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族谱是记载闽台地区一个个姓氏家族文化传承与历史变迁的基本文献。它们不仅承载闽台两岸各姓氏家族拓荒、发展的历史记忆,更是一部反映着华夏文明在闽台区域播衍传承的宏阔历史。数量庞大的族谱文献展现出闽台社会历史文化发展变迁的时代脉络与精神内涵,彰显闽台社会文化亲缘纽带关系及中华文化在海峡两岸的代际传播与族群身份认同。闽台族谱的内容十分丰富多彩,它们是观察闽台社会文化历史演进和两岸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绝佳视角。本文拟从以下六个方面略谈构建闽台族谱与两岸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学术体系,以就教于方家。
(一)移民与闽台族谱的流传
众所周知,历史上闽台地区经历了移民社会不断发展、演进和形成的过程。福建是台湾地区移民的主体,约有80%的台湾人祖籍地是福建。庄为玑、王连茂先生曾考证了150多部福建族谱,其中70多部都含有涉台关系。在移民自中原迁徙至福建、再由福建迁徙至台湾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族谱的编撰与传承是维系闽台宗族社会的重要纽带。明清以来,伴随着福建移民台湾进程的发展,中华文化迅速在台湾地区传播扎根,在此过程中,反映家族播迁拓垦历史的族谱编修逐渐蔚然成风。闽台族谱以其完备的体例和翔实的记录,记忆着一氏一族的世系繁衍与迁徙移居过程,完整保留了家族在祖居地和迁出地的繁衍发展、世代延续的历史脉络。如1938年修的台湾客家《林氏族谱》,反映出台湾客家人在日本人殖民统治台湾、异化台湾文化并且极力推行“皇民化运动”之下,仍然坚持修谱,保存和延续了中华文化和家族传统,弥足珍贵。同样,台湾四大家族之一的雾峰林家,也是在日据时期排除万难,修筑林氏宗祠与编修家族谱,传承和保留中华传统文化的家族基因。闽台族谱集中反映了闽台地区各姓氏、家族、宗族和聚落的生成、开拓、播迁与繁衍的历史进程,凸显闽台移民社会的文化风貌和时空特征。通过对闽台移民与族谱流传的研究,不仅可以看出闽台的谱牒流衍,得出福建人移居台湾的分布地图,证明闽台血缘相承的事实,也能突显迁徙与在地文化的“涵化”作用。可以说,一部族谱形成的历史,就是一个个姓氏、一个个家族、一个个宗族村社和聚落不断叠合、形塑和变迁的历史。其中反映了闽台社会人的活动及其与时空的关系。
(二)族谱与闽台宗族社会的秩序建构
族谱是宗族组织之所以能够形成的重要条件。移居到台湾的福建先民,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编修族谱的优良传统,详尽记录家族移居到台湾的历史变化,这种习惯一直沿袭到现代社会。闽台族谱作为联结宗族组织的精神纽带,有利于维护闽台宗族社会的基层统治秩序。闽台宗族通过兴建宗祠、奉祀祖先、奉祭祖墓、以祖籍地命名地名等方式不断巩固闽台宗族的根亲文化。族谱不仅是家族教育垂范的工具书,也是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润滑剂。如闽台客家《李氏族谱》睦宗族条曰:“宗族吾身之亲,千支同本,万脉同源,始处一祖,不睦宗族,是不敬宗祖;不敬宗祖,则近于禽兽。凡我族人,切不可相残自欺,以伤元气……”再如《张化孙家规》亦曰:“笃亲敬言,急公守法,完粮息讼……敦孝悌言,事事亲敬,敦宗睦族。”在闽台族谱家训中,处处可见提倡维护宗族内部和睦及保持与国家社会良性互动的规约,可谓是基层社会稳定运转的奠基石之一。同时,以族谱为文化纽带的宗族组织也是维系闽台两岸族群团结和弘扬祖地文化的强大力量,正如台湾《吴氏族谱》所记:“同姓互称宗亲,而其组合机构,则称宗亲会,实与国内的宗族祠堂具有同样的意义。创设宗亲会,不但怕族人数典忘祖,抑且要团结族人,弘扬祖国文化,涵义实至深远。”
(三)闽台族谱与两岸政治关系及区域地方史
有史以来,闽台地区各姓氏家族皆产生过不少重要影响力的政治人物与文化名人,这在族谱文献有着十分丰富而翔实的记载和介绍。如漳州龙海是台湾政要连战和王金平的祖籍地,其族谱也记载了连氏和王氏迁居台湾及其发展演进的事迹。以王金平家族为例,现今在位于龙海角美白礁村的王氏家庙内印有《台湾王氏族谱》谱系图,记录着在台十一世孙依次是珠庆、顺天、金平、正雄、胜源、胜舟。据白礁王氏宗亲王厚文先生分析:“白礁王氏于明代开始修族谱,十三世文医公随郑成功征台,定居於台湾高雄路竹乡。到了清代,第十四世仕敬公定居台南安定乡,至今已传承了十余代人,仅在台南就有几万人之多。”其中十三世祖王文医即王金平家族的开台先祖。又如上杭县入闽始祖张化孙,在台裔孙遍布全岛,台湾张氏90%均出自张化孙;入闽始祖丘三五郎,开台裔孙众多,仅后裔丘继龙一支在台开基祖就多达200多人,后裔有30多万人。台湾政经界许多知名人物,都可以在闽台族谱中找到他们的血脉渊源。据统计,“台湾的100多个姓氏中,有63个由福建迁去的,其中,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工党主席郑昭明、台湾立法机构负责人王金平,以及曾任国民党副主席的林洋港等知名政要,均根在福建”。透过族谱的记载,可以窥探闽台各姓氏家族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与政治活动、宗族人际关系网络与文化特性等多元内涵。探讨一个地方的历史发展无法脱离在当地社会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家族史,族谱所显示的家族史成为非常重要的研究素材。比如研究台湾史就不能忽略台南郑氏、鹿港辜家、雾峰林家、板桥林家等望族族谱的重要参考价值。对其家族谱系、历史作用和当代影响的研究,可以为对台工作提供针对性的史论支撑。陈支平教授通过族谱资料重新审视了清郑力量逆转与康熙统一台湾问题、施琅部将林贤总兵从征台湾史事等,对于台湾史乃至中国史研究颇具启发意义。同时,闽台族谱所反映的地方宗族社会秩序建构与国家基层治理之间的互动关系,也是当前政治史和社会史研究的热点选题。可以说,闽台族谱文献不仅具有相应的学术研究价值,对于海内外宗亲后裔寻根问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有着独特作用,对于增进两岸交流、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族谱与闽台民间社会经济形态演进
在闽台族谱文献中,还详细记录了各姓氏家族的族产、田地、山林水利和财富分配等经济层面的内容,是考察闽台区域民间社会经济形态发展演进的基础资料。其中,族产是宗族开展各项活动的根本性基础保障,反映了家族经济实力和社会控制力。明清时期闽台地区许多家族就是通过发展工商业来增值家族财产、筹集宗族活动经费。例如,在清代福建移民台湾的开发进程中,合同式宗族曾发挥重要作用。他们以宗族联结和族谱修撰为纽带,共同举行祭祖活动,最初只是定期集会,后来大多投资买地,演变为实力雄厚的开垦团体。“表面上是以祭祀先祖为目的,实际上却是一种土地投资团体,也是透过宗亲的关系聚集劳力和资本,积极从事垦辟工作。”其他如族谱中记录的祭祀公业、家庭财产阄分、家族产业管理等,也都对闽台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此外,闽台族谱中还记载了宗族势力积极从事对外贸易活动、支持本族商人参与世界市场的角逐等史实,促进了地方宗族组织和家族势力的发展壮大。正如陈支平教授所言:“大量宗祠的建造、坟墓的建筑、义庄族田的设置、隆盛祭祀活动的举行等等,都需要相当数量的资金,而获利倍蓰的工商活动,正好满足了扩展家族组织的这种经济需求。许多从事工商业活动而致富者,在传统观念的感召和现实环境考验下纷纷解囊,创办家族事业……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福建的经济结构。”可见,闽台族谱中有关宗族经济领域的记载,集中反映了明清以来闽台地区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蓬勃发达以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演进的历史风貌。
(五)族谱与闽台家庭教育及社会教化
族谱是维系家风族范的重要工具。闽台各姓家族谱都有自己的家训和族范,以此作为规制家庭教育和家族伦理的重要手段。整体来看,宗族经济的发展支持了宗族创办的教育事业,促进了民间教育与科举制度在地区间的发展,极大弥补了官方教育资源的分配不足;而民间教育的发展又反哺了闽台宗族社会,为地方宗族培养了有一定文化素质的接班人,对地方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综观闽台族谱家训的记载,作为维系社会稳定的润滑剂,虽然各姓氏家族的家训内容有所不同,但无一例外都教育子孙要遵循“忠信孝悌礼义廉耻”的儒家精神,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道德风尚和伦理观念,寄托着人们的家国情怀。如上杭林氏家训教导曰:“教家必先孝悌;齐家必本修身;居家必本至诚;整家必肃防闲;处家必顺情理;传家必认忠厚;在家必宜寡欲;治家必须精耕;理家必知节用;兴家必由积德。”从孝悌仁爱、立德修身、真诚宽容、克勤克俭等方面全面阐述处事法则,用平实的语言阐发深刻的道理,对传播伦理道德、稳定社会秩序发挥着一定作用。可以说,闽台族谱所传递的社会教化信息,有助于国家和基层社会大力宣导忠义、孝悌、亲亲、敦宗睦族等传统观念,进而达致加强对社会有效控制的目的,对于维护国家的稳定与地方治理,具有重要的伦理教化功能。当下,深入挖掘闽台家谱的教育精神和垂训内涵,对于新时代家风建设、增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亦有着深远意义。
(六)族谱与闽台民间信仰及社会民俗
日常的宗教信仰和民俗习惯是维系家族内部结构稳定的重要力量。在台湾同胞崇拜的神灵中,80%以上传自大陆,特别是福建的漳、泉两府。闽台各姓家族和宗族都有崇祀的民间神祗和赖以维系家族精神纽带及宗族团结的礼法仪轨,它们是凝聚宗族力量的重要表现。通过家族谱的记载可知,台湾地区的宗族组织,除了祭祀宗族祖先的活动外,在狩猎、祈雨、驱虫等多种生产活动中,也要祭告祖先亡灵,祈求赐福降兆。他们在传统节日往往于宗族祠堂中聚集宗亲,共同祭祀祖先,祈求平安、聚合族情。宗族的祭祀祖先活动,使得家族成员被团结到同一套价值体系之中,也成为连结宗亲彼此团结合作的重要形式。台湾很多宗族建有宗祠宗庙,移居台湾的福建先民或参与修建宗祠宗庙,或捐资修建祖籍地的宗祠宗庙。他们以唐山原乡显赫的同姓祖先或以开台祖及其后代为祭祀对象,达到凝聚宗亲情谊、维系血缘关系的目的。为了维系家族精神纽带及宗族力量的团结,福建与台湾各地都盛行着丰富多彩的地方戏曲和迎神赛会,这是闽台社会民俗的最直观的一般性表现形态。族谱文献对此也不乏记载,如武平县《李氏族谱》记到:“祭坟之日,值年要雇上好鼓吹十名,及备齐凉伞等项,以壮观瞻。以议始祖内演戏,于仕绪前三日或后三日内决,宜遵期开演,不得延迟……”此外,闽台族谱对于族人日常生活与节庆活动中的民俗文化事象也多有记载,反映的是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下,闽台地区民间社会最为真实和普遍的文化风貌和地域心性。
总之,大量有关记述福建移民和拓垦台湾这一历史事实的民间族谱文献资料,其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当下两岸关系低迷的局面下显得尤其珍贵。民间族谱所保存的大量历史资料,真实反映了福建与台湾海峡两岸源远流长的血缘关系和社会文化渊源。族谱作为联结两岸宗亲姓氏的最根本的血缘纽带之一,在强化和巩固两岸民众对传统文化的体认和传承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重视族谱编修、对接、数字化和文创化等工作,也是两岸关系长期和平稳定的一种“润滑剂”与“耦合剂”,值得持续关注和推进。同时,加强闽台族谱的学术研究,夯实两岸关系研究的学术体系,有助于从学理层面促进现实中的两岸关系走向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