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动态 > 动态
纪念五四运动105周年暨彭明先生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作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2024-05-23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陈雅静)5月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和国际关系学院举办的“纪念五四运动105周年暨彭明先生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行。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表示,2024年是五四运动105周年,也是彭明先生诞辰100周年。在这样一个特殊时刻,大家齐聚一堂,共话五四运动研究和彭明先生生平事迹,表达我们的怀念之情,有着重要的意义。今天,我们探讨五四运动,学习和弘扬彭明先生治学报国的崇高追求、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和“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教育家精神,既是学习和弘扬五四精神,也是学习和弘扬老一辈“五四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人大的红色传统,把中国人民大学的教育事业办好。

  大力弘扬五四精神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耿云志从与彭明先生共事经历谈到了彭明先生的治学经验、治学方法和治学成果。彭明先生的《五四运动史》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学术成果,为学界同行肯定,为青年学子提供范例。他的著作将会产生长久影响,他的弟子将会把他的治学精神发扬光大。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杨光斌表示,彭明先生一生治学严谨,功底扎实,视野开阔,开拓了我国五四运动史研究的新境界,许多学术观点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对我校政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也将学习传承好彭明先生的治史态度、治学精神和为人品格,坚持和发扬彭明先生的学术思想,大力培养德才兼备的历史政治学研究人才,打造中国政治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院长杨凤城从为学和为人两方面追忆彭明先生的治学精神和生活态度。在为学方面,彭明先生治学严谨,授课时史料信手拈来,他的《五四运动史》是五四运动研究的里程碑之一。在为人方面,彭明先生是一位平易近人的忠厚长者。彭明先生是人大党史系的元老,对党史系和党史学科的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共党史党建学院全体师生对彭明先生怀有崇高的敬意,立志学习、继承他治学严谨的精神,把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在彭明先生这一代人奠定的基础上继续向前推进。

  彭明先生长子、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彭朴先生结合自己整理彭明先生日记的经历回忆了彭明先生的五四运动研究和治史历程。他提到,彭明先生经常以史学研究“孤证不立”的原则教导学生,并在教材和讲话中多次引用和强调“先求实,再求是”。从彭明先生遗存的日记中,他看到了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辉煌历程,感悟了五四运动的深远意义。

  继承彭明先生的治学精神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虞和平结合他与彭明先生共同编写《20世纪的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经济卷)》的经历,分享了彭明先生晚年的学术工作及其贡献。他表示,彭明先生是中国现代化史研究的力挺者、推进者和拓展者。在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争论不下的情况下,彭明先生赞同且主张从现代化的视角来研究20世纪的中国历史,这在彭明先生为《20世纪的中国》一书所作的序言中有所体现。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欧阳哲生以“探寻五四,超越五四”为题,谈及彭明先生的五四情结、五四研究的代际递进,以及五四精神的价值重估。彭明先生以自己的学术追求和探索贯彻了五四精神。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五四运动,出版了一系列五四运动研究作品,1984年出版的《五四运动史》是当时国内首屈一指的五四运动史研究专著。随着文化和学术的发展,五四运动研究的队伍经历了五代演进,逐渐走向个性化和多样化。在我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后革命时代,仍然需要五四精神,拓展五四运动的研究空间不仅为了弘扬五四精神,还为了真正推进中国学术、社会与文明的进步。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究员左玉河研围绕个人求学经历以及他与彭明先生的学术渊源,谈论了彭明先生在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和中华民国史教学与研究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左玉河研究员提到,彭明先生的授课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作品也令自己获益匪浅。彭明先生的《五四运动史》是当时国内学者研究五四运动最有分量的一部著作,这部作品集中体现了彭明先生学术研究的两个突出特点。其一是资料丰富扎实,坚持“论从史出”和“史论结合”,力行范老的“二冷”精神,凸显其严谨务实的优良学风。其二是坚持文献记载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秉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不仅仅满足于做书斋里的学问。

  河南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教授翁有为以“卓越的学术成就,高尚的大儒人格”为题,论述了他对彭明先生的认识和评价。彭明先生是那一代学者中有着鲜明个人治学特色和卓越学术成就的学术大家。其一,彭明先生治学不仅学术起点高,更有充分的学术积累和高度的学术自觉。先生早年师从胡华、范文澜两位大家,其很多学术成就在现在看来仍然无法超越。其二,取得了既通博又专深的卓越学术成就。通博方面,彭明先生的研究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最前沿研究成果,专深研究则以《五四运动史》为最佳,从学术上论证了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表现出严谨的学术担当精神、科学求实的研究态度、唯物辩证的分析方法、开拓创新的治学风格,以及恢弘精湛的史家笔法。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续添以“五四传统与五四研究传统”为题,探讨了五四和五四研究在当代的重要内涵和意义。如果以“传承三代”来定义传统,五四和五四研究都具有了传统的意涵。关于五四传统,在今天,从文明形态研究的视角,可以把它概括为开启探索和创造中华现代文明新形态。从当代中国的研究实际来看,主要体现在中国史学传统与唯物史观的结合。这在彭明先生的著述,特别是其《五四运动史》中得以凸显。他不仅推崇司马迁的治史态度和方法,更秉持从章太炎、到黄侃、再到范文澜传承下来的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大力倡导“板登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今天,通过对这两个传统的总结和再认识,从研究范式的意义上,“文明形态范式”的建构或许既可以综合也可以超越“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推进五四研究的深化。

  学习彭明先生的治学办法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吴景平聚焦改革开放初期彭明先生的学术研究及其成就进行发言。他表示,从大的史学分野来说,彭明先生的研究横跨了多个至关重要的专门性领域,每一个领域都体现了他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其中,彭明先生对五四运动史的独到见解及深入研究,更是与上述领域形成了紧密的逻辑联系。他对五四运动的深入剖析,为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变迁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郭双林以“接着前辈思考——以‘思想’‘思潮’概念为中心”为题,梳理阐释了“思想”“思潮”概念的演变及其重要性。彭明先生认为,中国近代思潮是指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由特定阶级、阶层集团所形成的社会心理、人文观点及其理论意识形态的总和。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皓以“五四运动对毛泽东的思想发展的影响”为题进行发言,深入剖析了五四运动如何塑造并深化了毛泽东的思想体系。毛泽东曾明确指出,“五四运动是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一观点鲜明地揭示了五四运动对毛泽东思想转变的深远影响。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欧阳军喜总结了彭明先生治学的两个特点。一是彭明先生的五四运动研究具有鲜明的学术自主意识。二是彭明先生的五四运动研究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彭明先生始终站在民族和国家的立场上,将学术研究服务于社会需求。他特别关注思想理论界的动态和倾向,并通过自己的研究工作,对各种理论和思潮作出回应。他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也体现在他的文风之中,他的著作既富有思想性又富有可读性。欧阳军喜认为,这两点是彭明先生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光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邹小站认为,彭明先生在撰写《五四运动史》时就有建立五四运动史和革命史范式的理论、方法上的自觉。在完成《五四运动史》后,彭明先生继续保持旺盛学术生命力,坚持开放的学术视野,持续深入研究五四运动,不断回应学界的新观点,展现出极高的学术敏锐性和前瞻性。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广生从其本科时对彭明先生进行口述史访谈的切身经历出发,讨论了彭明先生在中国政治学理论、政治思想史以及新民主主义历史叙事中的重要贡献。彭明先生的研究不仅拓宽了学术视野,使得学者们在研究中国近现代思想、思潮时,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并把握其内涵和外延,更在方法论上树立了典范,即如何在研究中既关心国事民瘼又保持学术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张晓京作会议总结。中国人民大学的历史是由无数像彭明先生这样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踏踏实实做学问,正心诚意教书育人的“大先生”所铸就的。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我们纪念五四运动,深化五四运动史的研究,其目的既是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也是以史育人,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为实现民族复兴踔厉奋发,勇担责任。育新人,需要强师资。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学者甘坐“冷板凳”、不惧吃“冷猪肉”,耐得住寂寞,实事求是做真学问的精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育新一代教学科研骨干队伍,将老一辈学者留下来的宝贵的学风、教风、师风传承下去。

上一条: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局级领导干部党纪学习教育读书班开班
下一条:“东方外交史学科体系建设:路径、方法与进程——2024年东方外交史研究前沿论坛”在珠海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