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深对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起源、历史进程、历史特征的认识,进一步推动中国现代化史的研究,2023年11月24-26日,第一届“中国现代化的早期探索”学术研讨会在海南文昌顺利召开。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主办,近代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海南师范大学东坡书院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金民卿研究员出席会议并致开幕辞。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晚清史研究室主任贾小叶研究员主持开幕式。会议以特邀和公开征文的形式,选录论文23篇,来自全国2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和海南师范大学东坡书院师生代表共50余人参加。
金民卿表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和2月7日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全面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科学内涵,系统建构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理论体系,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增添了新的思想内容,将中国人对现代化问题的认识上升到规律的高度。在总书记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已经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内容。近代史研究所长期以来对现代化问题高度重视,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今年本所现代化史学科成功获批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科建设“登峰战略”优势学科。本次会议是该学科组织的第一个重大活动,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就中国现代化的早期探索与现代化史学科建设等问题发表高见。
随后,金民卿作《晚清时期中国现代化的早期探索及其历史镜鉴》主题发言。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中国人民在不懈奋斗中开创、推进和不断拓展的。党领导人民的现代化发展实践,又是在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艰辛探索的基础上开始的。以大历史观为指导,追溯晚清时期中国现代化的早期探索历程及其经验教训,能够在历史的对比中更加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发生逻辑、历史进程、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探索的历史以冷酷严正的事实告诉中国人:中国人民必须首先要确立科学指导思想,建立先进政党,克服一盘散沙局面,形成现代化的历史创造合力;在科学理论指导和先进政党领导下,经过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革命,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政权、新国家、新制度,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形成现代化的根本社会条件;在此基础上,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独立自主地发展体现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式现代化。
在会议主题报告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虞和平研究员报告《关于中国早期现代化史研究的新思考》,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过程具有历史性和艰难性,新时代中国早期现代化史研究的主线应转移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上,进而开展新的研究内容。对此,他从道路、地理、人口、传统、目的、动力、队伍、科技方面予以系统阐释,并特别强调要开展比较研究。海南省人大常委、海南省史学会会长钟业昌研究员报告《从张之洞到孙中山——海南早期现代化探索的若干史实》,认为海南是中国早期现代化探索的先行区之一,如郑观应提出将海南辟为“万国商场”、张之洞通筹“永奠海南”之计、孙中山倡导“宜先治琼,为粤矜式”等,对当代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建设自由贸易港深具启发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湖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郑大华报告《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指出要关注嘉道经世思潮对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开启和初步发展的影响,强调太平天国对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主要表现为对洋务运动的影响,并提出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早探索的观点。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忠民报告《现代化早期中国企业的制度特征》,认为这一特征总体呈现为外来的企业制度在近代中国早期的历史条件下,本土化的适应性生成和演化问题。其核心一是特许制下官府及官员力量的介入和干预;二是传统制度元素的自然影响;三是在前两者作用下,西方企业制度在近代中国的本土化演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左玉河研究员报告《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基本特征》,认为中国早期现代化在一种异常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进行,是被动式的、观念先行和模式不断转换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是政府主导并缺乏权威和力量(现代化领导核心)的现代化。北京师范大学李帆教授报告《“复线历史”的书写可能——从清季历史教科书谈起》,指出清季历史教科书所叙述的清代历史,实际书写的是由“帝国”到民族国家的单线历史,甚至开创了中国史学的一个新传统,但由于遵循西方普遍历史的模式,故会有进退失据之时,启发后来者身处民族国家时代如何写好王朝国家的历史,可能不止一条路径可供选择。
分组讨论分为3场6组进行。与会学者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乃至军事等多个领域探讨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进程。思想文化领域,贾小叶研究员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外部环境切入,探讨了“革命瓜分论”与辛亥革命之关系。复旦大学张仲民教授重点考察了清廷立停科举后保留和执行的辅助性考试制度,并从传播学角度反思了科举立停造成的社会效果问题,展示了清季考试制度现代化的艰难历程。清华大学戚学民教授围绕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史《文苑传》系列档案,探讨了清史《文学传》记载重心的变化及其现代化趋势。山东大学杨瑞教授从政治文化史视阈切入,就民国“重建中国法系”运动进行了深入分析。河南中医药大学谭备战教授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视角,梳理了孙中山发展电力工业思想的历史背景与核心内容。四川大学蔡炯昊博士逐次分析了时人对故宫博物院成立的观感以及参观者的实际体验,呈现出故宫博物院成立初期不同群体历史记忆的复杂面向。云南大学博士生徐安珏利用《海关医报》考察了晚清云南商埠医疗卫生的近代化进程。
政治经济领域,湖南大学张晓川副教授分析张佩纶与总署拍案风波对外交谈判和时局的影响,揭示出晚清外交近代化进程之艰难。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顾建娣副研究员对同光年间江苏的水师改革进行了考察,认为江苏水师改革是中国水师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后罗豪以1930年代前后浙江省杭县为例,探讨了国民党统治核心地区县域的行政权力结构,认为其行政权力存在“双线格局”。贵州师范大学博士生牛海涛按照政治力量介入、土地关系重置、经济组织重建、权力结构重塑的思路,梳理了土地革命嵌入乡村治理结构的理论逻辑。南京大学郭洋博士介绍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大连建新公司这一兵工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情况。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李焕江从大学外史角度考察了民国大学知识群体在开展乡建事业和社会服务过程中与地方社会的互动。湘潭大学硕士生龙凌云报告了民国初年直隶省商品陈列所的实践活动,比较了商品陈列所与现代博物馆的异同。
理论探讨方面,鲁东大学俞祖华教授对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探索作了理论分析,重点探讨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湖南大学陈宇翔教授系统梳理了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鲜明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安徽大学王天根教授对现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轨迹及其规律进行了考察,强调近代传媒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会议闭幕式上,贾小叶介绍了本次会议召开的初衷,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背景下,重新对近年来渐趋冷落的中国现代化史进行深入研究,推动现代化史研究多学科交叉互动,并培养现代化史研究的青年学者。自由讨论环节,与会学者对本次学术研讨会给予充分肯定,认为会议召开得非常及时,为反思既往的中国现代化史研究提供了契机;会议主题宏大,包括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乃至军事等多个领域,多学科学者之间交流更有启发性;分场讨论热烈,学者之间交锋激烈却不伤和气。据此可见,本次会议的初衷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此外,与会学者针对中国现代化史研究中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清华大学戚学民教授指出新时代继续开展现代化史研究,需重新思考基本概念、基本论断。张仲民教授表示,将继续研究近代学者反思现代性的讨论,以及有关现代学堂体制的思考。俞祖华教授谈到从时间角度来看,中国现代化的早期探索中蕴含着中国式现代化;从空间角度来看,要重视与世界接轨和走自己的路之间的关系,辩证地看待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李卫民副研究员提出,需尽快建立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化史研究体系。杨瑞教授强调,要着重关注“中国式”在早期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呈现、有何影响和制约。王天根教授认为,要重点关注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进发过程中移民、科技、人文精神、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建、政党的作用等议题。陈宇翔教授探讨了中国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区分和研究重点。
会议最后,海南师范大学东坡书院院长张兴吉教授和近代史研究所科研处处长周祖文做总结。张兴吉对近代史研究所及各位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感谢,希望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深化东坡书院有关现代化史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周祖文认为会议研讨的议题重要且丰富,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对与会专家学者的支持、东坡书院师生的辛劳表示感谢,期待大家继续致力于中国现代化史的研究,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史学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