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动态 > 动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考古学观察——中央民族大学考古学学科建设座谈会述略
作者:王泽祥 来源:“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时间:2024-06-03

  5月17日下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考古学观察暨中央民族大学考古学学科建设座谈会”在中央民族大学海淀校区召开。会议特邀北京大学、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大学、山东大学、山西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参会。强世功副校长出席,关凯院长主持开幕式。会议由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边疆考古研究院院长魏坚主持。

  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考古学观察”进行发言讨论。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佟薇副主任认为,考古学学科发展需要与学校优势专业,诸如民族学进行融合发展,夯实学科发展基础,确立科研、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一体化战略。同时,也需要重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技能培养,面向行业发展培养人才,在人才培养中加强课题意识。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院长郭京宁研究员认为,民大考古的发展可以利用“三个优势”,把握“两个原则”。“三个优势”分别是国家高度重视文化遗产工作的天时优势,中央民族大学在边疆和民族地区开展工作的地利优势,以及学科带头人的资源优势。“两个原则”一是抓关键,用重大关键课题来引领学科发展;二是放长远,即坚持久久为功,持续用力,特别是在实习基地和科技考古方面着力发展,面向未来。

  中国科学院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系王昌燧教授认为,考古学研究成果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学科发展方面,一是在中外文化交流研究中还应该重视北方民族与欧亚草原的交流;二是体现出现代考古学的发展特征,也就是考古即科技考古,科技考古即为考古。此外,未来发展还应该重视做出原创性的科技方法突破,突破现有以应用型研究为主的特点,进而在国际上形成更大的影响力。

  作为中央民族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研究员认为,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要加强远古时期的研究。中央民族大学考古学学科应发挥现有的人才优势、团体领队资质优势、期刊优势,立足于学校特色和学科发展的特点,与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紧密结合,共同发展。在此基础上,要强化布局,支持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结合考古学学科实际情况调整评价体系。高星研究员还建议中央民族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利用地缘优势,建立更加密切的合作,发挥彼此在实验室和学生培养的差位优势,共同促进学科进步。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院长赵宾福教授线上参会发言。他从地理基础、民生基础和国情基础三个方面剖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原因和必然性,认为应大力加强本科专业建设,可以考虑针对边疆地区扩大招生规模;其次应加强从史前时期到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传统“六大段”考古的建设,夯实学科发展基础。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方辉教授线上参会。他认为,民族考古不仅要关注北方,也要对西南民族地区这一早期民族大调查的重点地区加强工作。对于民族考古学的不同理解可以充分进行理论探讨。在学科建设上应加强师资配备,根据现有二级学科方向,保证每个方向的师资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韩建业教授认为,民大考古应抓住核心的民族特色,在边疆民族地区重点开展工作,加强新疆、西藏等地区,特别是基层地区所需文博人才的培养。在研究中,应不断探索考古学与民族学相结合的理论和方法,发挥民大考古在民族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特色。此外,他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需要更多的思考、更久远的远古证据,在研究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中,考古学需要深度介入,加强理论问题的研究,把考古学与政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相结合。

  南京大学考古文物系水涛教授认为,民大考古学学科的发展应重视差异化和特色化。除北方地区外,还要放眼全国。应发挥当年民族调查的历史优势,加强在西南、东南等民族地区的工作,牢固确立学科独特属性。同时,也要依托近年来民族学学科的优化调整,围绕教材编写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杂志,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高大伦教授表示,从国家和社会的大背景上看,现在是考古学学科发展的最好机遇,要加强顶层设计,推进扩编、升格,将考古学学科独立成院、设立考古博物馆等工作提上日程。在发展方向上,要“四面开花”,实现错位发展。可以学习山西、山东专门为地方县市定向培养“全科”考古人才的举措,针对全国的民族自治县培养定向考古文博人才。在民族考古学研究中,不仅要重视远古的材料,也可以考虑重视民族手工业的研究。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沈睿文教授介绍了北大考古文博学院以规划引领学科发展的经验。要在学科定位基础上加强梯队建设、学科体系建设,形成主干课传统,并与教材编制相结合。作为学科根基,要重视边疆民族地区,集中力量于某一地区和时段,把教材、考古调查与发掘、考古研究集中在一起,做出有标志性的成果,特别是能为民族考古时空框架建设做出贡献的成果。可以考虑加强考古学、社会学、民族学,甚至少数民族语言学的交叉,注重国际化建设,更好的发展出特色。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院长马健教授认为,民大考古的发展要有差异化的特色,民大应利用好民族学传统、民族史研究和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优势,找准学科定位,引入社会学、民族学调查的方法理论来解释考古材料。在学科建设上,要调整激励机制,利用好期刊、平台的优势发展,课程设置上要重质减量。

  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主任李梅田教授认为,当下是考古学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民大考古将自身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结合在一起,与国家和社会现实需求相结合具有非常好的前景。人大考古目前正在制定2037年学科规划,愿与民大考古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首都师范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袁广阔教授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加现有师资队伍体量,特别是重视年轻人才培养;二是重视科技手段,将科技手段与民族考古学研究相结合,如应用于岩画研究;三是强化考古研究与边疆地区民族学调查的结合,继续发挥学科传统和优势。

  北京师范大学考古文博系主任杜水生教授提出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实验室建设方面的建议,并着重强调了民大考古需要在民族理论与考古学理论上进一步进行融合性探索和突破。

  武汉大学考古系主任李英华教授介绍了武汉大学考古学学科建设的经验,建议民大考古应当挖掘学科的传统优势,立足北方,开拓符合国家战略特色的发展方向。同时,应当在现有格局下,扩充师资,挖掘现有人才队伍潜力并提升积极性,发挥优势,建出特色。

  魏坚教授和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薛寒冰进行总结发言,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建言献策表示感谢。中央民族大学考古文博系全体师生备受鼓舞,期待在新的形势下,民大考古可以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双一流学科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上一条:专家学者共议“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提供中国方案、中国经验、中国道路
下一条:中古墓葬壁画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顺利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