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学前沿 > 中国史
1949年前后各方对蒋介石出处的设计与蒋的应对
作者:孙贝贝 来源:《安徽史学》2022年第2期 时间:2022-08-16

  摘要: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身先引退”,由副总统李宗仁“代行总统职权”。总统职务的暂时解除并不意味其政治身份和政治形象的解除。从蒋介石引退到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不论是宋美龄,还是国民党内的桂系、谋和派,抑或是国际方面,都在不同程度上为着不同的目的,或明或暗地考量并谋划着蒋介石的出处:出国,甚至流亡。蒋介石的个人出处问题不仅关涉国民党的分合,还会增加中国政治走向的变数,甚而关切亚洲的冷战形势。蒋介石也在或秘密或公开谋划和安排着自身的出处问题。

  关键词:蒋介石;个人出处;出国;流亡

  政治人物的生命轨迹与其政治生命轨迹高度贴合,尤其在更替关头,政治人物任何可能的变动和走向都会深刻影响政治的变动和走向。作为20余年党政军领袖人物,蒋介石总统职务的解除必然密切关涉其个人出处问题,如其所言,中华民国“今日之基础不在政治与军事之有否实力,而全在于余一人之生死存亡如何”,正因此,其出处成为各方关切的焦点。

  宋美龄在蒋介石下野前劝其“不可轻言辞职,不负责任”,下野后又为其居处而思前想后。张治中、吴铁城等建议蒋介石“暂时出国”,李宗仁请其“招携怀远”,引起蒋“不能忍受此悲惨之境遇”的极大愤懑,但还是极为保密地做了赴日居住的计划。韩国总统李承晚亦数次邀约蒋介石夫妇去韩,不论时间之久暂。1949年底美国若干人士开始密集考虑蒋介石的流亡地问题。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蒋介石决定“台湾沦亡时,必以身殉国”。

  蒋介石不喜欢被安排,但也不可能完全不受拘束地实现自我安排,尤其是在1949年这一特殊时期。各方对蒋介石出处问题上的考虑和安排,背后的政治考量要远大于对蒋人身安危的考量。蒋介石本人比任何人都更缜密地考虑和安排自身的出处问题。学术界对蒋介石第三次下野做了充分的考察和研究,对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败退以及退守台湾的过程都有相关的研究,但对于蒋个人出处问题关注很少,更未留意其出国和流亡的问题。与以往历史事件中经常扮演历史主体的角色不同,蒋在个人出处问题上承担着主体与客体兼于一身的角色。无人迹处,最有奇观。本文拟对被各方 “关切”的蒋介石出处问题作一探究。

  一、引退之处:宋美龄的考量

  1948年的后半段,国民政府的“军事、经济、党务皆已败坏”且有“不可收拾之势”,“政治、外交与教育亦紊乱失败”“呈崩溃之象”。10月28日,蒋经国向宋美龄报告“有立法委员正式在会议中要求父亲出国”的消息。11月19日,张群向蒋介石报告国民党内有200余人签名要求蒋下野,以对中共求和的消息。蒋介石不得不考虑“放弃现有基业,重起炉灶”。

  宋美龄是蒋介石内政外交决策上的重要参与者,她不甘愿蒋介石放弃现有基业,执意赴美求援。蒋介石深知在国内局势不可收拾的情势下赴美求援系“多此一举,徒加取辱”,但除美援再无他途,只能抱一线希望亲到机场送宋美龄赴美。用顾维钧的话说,蒋下野抑或在位“将取决于蒋夫人访美的结果。如果华盛顿支持他,答应给予更多的援助和派遣军事代表团,他就干下去”。然而宋美龄在美国受到冷遇,也就表示她访美之行失败。

  白崇禧等以和谈为旗帜力促蒋介石下野。12月26日,蒋介石急电宋美龄,告以国内政局“恐即有变化,其关系在桂派”,“望爱速回国”。次日再电宋美龄,询其何日回国,希望与其“同行回乡”。一开始宋美龄反对蒋介石下野,电劝蒋“决不可轻言辞职,不负责任”,要其抵抗到底,“勿因不忠实份子而弃未竟之功”。此外,宋美龄认为奉化“非安全居住之所”,如果不得不下野,居处以“广东、台湾似较相宜”。

  宋美龄担心蒋介石无法东山再起。如蒋下野回乡,“对内不能行使政权,对外不能代表国家”。如南京实在难以固守,赴台或粤均可,总之是“决不能回乡”。31日,宋美龄力主蒋“继续支持,需要时将政府迁至广州”,“只要能在国内任何地方维持,必可得着美援”。问题在于,在得不到美援的情况下蒋介石根本无力维持。1949年1月20日,蒋介石致电宋美龄,决定“日内下野,先回家乡”。宋复电劝蒋“勿弃毕生未竟事业,稍待数日,俟美政策明朗后再作最后决定,如万不得已,亦切勿返乡”。

……

原文链接

上一条:“旧制”与“现章”:垂帘听政时的军机处职权
下一条:试释大观改元——从宋代历史语境中的《易·观》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