有所调整。按照上述方案,教科书中没有使用“中国抗日战争”的概念,还是沿用了“日中战争”的提法。

  在“两次战争之间时期(1918—1939年)”一节的概述中,提到“德国、意大利和日本进行了旨在打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侵略活动”。在此节的“绥靖政策”一目中,提到“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的建立”“日中战争和苏日冲突”。在“名人录”中,有“孙逸仙、蒋介石、毛泽东”的名字。在“大事记”中,有“1931年,日本侵占满洲里”“1937年—1945年,日中战争”等条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节中,多次提及日本,但都不是与中国抗日战争相关,如在“伟大卫国战争开始和太平洋战争”一目中,提到“日本进攻美国及其原因”;在“战争的根本转折”一目中,提到“中途岛之战和太平洋战争的转折”;在“战时生活”一目中,提到“美国和日本的生活”;在“德国、日本及其盟国的溃败”一目中,提到“盟国对日本的进攻”“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苏联加入对日作战和关东军的溃败”“日本投降”“纽伦堡和东京对德国和日本战犯的审判”。在本节“大事记”中有:“1941年12月7日,日本舰队进攻珍珠港”“1945年8月6日和9日,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1945年8月9日,苏联加入对日作战”“1945年9月2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目前根据《新的世界历史综合教学方案》编写的历史教科书已经出版并使用的有3套。这3套教科书发行和使用的情况不尽相同。其中使用比较多的是由俄罗斯语言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历史》,主编为Н.В.扎格拉金。这套教材中供9年级使用的《世界现代史(20世纪至21世纪初)》一册,对有关日本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的内容讲述比较详细,基本上涵盖了《新的世界历史综合教学方案》里的知识点。其具体描述如下:

  在“日本军国主义”一目中写道:“华盛顿会议的决议限制了日本在中国的特权,而中国的革命也唤起了对外国列强商品的抵制,这导致了1927年日本的经济危机。银行的倒闭、日元的贬值和生产的衰减共同导致政府把解决问题的方向转向对外扩张。”

  在“国际舞台上的军国主义与和平主义”一节中,第1目即为“日本入侵中国以及对德国的妥协”。其中写道:“日本军队入侵了中国,并且于1933年侵占了满洲,在那里建立了隶属于日本的‘满洲国’,其首领是1912年被推翻的清王朝的皇位继承人溥仪。国际联盟谴责了日本的侵略,但美国和英国力求在中日绥靖的基础上达成世界性协议。中国承认了满洲的独立,但日本因为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于1933年退出了国联。”这里还配了一幅照片,图下说明为:“日本军队正在通过直通紫禁城的城门进入北京。1937年。”

  本节第3目为“对和平和国际安全的威胁的增长”,其中有一段文字讲道:“1937年夏天,日本开始入侵中国中部。华盛顿会议的参与国都仅仅满足于和平调停冲突,只有苏联给中国提供了支援。”

  本节第5目为“集体安全思想的破产”,其中也讲到英德秘密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还与日本签订了条约,承认了后者在中国的利益”。

  在第10节“艰难的胜利之路”中,讲到了日本对中国的侵占:“1944—1945年,他们在中国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侵占了包含大约6000万人口的大片领土。”本节的第5目讲到了反法西斯盟国之间的合作与配合行动,其中有这样的表述:“美国和英国肩负了太平洋地区的主要重担,同时大部分的日本陆军力量被拖在了中国,中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贡献也是不可磨灭的。”这样的表述在其他教材中绝无仅有。同时此处还附有一张表格,名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参战国的武装力量”,其中把中国国民党的武装力量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分别列出。根据此表,1941年初中国国民党的武装力量人数为250万,中国共产党的武装力量人数为40万;1945年初国民党的为400万,共产党的为90万。

  第11节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与教训,联合国的创立”。此处也有一张表格“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损失(各国死亡人数,其中包括平民)”,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中国,3500万人;第二位的是苏联,2700万人。此目中还谈道:“1943年,英国与美国形成了其主要的对日立场,建议剥夺日本对其所有殖民地的统治权,满洲和台湾应当归还中国,朝鲜应当独立。”

  从上述内容可见,在新编写的教科书中,反对日本侵略者和抗日战争的内容有所充实,其中的表述也有所变化,如“大部分的日本陆军力量被拖在了中国,中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贡献也是不可磨灭的”。不过,这样的表述也仅此一例。

  由大鸨出版社出版,О.В.沃罗布耶夫、С.П.卡尔巴乔夫和П.Н.罗曼诺夫主编的《20世纪—21世纪初俄罗斯历史》(莫斯科2016年出版),虽然主要讲述俄罗斯历史的内容,但其中也涉及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日本侵略军的打击和中国军队的抗日战争。

  在这本教材中,围绕苏联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设置了“苏联加入对日作战以及日本的投降”一目,主要介绍了苏联对日本采取的军事行动,其中有一句写到中国军队起到的作用:“中国抗日军队也积极配合行动,日本军队被挤压至他们所占领的,包括北京与天津在内的中国北方大城市中。”从语义上不难看出,中国军队的作用被定义为“配合行动”。由于本套教材是俄罗斯祖国历史即俄罗斯本国历史教材,它对世界历史方面的内容涉及有限。

  应该说,2010年以来出版的教科书中,尽管内容不多,但在有关“日中战争”的相关表述上基本体现了尊重历史的态度。比如,讲到1931年日本开始了对“满洲”的侵略,虽然教科书中没有涉及,甚至现实中大部分俄罗斯人并不知道中国东北,即所谓的“满洲”其实划分为黑、吉、辽三省,但大部分教科书里也明确讲到“满洲”是中国东北部的地区,是中国领土。Л.Н.阿列克萨什金娜(Л.Н.Алексашкина)编写的九年级历史教科书《世界通史(20世纪—21世纪初)》当中就明确指出:“利用西方列强正在克服危机后果的这一事实,日本转向远东地区积极活动。在1931年秋天,其军队入侵作为中国一部分的满洲。1932年3月在被占领的领土上宣布成立‘独立国家’满洲国,以因为1911—1913年革命而被废黜的中国皇帝溥仪为领导。国际联盟尝试暂缓日本的侵略并调解冲突,但没有成功。在1933年的春天,日本退出国际联盟。在1937年夏天,日军占领中国东部省份,开始长久的日中战争。”之所以要特别提到这一点,是因为在当代俄罗斯的历史研究和历史材料中,并不是所有的观点和材料都明确了所谓“满洲”是中国领土。另外,В.Л.海菲茨(В.Л.Хейфец)、Л.С.海菲茨(Л.С.Хейфец)、К.М.谢维里诺夫(К.М.Северинов)著,俄罗斯科学院院士В.С.米亚斯尼科夫(В.С.Мясников)编辑校订的9年级教科书《通史》当中对于1937年之前日本侵华的历史进行了简短而客观的叙述,如“此时在东方,军国主义的日本已经转向公开侵略,夺取满洲。国联要求日本政府从中国的领土撤出占领部队,但日本无视这一要求。尽管如此,国联拒绝宣布日本为侵略者和对其采取经济和军事制裁。1938年3月27日,日本政府正式宣布,日本退出国际联盟”。除此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在“二战的结果”一节中明确讲述道:“(根据协议相关规定)战后日本侵占的一些地区,比如满洲、台湾等,应该归还中国。”

  受上述《新的世界历史综合教学方案》影响,近年来俄罗斯所使用的教科书中,对“日中战争”的性质的提法基本一致,即都认定日本是侵略者,侵略了中国,侵占了中国领土。在内容编排上,所有教科书都是把日本的侵略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框架下,行文上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与中国的战争作为世界大战的组成部分,但与欧洲战场相比,无论是内容还是评价(有的基本没有评价)都少得多;没有一本教科书把中日之间的战争作为一个单独的战场,甚至没有“东方战场”的概念。现行的教科书一般都是比较笼统地提到20世纪30年代日本展开了对中国的侵略活动,有的教科书在所附录的“大事记”中,提到“1931年,日本侵占满洲里”,但没有明确这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而在同样的“大事记”中,明确界定“日中战争”的时间为1937年—1945年。可见,这里还是和“八年抗战”的说法一致。

  教科书在讲到抗战初期时,几乎都强调日本开始侵略中国以后,原先处于敌对状态的中国国民党和共产党进行了和解,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而对于之后的抗战过程,尤其是相持阶段的过程则是一笔带过,对于这时候国共两党之间和统一战线内部出现的问题则完全没有讲述。这是因为当年国共合作和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中,苏联和共产国际曾参与其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各教科书也提到了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如毛泽东、蒋介石、溥仪等。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图片在各版教科书中都有呈现。这种情况在问卷调查的结果中也有相应的反映,如有42%的人写出了“满洲”或“满洲国”,这42%的人当中还有25%的人同时提到“溥仪”;37%的人提到“南京”和“南京的悲剧”;还有超过40%的人写到了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相关问题。能有不少受访者提到“南京”“南京的悲剧”,很可能与来自其他信息宣传渠道的影响有关系。

  现行教科书中涉及抗日战争的材料主要有文字、照片、图画和表格等形式。文字材料没有引用原始材料,基本是概括性的叙述。照片使用较多。有的图画使用不准确,文字和画面明显不一致。有的教科书用了一幅渡江战役的图画,下面文字却为“长征开始”;介绍抗日战争初期的情况时,配了一张手持大刀的二十九军士兵的照片,照片下的说明文字却是“许多中国军队还在用剑抵抗日军的入侵”;甚至在讲述太平洋战争的历史时,把“马里亚纳群岛”错写成了“马林斯基岛”,一个俄文字母之差,谬之千里。

  三、“欧洲中心”和突出苏联的历史主体地位

  作为俄罗斯官方推动、按照统一的框架和标准编撰的历史教科书,突出本国历史的主体地位,以本国历史为中心叙述和解释与之相关的外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是当前俄罗斯统一历史教科书的一大特点。从本文上述内容不难发现,中俄两国基础教育阶段历史教科书中有关中国抗日战争史的观点和表述,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一致。单就对中国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关系的认识,就不相同。在中国基础历史教育中已经成为共识和必须要强调的认识和观点,如“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中国战场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巨大贡献”等,在俄罗斯基础历史教育中没有体现。在上面提到的历史教科书中,都没有关于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关系的明确表述;虽然有些抗日战争内容被安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题目或专题下,但从行文上也仅仅表明两者发生的时间重合。特别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37年“七七事变”这段时间,俄罗斯绝大多数教科书没有提及,更没有一本教科书把1931年或1937年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标志。对此,俄罗斯雅罗斯拉夫尔国立师范大学的诺维科夫教授认为,这是一种“欧洲中心论”观点的体现,即把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由此却产生了一个明显的矛盾,即中国被列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之列,可这一场持续了八年的战争却被认为是中日之间独立的战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叙述中突出苏联的历史作用,在制定《历史文化标准:统一的俄国历史教科书》和《新祖国历史教学法大纲》上也有所体现。在最初《历史文化标准:统一的俄国历史教科书》征求意见稿中“1941—1945年卫国战争期间的苏联”一节,其中有关大战结束的标题是“日本关东军的溃败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当时就有人提议用“苏联加入对日作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来取代,认为这样“更准确地定义了发生的历史事件”,因为苏军不仅同关东军作战并击溃了它,还与日本的其他陆军和海军一部分作战并战胜之。在2013年10月正式公布的《历史文化标准:统一的俄国历史教科书》中,此标题按照这一建议进行了调整。正是在这个标题下,如前文所述,有的教科书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大反攻,说成是对苏军的“积极配合行动”。

  一个国家基础教育阶段历史课程采用的叙述内容和观点,深受该国历史学术界整体研究传统与叙述模式的影响。上面举出的种种表述,在苏联和俄罗斯史学界相同问题的研究中都是带有普遍性的。这就是说,教科书编写者采用的是国内学术界比较流行和普遍的观点与说法。仅以近几年出版的两部比较有影响的著作为例,一部是2013年出版、由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编写的多卷本《从远古到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历史》,其中第七卷叙述了1937年至1945年中国与日本之间的战争,在叙述上,无论是“日本侵略”还是“抗日战争”,都是中日两国之间单独的、孤立的战争,没有表明它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关系,当然也没有把它看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日战场。另一部是俄罗斯科学院通史研究所于2017年出版的六卷本《世界历史》,其中第六卷上册“东亚:战争,革命,帝国建设”专题中,写到“从‘满洲里事件’到日中战争前”和“‘中国事件’和通向太平洋战争之路”,涵盖了1931年至1941年的十年。在作者看来,“九一八事件”和1932年日军进攻上海都是“受到国际关注的地区冲突”;“七七事变”是“战争开始的新的转折点,当时谁也没有预见到这场战争将会达到的范围”,直到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东亚的地区“冲突转变为世界性的”了。

  该书第六卷下册第一个专题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作者从1938年“慕尼黑悲剧”开始,叙述了主要发生在欧洲的事件,在德国入侵波兰和英法对德宣战后,作者总结道:“经过两年的滋长,一场欧洲的大冲突就这样开始了。”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专题中,没有出现明确的“中国的抗日战争”“反法西斯战争的中国战场”“同盟国各个战场之间的配合”等概念或表述。在本专题长达84页的篇幅中,只有四个自然段介绍了中日战争期间中国国内的政治状况:“在战争年代,中国领土上集中了三支军事政治力量。得到国际承认的以国民党领导人蒋介石为首的民族政府。中国共产党的武装力量控制着北部地区以及日军后方的部分地区。日本侵占了直到海岸线的地带并深入到中国腹地。”另两个自然段主要介绍了汪精卫傀儡政府。最后还提及了依附日本侵略者的敌伪势力。上述各段中均未述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具体情况。

  当然也要看到,随着中俄两国学术界在抗日战争问题上的交流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俄罗斯学者认识到中国抗日战争在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2015年中俄在莫斯科联合举办“苏中在二战战胜法西斯主义和日本军国主义的作用”的国际会议,与会者在一些问题上基本达成一致。他们强调:“中国加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并不像某些西方和日本历史学家企图证明的那样,仅是一个‘事件’或‘局部冲突’。从1937年开始直到苏联参加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战争,绵延千里的中日战线是东亚的重要战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的一部分。苏中两国为取得共同胜利所付出的牺牲,在所有参战国中是最大的。”在诺曼底登陆形成欧洲“第二战场”之前,“还是在1937年时就已经在中国出现了一个‘第二战场’,直到1945年,它实际上是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亚洲主战场”。

  总之,俄罗斯基础教育阶段历史教科书中关于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战场的内容,都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史实进行了相对简短的介绍,基本观点比较客观,没有明显的颠倒黑白和歪曲这段历史的现象。从知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方面说,教科书对这一历史时期的介绍和评价与中国抗日战争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并不相符。随着俄罗斯国内关于历史教科书改革和优化的讨论与实践不断深入,很多历史教育上的问题势必会引起俄罗斯官方,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未来俄罗斯基础教育阶段历史教学和教科书会有何种变化,会向何方发展,还需我们拭目以待。

上一条:美国中学世界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抗日战争
下一条:国际关系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