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学前沿 > 中国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研究:以全面抗战时期新疆冬学运动为例
作者:成珊娜 来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3年第4期 时间:2024-02-28

  冬学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且在民众教育活动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属于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冬学运动则指在冬学这种教学形式之上,有组织、有目的举行的声势较大的群众性活动。1936年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根据地开始采用冬学这一学习形式。全面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结合中心工作,大力开展冬学运动,扫除文盲,学习政治。参与者为青壮年男女,教学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文化教育以及结合中心工作进行的有关战争和生产技能的教育。本文所要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指在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进入新疆之后,结合当时新疆实际情况有组织、有目的开展的一项声势浩大的群众性文化教育活动。

  1941年,李一欧在《开展冬学运动与发展文化》中首次专门论述了当时新疆冬学运动开展的具体情况,指出该项运动对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随后程东白、傅希若分别发文论述盛世才统治时期新疆社会教育发展状况,其中都提及冬学。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新疆教育史的研究有了新进展,其中不乏对新疆冬学运动的研究。马文华在论及民国新疆社会教育时指出通过冬学运动的开展扫除了文盲,并指出1933年至1942年是新疆社会教育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与中国共产党人在疆工作密不可分。谢飞从政治动员的视角分析全面抗战时期新疆社会教育时对冬学运动有所论述。谢贵平、耿铎文等在研究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疆的活动时对冬学运动的开展有所提及。从已有成果来看,学界直接以新疆冬学运动为对象并进行深入研究的成果较为匮乏,因此笔者以民国时期《新疆日报》关于冬学运动的相关报道为中心,结合档案资料及其他相关文献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对全面抗战时期新疆冬学运动做较为深入的探讨,以期揭示冬学运动对新疆各族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的影响。

  一、全面抗战时期新疆冬学运动开展的条件

  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形式,新疆冬学的开展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新疆冬季气候干冷,不适宜农牧业生产活动,农牧民有充足的时间学习知识文化,“因此冬学在新疆是极适合环境的一种普及民众教育的新的教育方式”。

  国民政府在1939年4月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上颁布并通过的《推进边疆教育方案》中指出社会教育要使“人们了解国家民族的意义,认识国际情形,并具备近代科学常识,增进知能及养成其优良之生活习惯”。同时国民党的教育政策中亦指出,“我们现在要挽救国家,复兴民族,首先就要打破过去亡国灭种的教育,来实行抗战建国的教育。我们的教育一定要能达到抗战救国的目的,才是现在时代中华民国所需要的真正的教育”。国民党直接治理新疆后制订了第三期三年文化教育计划,就社会教育而言第一年要组织电教队巡回各县放映与抗战有关的教育影片。综上可见,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教育工作是以抗战建国为指导思想,社会教育亦不例外。冬学运动作为边疆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过程中注重抗战时事的宣传,以此达到唤醒民众的国家与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的目的,进而有助于维护国民政府在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此外,抗战时期新疆正值盛世才主政时期,盛世才为了维护其统治表明亲苏的态度,在中国共产党员的帮助下制定了“六大政策”,这些政策在当时是符合新疆社会发展需要并反映新疆各族群众意愿的,同时也为冬学运动的开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新疆落后的文化面貌亟须改变是冬学运动开展的内在需求。由于杨增新、金树仁主政期间,新疆教育发展缓慢,新疆不仅“是文化落后的地方,同时也是经济比较落后的省份,要在普及全疆民众教育的口号下迅速完成国防教育的伟大事业,一时设立起千百个民众学校,无论在财力、人力、时间等方面,都是不可能的事。因此,在文盲众多,财力困难的新疆,在抗战急需的目前,只有利用推行社会教育的新方式——冬学,以资补救”。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标志着全面抗战的开始,新疆由于其地缘优势成为抗战时期的大后方与国际大通道。正是由于新疆在抗战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新疆广大民众的积极性,使他们自觉地参与支援抗战和建设新疆以及建设国家的伟大事业。冬学作为一种受众面广,且易于为普通民众接受的教育形式,成为新疆省政府用以扫除文盲、启发民智的重要手段,进而在此基础上普及知识,提高各族民众的文化素质,进行政治理念的讲述,提升各族民众建设新疆和国家的积极性与能动性。

  综上,在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全面抗战时期新疆冬学运动顺利开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抗战后期盛世才政治立场发生转变,冬学运动受此影响,效果大不如前。

  二、全面抗战时期冬学运动的开展与实施

  “1938年2月,当时的迪化区各县曾发动过冬学运动,此举虽系试办,但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在“人力、财力一切为着抗战的现在,冬学运动不仅在迪化被重视和推行,而应该在全疆各区被重视和推动起来,因为这是唯一有效的普及民众教育的新办法”。在此背景下,冬学运动便在全疆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这一时期冬学运动大致经历了宣传动员、具体实施、成绩总结等三个阶段。具体情况如下。

  (一)冬学运动的宣传动员:扫盲启智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基础

  1938年12月,迪化(今乌鲁木齐)参加冬学运动的各团体单位召开会议,确定了冬学运动宣传队的数量与宣传方式。除迪化,全疆各地均组织了宣传动员活动,如阿山确定1940年1月1日至7日为冬学运动扩大宣传周,采用剧场宣传、街头宣传、挨户宣传等方式,并于1月3日举行大游行,由此扩大冬学运动的影响。巩留为了扩大冬学运动,规定由各文化会负责组织宣传队赴基层广泛宣传。巴楚县也进行了冬学运动的宣传工作,由冬季工作队指导各村长工作,并利用巴扎召开村民大会以此扩大宣传。除了地方,奇台军区举办军民联欢大会宣传冬学运动,受到群众欢迎,宣传收效甚佳。

  除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等有组织地进行冬学运动宣传外,新疆各地的学生亦成为冬学运动宣传的生力军。在抗日救国热潮的推动下,1939年冬呼图壁县一中高年级班的数十名学生,在校长吴柯平、班主任王志老师的倡导和组织下,在课余时间画抗战漫画十余幅,到街头宣讲,并排演三幕抗日话剧《战斗》,在县城及芳草湖等地演出,受到各族群众好评。哈密地区主要依靠小学教师和每年寒暑假期间由新疆学院、省立一中、省立师范等校返回的学生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如举办壁报、绘画、歌咏、演讲等比赛,其中王俊主笔的大型连环画《八路军出马打胜仗》,在各族群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为了使冬学运动宣传工作有章可循,迪化参加冬学运动的各团体、新疆省教育厅于1938年、1941年、1942年先后制订并通过了冬学运动宣传大纲。由迪化各团体制订的冬学运动大纲主要从“为了自己过日子”“要做个新新疆的好公民”“不做亡国奴”三个方面向广大民众阐述读书认字的重要性,号召广大民众不要受年龄限制,利用空余时间学习;要利用冬季日短夜长的特点,晚上去民众学校听课认字,学习政府政策和抗战的时事,不收取任何费用。从该大纲可以看出,冬学的受众主体是各族民众,主要目标是扫除文盲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启发民智。由此可见,冬学运动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疆省教育厅于1941年制订并公布了疆内各地区本年度“冬学运动宣传大纲”。大纲指出要在“六大政策”胜利的基础上展开与扩大冬学运动,其主要任务是把全疆各族同胞的文化提高到一个水平线上,基本达到都能读书看报,都能了解国际形势和中国抗战状况,能够较为深入地理解政府“六大政策”理论,而且进一步强调了不识字的危害和读书认字的必要性。为进一步推进冬学运动的开展,1942年新疆省教育厅再次制定针对全疆范围的“冬学运动宣传大纲”,重申了政府发动冬学运动的目的。通过政府开展的多次宣传活动,民众能够充分认识到读书认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全疆各族民众自觉自愿参与到冬学运动中,从而实现扫除文盲、启发民智的初级目标,在此基础上促进民众自觉参与新疆和国家建设、了解国内国际形势进而支援抗战。

  1941年,盛世才投靠国民党。1943年,国民党大批党员涌入新疆,在新疆建立省党部。1944年,盛世才离新,结束了其在新疆十余年的统治。

  国民党主政新疆后,大力推行“三民主义”,在宣传工作方面亦如此。“三十三年度之宣传计划,除发动各区县扩大宣传外,并拟组织巡回宣传队赴全疆各地宣传。”国民党在新疆的宣传工作主要由各区县承担,其目的是扩大“三民主义”对新疆各族群众的影响,稳固其在新疆的统治,然而由于时局变化,其巡回宣传的计划并未完全实现。

  尽管如此,当时国民党新疆各区县党部仍通过冬学的形式积极宣传“三民主义”。如伊犁霍城党部在1943年7月至1944年2月的8个月时间里,积极宣传“三民主义”。为达到广泛宣传的目的,该县党部还在街头树立“三民主义”问答牌,党部书记长则亲自深入牧区开展为期一周的宣传活动,并利用剧团宣讲“三民主义”。若羌县党部书记长、副县长于1944年2月1日赴瓦石峡做宣传工作,并出新生活壁报一张。虽然这一时期冬学运动的宣传方式与1938—1942年类似,但是宣传工作中心已发生变化,且宣传工作的主体以政府力量为主,基本无其他社会力量参与。从宣传内容来看,主要是在宣讲“三民主义”,其目的是为了消除“六大政策”的影响,建立国民党在新疆统治的思想基础。

  综上所述,全面抗战时期冬学运动的宣传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38—1942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与盛世才当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时期,大批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疆工作。此阶段冬学运动的宣传是以“六大政策”为纲,以扫除文盲、启发民智为基础,进一步宣传我国抗日形势,进行政治宣传与动员,以此发动各族民众参与到抗日救国中来。与此同时全疆各地政府机关及社会团体都参与了这一阶段冬学运动的宣传动员,采取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宣传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与接受,为冬学运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激发了各族民众的爱国热情,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第二阶段是1943—1945年,这一时期是盛世才政治立场发生转变,国民党主政新疆时期,宣传内容主要以“三民主义”为纲,主导思想较前一阶段发生了变化。笔者认为,全面抗战时期冬学运动后一阶段宣传主线的变化,势必对马列主义在新疆的传播造成巨大阻碍,并对新疆各族民众的思想观念产生较大影响,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抗日救国等观念贯穿于冬学运动始终,进一步强化了新疆各族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

  (二)冬学运动的开展:推动新疆各族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

  在广泛宣传动员的基础上,冬学运动顺利开展。省政府及各地政府积极制定计划、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训练师资等,推动冬学运动的发展,进而推动新疆各族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

  1.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

  冬学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新疆省政府在第一期、第二期三年教育计划中都对其进行了规定。第一期三年教育计划中指出:“每年冬季应举行识字运动,以学校为运动中心,省内外均应一律举行。”第二期三年教育计划的第一年计划中明确指出:“本年冬季,再举行冬学运动,此运动要把上年度的单纯开办民众学校的小范围扩展成为识字班,读书会,农牧常识研究班,妇女读书会,小先生制等多方面的工作,以推广效能。”仅从1940年冬学运动参与人数来看,“远在北疆严寒的塔城参加冬运者达6 000余人,而只在喀什城,参加冬运的同胞已超过7 000人”,“全疆各教育负责机关所动员的教学人数就有2 848名,至于全部就学人数约在37 041名”。冬学运动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民众的学习热情,并在民众文化素质提高以及新疆教育事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必须指出的是,由于新疆的文化教育水平落后,1940年冬学运动扫除文盲数仅占全疆总人口的10%。参见佚名:《发动冬学运动》,《新疆日报》1941年11月20日第1版。因此,1941年新疆省教育厅通令全疆各级行政机关继续扩大冬学运动规模,以便进一步推进扫除文盲的工作。

  新疆省政府于1943年向教育部报送本省1942年民教部法规6种,其中《实施扫盲推进办法》《新疆省扫除文盲第二期实施办法》都对冬学运动的开展做出了相关规定。如在《实施扫盲推进办法》中对冬学运动的宣传方式、宣传组织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为新疆各地区冬学运动的有序开展提供了指导。

  国民党势力进入新疆后,为推动冬学运动的顺利开展,新疆省教育厅分别于1943年、1944年颁布年度冬学运动扫盲计划,全疆计划扫盲人数分别为26 000人、50 000人,同时对各区县应完成的冬学运动扫盲目标人数做出了具体规定。此举为新疆各区县冬学运动的开展指明了方向,使冬学运动的开展更具方向性和针对性。然而应注意的是,国民党直接统治新疆后,虽然制订了冬学运动扫盲计划,但由于盛世才主政后期新疆局势动荡,国民党统治之后“地方不靖”,社会各项事业陷入停顿,因此这一时段冬学运动所取得的成绩甚微。

  2.建立形式多样的教学组织

  新疆冬学运动始于1938年,各地建立了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如民众学校、识字班、家庭学习小组、夜校等。笔者在梳理《新疆日报》关于冬学运动的相关内容后,对1938—1943年新疆部分地区冬学运动建立的教学组织形式按年度总结如下。

  1938年,迪化市在各民校原有班级基础上增加班额,并在汉文会及芦草沟、水磨沟、老满城各增设民校1处。哈密成立民校4处。焉耆设立短期小学3班。

  1939年,迪化市内军七区公安局各分局、省局成立4个夜课班,清道队、卫生队合组1个夜课班;军十九区二分会工程处组织1个识字班。奇台锡索满文化促进分会成立民校2班。孚远汉文分会会同反帝会推进冬学运动,各乡村成立5个训练班。焉耆汉文会办了冬学识字班,回文会、维文会各办冬学识字班2班。吐鲁番各机关为推进冬学运动成立夜学班、识字班、夜校、训练班4处。呼图壁乡村汉族民校、哈萨克族民校分期授课,商人夜校授课21日,回文会成立民校1处,汉文会办民校1班,该地还成立阿洪社首研究班1处,维吾尔族民校1处。沙雅各乡村设立识字班15处,县城设立夜学班9处等。博乐先后成立民校6处。滋泥泉为提高妇女文化,组织妇女识字班。

  1940年,塔城增添民校班额20余班(各族民众均有),塔城中学附设民校1班。绥定县在绥定惠远游牧等地成立民校15处,男女学生共19班:维吾尔族7班、汉族3班、归化族(即俄罗斯族)1班、游牧8班。托克苏县成立商业训练班、会计训练班、农机使用训练班、家庭学习组等。巩留县在3所县立学校及锡文会、维文会各设夜课班1班,并附有街头壁报漫画、阅报牌、代笔问字处。孚远县工商会成立夜校训练班1班。阜康县维文会、回文会、汉文会各民校及妇女民校均正常开学,乡村民校亦筹备就绪。昌吉汉文会成立第一民校。呼图壁县政府教育科成立冬学民众识字班。奇台计划成立民校25班,其中公立8班,会立17班。精河县在全县共成立民众夜校16校22班,各族学校所属家庭识字组49组。哈密县成立公立、会立、私立民校多处,成立夜校3班,妇女民众班3班,识字组7组。霍城县各乡村成立夜课班38处。三台成立识字班8班。阿克苏城乡先后成立男女夜校14班,识字班12班,县立维吾尔族女校成立妇女夜校及识字班12班,较远乡村均成立识字班及夜校多处。

  1941年,奇台全县共有男子民校9班,女子民校3班,6个问字代笔处,12个生字牌,12个民众阅报牌,45个家庭识字组;另工商会成立工商夜校1班,农会成立区村长训练班1班。孚远县成立训练班3班,识字班4班,识字小组5组。绥来县公立民校已组织5校8班,哈文会成立民校7校7班,维文会成立民校2校2班,各区成立家庭学习及识字组61组。霍城县成立民校3处,妇女民校1处。塔城区共成立民校班男生16班,女生19班。哈密县成立民校8处21班,维文会拟成立民校40余处。绥定县维文会设立民校3个,男生5班,女生3班;汉文会设立民校1个,女生2班;工商夜校1班。吐鲁番全县四区共设立识字班35处。墨玉县在乡村成立识字班及识字组。

  1942年,沙湾设冬学2处,安集海设冬学2处,博乐通古、三道河、小拐各设冬学1处。呼图壁县成立妇女民校1处。昌吉县共分4个扫盲区,按实际情况分别组织家庭学习组、夜学班、集体识字组等。木垒河县城、乡村、游牧纷纷成立民众识字夜课班,其中县城男夜校2班、女夜校1班,博士塘2班、夹皮泉1班。伊宁县为加强妇女教育,在吉林圩子、潘金圩子设立2处妇女短期训练班。和硕县回文会成立男女民校4处。博乐县汉文会组织妇女民校1班及民众问字代笔处,维文会组织民校5处,哈文会组织民校4处。迪化市扫盲三区组织家庭学习小组97个。吐鲁番教育科成立民校6处,识字夜校10处,家庭小组20余处。和阗教育局划分和阗市为3个扫盲区,共成立学习小组76个,问字处4处,读报教歌队24队。绥来县共有家庭学习组201个。疏附13个扫盲区,共成立民校141班,家庭学习小组14个。

  1943年,塔城区教育局在各中心、国民学校共附设民教班12班,其中男6班,女6班,区立校内设1班。乌苏城市各校成立民校1级,各文化会至少成立民校1级,并成立识字组、画看识字牌、民众问字代笔处等。

  从笔者对1938年至1943年新疆部分地区冬学运动教学组织形式设置情况的统计来看,虽未完全涵盖全疆各个地区,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冬学运动在新疆的开展情况。从上述内容可知:(1)全面抗战时期在新疆开展的冬学运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政府机关、社会团体等都参与其中。(2)冬学运动的开展不仅在城市,而且深入乡村与游牧地区,同时注重妇女素质的提高,体现了冬学运动普遍性的特点。(3)冬学运动所建立的形式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调动了全疆各族民众的学习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文盲数量,提高了民众的文化素质。据李一欧对1938年至1940年冬学运动成绩的统计来看:

  第一年“冬学运动”虽系创举,但对扫除文盲工作也有相当的成绩,迪化区2 909人,伊犁区510人,塔城区1 105人,阿山区250人,哈密区275人,焉耆区387人,阿克苏区686人,喀什和和阗两区因无数字未列入内;第二年,“冬学运动”渐次在全疆各区普遍展开,迪化区2 332人,伊犁区2 311人,塔城区1 662人,阿山区612人,哈密区538人,焉耆区12 956人,阿克苏区12 080人,喀什区2 959人,和阗区1 191人;第三年,在第一、二年胜利的基础上,本年不仅普遍而且深入了,迪化区3 562人,伊犁区4 935人,塔城区1 126人,焉耆区7 053人,和阗区3 203人,阿克苏区14 085人,喀什区75 608人。

  冬学运动在逐年开展的过程中,民众参与度不断提高,学习热情被激发。(4)1938—1942年冬学运动的教学活动是以“六大政策”为中心展开的,在共产党人的指导之下,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与认可,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而在国民党势力深入新疆之后,由于指导思想发生变化且社会动荡,冬学运动成绩大不如前,由此也反映出这一时期冬学运动的阶段性特征。

  3.编印内容完备的多语种教材

  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材的支撑,因此在第一期三年教育计划中指出,为了发展各民族文化,加速建设新疆,必须编印教科书。就社会教育教材而言,第一年国文组应完成小学校、民众学校、短期学校之教科书;第二年民族文字三组均应完成初级小学校并民众学校教科书;第三年民族文字三组均应完成小学校高级并短期小学校教科书,同时“编委会编辑各科教科书,绝对必须根据新政府‘六大政策’,尤其要特别发挥民平政策”。由此可见,盛世才当局开展冬学运动,除了要提高各族民众文化知识水平、提升其参与“抗战建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外,主要是为了宣扬“六大政策”,维护其在新疆的统治。然“六大政策”是共产党人帮助制定的,因而具有进步意义,为新疆各项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第一期三年教育计划顺利完成的基础上,第二期三年教育计划制定并实施。该计划指出,“将‘反帝’,‘亲苏’,‘和平’政策的理论更深入到各级学校和社会教育中去,更巩固‘六大政策’的彻底反帝反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的思想意识基础,经过文化教育的动员,更发扬全疆拥护和平反对侵略的思想与行动,以配合中国及全世界的和平阵线运动,加强反帝反法西斯的斗争”,这一时期的教育更加注重抗战救亡思想的融入,因此要“重新编订初级和高级的民众教材,充实抗战建国,六大政策及其他特殊的内容”。

  基于上述原则,全疆各地制定冬学教学内容,选择冬学教材。以1939年为例,奇台锡索满文会在开展冬学运动时将不同文化程度的民众分为高级、初级两个层次,高级组为粗通文字者,所用教材为补充教材、民众合订本、算数、政府政策与抗战常识;初级组为不识字者,所用教材为一册短期课本,一册算数,政府政策问答。乌苏县政府在冬学运动时开设的课程为政府政策问答、督办政治讲演、卫生常识、算术、防空常识、农机使用、歌咏、抗战问答。吐鲁番在推进冬学运动时开设的课程为政府政策、算术、歌咏、读报。阿克苏在开展冬学运动的过程中课程设置为维吾尔文(汉生则授汉文)、算术、政府政策。博乐在开展冬学运动过程中所开设的课程为政府政策问答、抗战常识问答、农牧常识、日常适用算术、卫生常识、短期识字课本(包括学写便条)、精神讲话(包括时事报告)、歌咏。再以1941年为例,木垒河在开展冬学运动过程中所开设的课程有政府政策、反帝问答、算术、民众课本、时事报告。吐鲁番在本年度冬学运动开展过程中,所授课程资料为民众课本、补充教材、看图识字、时事问题。奇台在开展冬学运动过程中,由工商会成立的工商夜校、农会成立的训练班学习“六大政策”的理论及发展,农、牧、工、商业技术与常识等。从上述地区开展冬学运动所用教材与开设课程来看均围绕“六大政策”展开,这不仅是编订教材与授课的主要内容,也是这一阶段教学的指导思想。这一阶段各地区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以文化知识、生活常识以及政府政策的普及为主,由于处于抗战的关键时期,所以抗战救国的内容在教材与课程中不断增多,同时“课程的内容是根据教育厅颁发的社会教育教材,并根据教育对象职业而定”,因此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各族民众的劳动生产技能。

  综上,从这一时期冬学运动的教材与课程内容来看,冬学的开展扫除了文盲,提高了各族民众的文化水平。通过冬学积极宣传政府政策、抗战等内容,进一步启发了民智,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政治觉悟,激发了人们抗战救国、热爱祖国的热情,有益于新疆各族民众国家观念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增强。正如参加第三次全疆代表大会的哈萨克族代表所言“在抗战期间,中华民国无论任何族都起来为救祖国贡献力量了”。虽然现有资料没有呈现这一时期冬学教材的具体内容,但1937—1942年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疆集中工作时期,新疆各项事业均在共产党人的领导下开展,教材的选用与编写亦不例外。因此,笔者认为这一时期冬学运动所使用的教材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然而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变化,盛世才的政治立场发生转变,投靠国民党。1943年,国民党省党部正式重建,意味着新疆政治局势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国民党直接统治新疆后,冬学运动的教材也发生了变化。

  1943年冬学运动开始之际,新疆省教育厅在《新疆日报》公开发表了该年度冬学运动教材,共30课,分别是:

  第一课,中国人;第二课,国父;第三课,双十节;第四课,党旗国旗;第五课,大家有饭吃;第六课,做工识字;第七课,种田;第八课,好国民;第九课,中国货;第十课,中华民国的成立;第十一课,合作;第十二课,要用中国布;第十三课,学国语;第十四课,中山先生的生日;第十五课,食物卫生;第十六课,好光阴;第十七课,空气;第十八课,自卫;第十九课,国历;第二十课,职业;第二十一课,地球;第二十二课,农工商的互助;第二十三课,我国的发明;第二十四课,好家庭;第二十五课,抵抗;第二十六课,三民主义;第二十七课,国民的义务和权利;第二十八课,我们的国家;第二十九课,我国固有的道德;第三十课,新生活。

  从国民党政府直接统治新疆后所颁布的《冬学运动教材》来看,笔者认为有如下几个特点。(1)教学内容相对完善。仅从该教材每课的标题所涉及的范围来看,包括政治和政策、生活常识、团结互助、抗战爱国以及科普知识等方面,内容较为全面、系统。(2)教学内容简单明了、通俗易懂。每一课均通过几句至多十几句简单的句子表述其主要内容,教材编排较符合新疆实际。如第一课“中国人”通过五句话向新疆各族民众阐明国民身份,以此增强新疆各族民众对中国人、中华民族身份的认同,增强各族民众对国家的认同。又如第十三课“学国语”倡导新疆各族民众积极学习国家通用语言,以此消除各民族间的交流障碍,促进民族交往,进一步增进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3)教学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这一阶段新疆冬学运动围绕“三民主义”展开,“六大政策”完全被摒弃,导致全面抗战时期新疆冬学运动的内容失去连续性,直接影响到冬学教育的实际效能。

  综上,国民党政府直接统治新疆后,在推进冬学运动的过程中仍将增进民众爱国热情及抗战救国意识,提高民众整体素质等作为重点教育内容,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该时期所颁布的冬学运动教材亦反映出灌输国民党政治的特点,如“三民主义”的相关内容,以此加强对新疆各族民众思想的控制,同时冬学运动教材的颁布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国民政府试图将新疆教育纳入中央政府的教育体系中,意在巩固其在新疆的统治,但随着新疆局势的变化,冬学运动也随之陷入停滞。

  4.以灵活多样的方式选拔和培训师资

  冬学运动的师资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民校教师,大都是从各级各类学校教员和行政干部中选拔并义务授课,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家公务人员对冬学运动的参与和认同;一类则是经过培训后的所谓“小先生”。“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先生在20世纪20—30年代提出的,指由年长的优秀学生教年幼学生或民众,传播知识,开展民众教育。这种教学方式特别适用文盲多且师资缺乏的新疆地区,因此在全疆各地普遍推行。

  为保证冬学运动的顺利开展,小先生由各地政府进行选拔,迪化市为完成冬学运动,挑选优秀的学生组成小先生队;焉耆选拔区立学校四年级以上学生50名组成小先生队;和阗亦是在组建小先生队的过程中向当地各校进行调查并挑选人选。通过选拔后的小先生,需要经过培训后才能上岗。小先生的培训大都采取集中培训,如迪化市对小先生进行为期2周的培训,每天1小时;和阗区对选拔后的小先生进行为期10天的培训,每天2小时。小先生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小先生的重要意义,小先生怎样做,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组织和领导民众等内容。此外,各地对小先生的教学工作提出了要求,目的是保证小先生的工作能够长久开展。由此可见,小先生在冬学运动的开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第一,新疆处于文化落后区,文盲数量大且师资不足,然而不断扩大的冬学运动激发了新疆各族民众的学习热情,因此组建小先生队以补充师资,满足民众日常学习需求。第二,从选拔、培训以及对小先生的要求可以看出全疆各地对小先生制的落实极为重视。小先生是冬学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选拔培训一批合格的小先生参与到冬学运动教学工作中是新疆各地进一步推进冬学工作的重要抓手,小先生制的落实是实现冬学运动扫除文盲、普及教育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三、冬学运动的成效

  全面抗战时期冬学运动的开展,使新疆文化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冬学运动的成绩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点。

  第一,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受教育面扩大,参与民众的数量不断增多。新疆省自1938年开展冬学运动以来,就将其作为新疆建设工作的重要一环而定为每年的惯例工作。扫盲工作和冬学运动相辅相成,由城市到乡村再到游牧,到处都设有游牧学校、家庭学习组,各族民众都积极参与“六大政策”理论学习。如1941年,塔城四乡冬学运动开展期间,共成立学校65所,学生2 515人,大量学校的建立,为民众提供了上学的机会,也提高了新疆各族民众的文化素质。

  第二,扫除文盲,调动各族民众的学习积极性。据1941年相关数据统计,对全疆参加学习的民众按照族别划分,回族166人、维吾尔族104 658人、柯尔克孜族273人、汉族684人、哈萨克族3 119人、塔塔尔族60人、归化族(即俄罗斯族)42人、乌孜别克族77人、锡伯族39人、索伦族(即达斡尔族)9人、蒙古族50人、塔兰其族(后划入维吾尔族)395人。由此可见,冬学运动在开展与推进过程中激发了各族群众参与学习的热情,亦反映出当时新疆各族群众对冬学运动和文化教育政策的大力拥护,这对新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第三,激发了民众参与办学的热情。如阿克苏区在1940年冬学运动期间,“温宿某饭馆司马□,借房2间,并供油灯。托克苏夜奇里克村乡约借给大房1间”,以此支持当地冬学运动的开展。孚远县1941年冬学运动开始之际,有热心教育文化人士给各校捐炭3万余斤,解决了当年冬学燃料不足的困难。各族民众热心捐资助学的举动为冬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障。

  综上,冬学运动的逐年开展调动了各族民众就学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各族民众的文化素质,且各族民众亦能认识到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为冬学运动的进一步推进奠定了基础。

  此外,笔者认为冬学运动在提升新疆各族民众文化素质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各族群众的国家观念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新疆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具体如下。

  一是提高了各族民众的文化水平,促进了新疆教育发展。经过冬学运动的宣传、具体实施,新疆就学识字读书的人数较之以往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这表明通过冬学运动的开展,新疆民众的学习热情被点燃,这项举措有利于提高民众的知识文化水平,帮助各族民众了解政府政策、抗战救国的意义,同时对新疆各族民众国家观念的树立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在冬学运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普及教育,有力地促进新疆文化教育状况的改善,为新疆文化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是唤起民众的爱国热忱,积极参与抗战救国。如前所述,冬学运动在举办之初,政府所制订的工作大纲和宣传大纲中均明确指出抗战是每个人的任务,要了解抗战,需要读书识字,懂得抗战的道理,同时要想争取国际反法西斯和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必须读书识字,以此动员全国人民参加抗战。由此抗战宣传和时事教育潜移默化地激发了民众的抗日意识,提升了民众对抗战形势的认识,使民众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支援抗战以及建设新疆抗战大后方的工作中。

  新疆冬学运动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即全面抗战时期发展起来的,因而在开展过程中体现出战时动员的特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冬学运动的开展不仅为新疆各族民众带来了新知识、新文化,也为各族民众进一步解放思想,实现思想意识上的新觉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疆各族民众始终与全国各族人民站在一条战线上,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从而也激发了各族民众的爱国热情,增强了民众的国家观念。

  三是进一步强化了各族民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前所述,在冬学运动开展期间,各阶层,不分男女老幼都参与到了这项运动中来。巴楚县商人于冬学运动委员会上提出成立商业训练班并经大会通过,一切筹备就绪后开学。除此之外,南疆旅行团1940年在乌什看见“关于当地冬学运动方面,我们不只是看到参加大会的汹涌的民众队伍,有齐一的步伐,与齐一的抗战歌声,而且在街头巷尾我们更随处可以看到:或系中年或系鬓发斑斑之市民,农人以及小商人等,蜷坐在门口,俯伏在货摊上,咿咿呀呀,类似小学生一样的复习着所认识的文字与字母”,同时也是1940年他们在鄯善县的一个乡村看到在冬学运动中,成群的中年维吾尔族妇女携着子女兴高采烈地进入民众学校与识字班。由此可见,通过冬学运动的逐年开展,充分调动了民众的学习热情。各族民众已由最初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人们认识到了学习对于日常生活的影响,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同时通过上述材料亦可以看出,人们已经摒弃了固有的一些观念,如年龄、性别等问题,转变思想,通过各种方式参加学习,由此为全面提高新疆各族民众的文化素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民众的爱国热情被激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冬学运动逐年开展过程中进一步强化。抗日战争胜利后,“喜讯像关不住的春天,传到喀什边城。古老的喀什噶尔欢声雷动,各族各界的人民穿着节日的盛装,敲锣打鼓,手举小旗,从早晨八点开始,潮水般向七里桥汇集”,“全市人民欢欣鼓舞,盛况空前,人如海、旗如潮,从早晨八点到下午七点,数万民众忘记了饥饿和干渴,一直坚持十几个小时,到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游行队伍方陆续离开会场”。

  通过开展冬学运动,民众的爱国热情被激发,国家观念已深入人心,民族自豪感和荣辱观也得到进一步增强,新疆各族民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强化,普通民众认为“驱逐日本强盗出中国,彻底争取祖国的解放,建立独立自由的新中国,这已是全国老百姓最坚决最迫切需要的一致愿望了”,由此说明抗战救国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中华民族的观念在新疆各族民众心中已然建立。

  (作者成珊娜,系陕西师范大学民族教育学院副教授)

  原文链接

下一条:明清时期政区图的测绘技术及其近代转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