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动态 > 动态
聚焦作为研究视角的华北区域史
作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时间:2024-08-01

  中国社会科学报讯 (记者张清俐)7月20—21日,第五届华北区域史学术研讨会在山东临沂召开。

  与会学者从全球化视野出发,围绕华北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结合个案分析与宏观理论提炼,深刻揭示华北地区的历史变迁。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江沛提出,在中华文明漫长历史中,无论是夏商周时期,还是自元代以后,华北长期是中国政治中心的所在区域,是见证中华文明走向成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区域。历史上的华北酝酿了大多数农业品种和生产方式,孕育的生产技术、生活习俗影响到长江以南。认识华北,不仅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研究视角,更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有利于认识中华文明特性的根基,更契合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仲伟民表示,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区域自元代以来重要性凸显,有地理、政治、经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对该区域的研究既需要有共时性特征的把握,也需要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刻画复杂的变迁样态。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任吉东以电车在天津的出现,作为透视这一时期国际局势、研究地方社会的个案。

  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文俊分析了抗战时期八路军在以太行山脉为根基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展开敌后游击战的重要作用。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刘志鹏则通过对八路军山东纵队党组织建设的研究,揭示了党组织建设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包巍以冀东解放区为中心,探讨了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群众动员力的提升。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段俊注意到,全面抗战时期,华北根据地文艺在写作与演出上呈现出显著的集体性特征,反映了民众参与人民文艺运动的主体能动性。

  会议由临沂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华北历史研究协作中心等单位主办。

上一条:高翔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哲学部调研时强调 以党纪学习教育为契机 扎实推进有组织科研
下一条:全球视野下文明交流互鉴学术论坛在宁夏固原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