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据《仪礼》所记,饮酒礼及丧礼上有一种来宾称“诸公”,一向被经学家释为大国四命之孤,以及“三监”。然而二说于史无征,臆说而已。偶有清人猜测“寓公”也是诸公。寓公又称“寄公”,系失国寄寓的国君之称。这个猜测却值得深化。从饮酒礼可以看到,诸公并非典礼主角,而是应邀观礼的贵宾,或有或无;列国国君称公,而诸公也以“公”为称;诸公的礼数高于卿大夫,被给予了贵宾席。这些特点,恰好都与寄公的特征吻合。再看丧礼。若拿诸侯丧礼上的寄公站位,同士丧礼上的诸公站位相比,则二者的一致性立即呈现:二者都站在门之一侧、北面而立,与国宾相对,却不在本国卿大夫的队列之中。可以认定,寄公即在饮酒礼及丧礼上的“诸公”之列。饮酒礼及丧礼所见“诸公”,为探讨春秋寄公的生活状态提供了更多细节。
关键词:春秋;礼书;诸公;寄公
据《仪礼》所载,春秋若干典礼上有一种参与者,称“诸公”。“诸公”也有两类:一种是觐礼所见“诸公”,他们明系王廷三公,这是没什么疑问的,无须赘论;还有一些“诸公”出现在列国饮酒礼、丧礼上,这种“诸公”身份为何,传统的解释就不圆满了。本文期望就后一种“诸公”进行探讨,提出新说取代旧说。后文若非特别说明,所云“诸公”均指后者,即饮酒礼、丧礼上的“诸公”。
“诸公”并不是典礼不可或缺的主角,而是应邀前来观礼的贵宾。记载所使用的“若有”之辞,就表明了他们或有或无、或来或否。“诸公”的地位看起来是很显赫的,在乡饮酒礼、乡射礼上,以及在国君主持的燕礼、大射礼上,“诸公”得以在贵宾专席就坐,有些礼数甚至高于一国执政大臣。传统经注把“诸公”释为“大国之孤”,又说也包括“三监”在内。大国执政之卿最高也只三命而已,而依礼家之说,“诸公”的位阶可达四命之尊,“三监”的品位在《周礼》中也是天子之四命大夫。然若稽诸史料,“大国之孤”或“三监”之说,均极可疑。礼经的研究已历二十多个世纪了,现代的先秦制度研究也在百年以上,地位如此显赫的“诸公”身份,居然至今仍暧昧不明。
也有清儒偶尔提及,除了“大国之孤”外,“寓公”也应在“诸公”之列。所谓“寓公”又称“寄公”,其身份是寄寓他国的流亡国君。这个“寓公即诸公”之说,虽止寥寥一语而已,而且随即就被人否定了,我却以为它优于其他诸说,不宜任其湮灭,值得推进深化。后文为了便利,通称“寄公”。
本文计划先行提供学术背景,对问题的由来及相关经注进行评述,随后对“寄公即诸公”之说进行论证。论证将分两步展开,第一步,对春秋寄公制度进行考述,以显示寄公之特征与饮酒礼上的诸公特征相合;第二步,转向丧礼,对诸侯丧礼与士丧礼上的站位加以对比,以显示寄公与诸公二者相通。期望这个讨论在经学和史学两方面都有推进。在经学方面,澄清礼书中的“诸公”疑案,消解这个礼制盲点;在史学方面,用礼书中埋藏的历史信息,深化对春秋流亡国君生活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