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学前沿 > 综论
中原国家形成进程中的南方文化因素
作者:秦小丽 来源:《考古与文物》2020年第5期 时间:2021-05-14

  摘要 : 在中原国家文明化进程中,曾经因吸纳周边地区多元文化因素与成果得以强盛。除了青铜器、牙璋与绿松石镶嵌外,还有以海贝、象牙制品、鳄鱼骨板等远距离交流而来的稀有品,以及在技术上具有特点的玉器、漆器、原始瓷器与硬陶。这些具有南方文化因素的器物成为较固定的奢侈品,纳入上层社会的礼仪体系,成为维系社会统治及与周边地区交流关系的一种物化象征。显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进程中南北方文化交流以及南方文化自始至终都参与其中的事实

  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中,以二里头、二里岗文化为代表的中原地区首先进入国家政体。而在中原地区的国家文明化进程的各个阶段,也曾因为吸纳了周边地区多元文化因素与成果得以强盛。特别是从龙山文化晚期开始到以二里头、二里岗文化为代表的初期国家形成阶段,除了青铜器、牙璋和绿松石镶嵌等外,还有以海贝、象牙、鳄鱼骨板等上层社会广泛用于维系远距离交流关系的稀有品,且有在技术与生产体系上具有特殊性的玉器、漆器、原始瓷与硬陶等,这些物品在中原地区高等级贵族墓葬中多有发现。因此可以想见,从龙山文化晚期,经二里头文化到二里岗文化的数百年间,这些南方文化因素成为较固定的奢侈品为中原王朝国家所青睐,并纳入上层社会的礼仪体系,成为维系社会统治以及与周边地区交流关系的一种物化象征。本文以中原地区发现的与南方有关器物作为分析对象,进而探讨其来源及交流背景。

  一、漆器

  二里头遗址迄今出土的漆器大约有60余件,其中漆觚最多14件,其次是漆棺,而钵、豆、盒等盛食器数量较少,还有漆鼓和涂漆时需要的陶质盛放漆液的小陶杯,这暗示着二里头遗址本身曾经制作过漆器(图一,1)。除了二里头遗址之外,这一时期还在郑州商城遗址和赤峰大甸子遗址发现漆器(图一,3)。而早于二里头文化,在中原地区则是陶寺遗址发现了大量漆木器(图一,2)。漆器产生于距今8000年前的长江下游,目前发现最早的漆器是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的桑木漆弓。此后在河姆渡文化的河姆渡遗址(图一,4)和田螺山遗址发现了漆碗、豆、筒(图一,5)和蝶形器等。马家浜文化与崧泽文化时期均有陶胎漆器发现。在江苏吴江梅堰马家浜文化遗址发现陶胎漆器,在陶杯、壶的器表髹漆,有的还发现彩绘花纹。在仙坛庙崧泽文化遗址发现用朱漆饰于陶器表面或朱绘花纹。在海盐王坟遗址J2发现有1件漆绘陶杯,泥质黑陶,外壁红漆彩绘。到了良渚文化时期,在反山、瑶山(图一,6)和卞家山(图一,7)等贵族墓葬出土了制作精美,数量庞大的漆器。还在钟家港古河道发现了涂漆陶器以及陶器内发现漆液等与漆器制作有关的考古学证据。作为百工云集之地的钟家港遗址,漆器也曾经是由上层社会掌控的手工业部门之一。显示长江下游地区漆器制造业的成熟与发达,也是当时上层权贵青睐的重要奢侈品,生前用于生活宴饮礼仪,死后作为彰显社会等级的象征用于随葬。良渚文化之后除了在好川墓地6座墓葬出土了漆觚外,广富林文化、马桥文化则未有发现漆器的报道,具体使用漆器的状况不太明了。在长江下游良渚文化之后漆器制品处于消沉期之时,在中原地区龙山文化晚期的陶寺遗址发现漆木器。这里除了漆杯外,大量的漆木器被称作彩绘木器,在27座大中型墓葬中出土了156件彩绘木器,器形有厴鼓、案、俎、圆案、长方平盘、大型豆、高柄豆、盆、斗、勺、碗、杯、觚、桶形器等。而漆鼓和漆棺,应该是这一时期新出现的。陶寺遗址漆木器作为一种重要的礼器,与玉器、彩绘陶器等礼器共同参与祭祀仪式,是探讨二里头文化礼仪器具组合中漆器因素的重要参考。这些漆器是不是来自长江下游地区需要从漆器产地与漆木器制作技术观察等层面进行分析,但是将漆器作为一种贵重物品用于上层社会的宴饮与随葬的文化传统则应该是传承于长江下游地区,或者受到长江下游漆器文化的影响。

  ……

原文链接

上一条:中国边疆研究的回顾与前瞻——马大正先生访谈录
下一条:先秦民族史观钩沉 ——兼论周朝“夷夏”之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