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由古代史研究所党委委员、科研处处长刘中玉主持,古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杨艳秋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杨艳秋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她向与会学者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在徽学研究领域的深厚学术传统,指出举办此次座谈会,旨在与学界同仁一道回顾、总结徽学研究已经取得的成就,就目前遇到的问题形成共识,推动徽学研究的高水平深入发展。她强调,徽学研究应加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立足中华文明传承发展脉络、立足中国古代史研究,细致挖掘以徽州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区域历史文化特色,深化对中国历史发展和社会形态演变问题的在地化认识,加速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开幕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徽学研究中心主任、古代史所解扬研究员主持上午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就徽学研究的历史与发展进行了热烈讨论。
古代史研究所万明研究员以“回归本体:徽学与明史研究”为题,回顾了古代史所徽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与明史研究室的密切联系。古代史所的徽学研究提倡与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密切结合,在整理徽州文书的基础上讨论重大历史问题,比如全球化视野下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近代中国的艰难转型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封越健研究员以“关于徽学研究的几点浅见”为题,介绍了经济所收藏徽州文书的整理出版情况,就徽州的土地关系、价格以及对徽州本土的历时性研究等问题发表了见解。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王振忠教授报告了“近十年来新见徽州文书与徽学研究的新进展”,认为近十年来徽州文书的整理出版蔚为大观、内容丰富,徽学研究未来可从见识新史料、交流新见解、讨论新问题三个方面继续着力。他认为,学界对于文书的整理除强调归户性外,还应注重史料环境,透过文书构建史料坐标。文书收藏机构单位乃至个人应合作建设徽州文献数据库,促进资源共享。在讨论徽州土地、赋役、宗族等议题之外,徽学研究还应关注商业史、经济制度与地方应对、日常生活史等领域。
北京大学历史系刘永华教授讨论了“徽州研究的史料与方法”,认为徽州文献体量庞大、空间密度高、时段跨度长、类型多元,有助于我们立体地开展历史研究。但徽州文书的系统性受到干扰,各文书收藏机构、个人应合力编纂联合目录,为研究开展以及初学者入门提供基本的学术工具。学术研究中还可利用都图里甲等信息,将不同文本建立关联,重建文书系统性。由此,徽州文书研究、徽学研究可为社会经济史、区域史研究提供基本范式。
日本熊本大学文学部部长伊藤正彦教授通过线上以“黄册与鱼鳞图册研究的意义”为题,回顾了古代史所已故栾成显先生在徽学领域的学术成就,强调了黄册与鱼鳞图册对于明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刘道胜教授发言题目为“徽学研究四十年回顾与新时代徽学研究前瞻”,介绍了安徽师范大学收藏徽州文书的基本情况及独特价值,就明清档案与地方文献结合、徽州日常生活账簿研究、徽学人才培养等问题发表见解。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王裕明研究员围绕“新时代徽商研究瞻望”作了发言,对徽商研究的学术史进行了细致梳理,从经济史、文化史等多个维度讨论了徽商研究未来进一步推进的可能性。
座谈会下午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徽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古代史所邱源媛研究员主持。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时龙研究员以“祁门胡思敬的土地买卖”为题,以中国历史研究院图书档案馆藏《胡氏抄契簿》为基本线索,结合家谱等史料,对祁门胡思敬明初的土地买卖进行了长时段考察,深化了学界对土地制度、土地关系史研究的认识。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卞利教授以“新世纪徽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为题,回顾了新世纪徽学研究的成就。他认为目前徽学研究存在研究力量分散、资料开放性相对低、研究低水平重复等问题,未来应从把握徽学学科性质、开放徽州文献、提升研究队伍水平、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等方面着力,促进徽学研究的进一步繁荣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章毅教授以“抽离与嵌入:重思徽学研究的路径转移”为题,反思了“徽学”概念由古至今的演变、徽州文献的流传,从个案抽离、情境还原、古今相连等层面讨论了徽学研究的未来。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小坡教授报告了“徽州盐商的研究进展和展望”,从研究时段、内容两方面总结反思了徽州盐商研究。他认为徽州盐商研究未来应持续发掘、运用新材料,坚持开展多学科研究,重视田野调查。
黄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芳正副教授以“徽州本土藏徽州文书的整理与研究展望”为题,介绍了黄山学院以及徽州本土其他机构收藏徽州文书情况,以文书个案展现其史料价值,提出徽学应深化专题研究、开展比较研究、拓展研究领域。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康健研究员,利用丰富的文书资料、田野调查经验,展现了徽州茶商的生产经营、日常生活图景。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申斌副研究员以“地域社会、文书系统与辅助学科:徽学研究前瞻的三个关键词”为题,认为徽学研究除宋元明、晚清民国时段之外,还可做进一步的整体史思考。史料处理层面,归户性之外,对于同类文献的过程性思考,有助于还原行政运作逻辑和日常生活运转流程;将徽州文献与全国其他区域同类文献比较,能够展现其在全国文献中的位置,进而有助于从整体史角度理解徽州。徽学研究具有典范性,学界应组织编写徽学研究必备知识类书籍,提高徽学研究的可迁移性。
清华大学历史系阿风教授发言题目为“栾成显先生与历史研究所的徽学研究”,详细回顾了栾成显先生在黄册、鱼鳞图册等领域取得的重要成就以及栾先生的工作生活细节,展现了前辈学人的学术品格以及古代史所徽学研究建立、发展的历程,激励后学。
座谈会闭幕式上,解扬研究员表示,所内周绍泉、栾成显等徽学研究前辈为中心的发展建立了良好的基础,未来在徽州文书整理研究、徽学学科建设等方面,中心希望能够与各高校、科研机构进一步深化合作,建立联合联动机制,共同推动徽学研究向纵深发展。
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朱昌荣出席活动,中国历史研究院成果评价处副处长(主持日常工作)逯万辉、中国历史研究院期刊社团与学术交流处副处长(主持日常工作)林帆,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徽学研究中心全体成员参加座谈会。
(撰稿:王正华 摄影:赵宇豪、甘子辉、丁子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