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太平御览》作为我国重要的类书,其中所引“唐书”部分一直备受学界关注。关于其史源,有人认为是《旧唐书》的某个旧本或某版国史;有人则认为是包含《旧唐书》、国史、实录乃至笔记小说等多种唐代史籍的通称。其实《太平御览》所引书目颇为混乱,常有张冠李戴的情况,所引“唐书”部分多有不合《旧唐书》、国史、实录体例之处,当是出自《通典》《唐会要》等史籍。且有证据表明,即使看似与《旧唐书》相合的条目,通过仔细比勘,也能发现其中文本差异难以用传抄讹误解释,而是另有史源。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太平御览》所引“唐书”视为某一特定书籍,而是多种史籍的通称。
关键词:《太平御览》;《唐书》;《通典》;史源;通称
《太平御览》是我国重要的类书,因其每个条目都注有出处,故对校勘辑佚中古史籍具有重大价值。而该书所引“唐书”,因其包含大量不见于今本《旧唐书》的内容,也最受学界关注,由此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关于“唐书”的性质,大致可以分为两派观点,一种认为是《旧唐书》的逸文,或是刘昫《旧唐书》之前的某个旧版本,或是某版国史,可称为“旧本说”;另一种认为是包含《旧唐书》、国史、实录乃至笔记小说等种种唐代史籍的通称,可称为“通称说”。厘清“唐书”的性质,不仅对校勘《旧唐书》等唐代史籍有着重要作用,也能帮助我们了解《太平御览》的引书情况,从而更好地认识其校勘辑佚的价值与局限。
一、学术前史回顾
清代道光年间,岑建功将《太平御览》所引“唐书”与《旧唐书》相比较,将不见于后者的部分单独辑佚出来,编为《旧唐书逸文》。虽然他也承认其中有些部分“自当有韦述书,不得以为皆刘氏书”,但仍认为其主体便是刘昫《旧唐书》的逸文。民国时期岑仲勉先生对此说提出了质疑,提出七条反驳意见,最后认为《御览图书纲目》中提到的《唐书》,指韦(述)、柳(芳)两书,而《旧唐书》指历朝《实录》,“惟卷内引文又统称曰‘《唐书》’,则直犹通名之唐史矣”。
二岑之说各有不足。岑建功无法解释部分逸文与今本《旧唐书》在内容、文字上都有较大差异。而岑仲勉先生则无法解释一个问题:唐宣宗之后的实录,或未修成,或在五代时期已经散佚,但《太平御览》所引“唐书”之中包含宣宗朝至唐末的内容。这与他认为出自历朝实录的判断是相矛盾的。
因此,吴玉贵先生在岑建功《旧唐书逸文》的基础上,将《太平御览》中所有的“唐书”条目全部搜集出来,并与今本《旧唐书》《册府元龟》《通典》等史籍相校勘,撰成《唐书辑校》一书,从而得出一个新的结论:“《太平御览》引用的《唐书》既不是韦述《唐书》,也不是柳芳《唐历》,更不是唐代历朝实录,实际上它就是刘昫领衔修撰的《旧唐书》,只不过《太平御览》引《唐书》保留了《旧唐书》早期的面目,与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刻本《旧唐书》有较大的差异……今天见到的《旧唐书》,就是咸平三年(1000)做了大量修订的工作后的《旧唐书》;而《太平御览》引用的《唐书》,则是修订前的《旧唐书》,更多保留了刘昫原始的面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