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学前沿 > 考古学
洹北商城与殷墟的水系及相关问题
作者:何毓灵 来源:《考古》2021年第9期 时间:2021-12-14

  《管子·乘马》曰:“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史前与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对于城市选址建设至关重要,不仅注重对自然水系的利用,也会采取人工干预的方式,如挖池、修渠等保障城市给排水顺畅,同时具有防御、景观美化等功能。

  洹北商城、殷墟作为商代中、晚期都城,位于太行山东麓冲积平原上。当时周边的水系情况如何,对都城选址起到什么作用,城市建设时采取何种给排水措施,一般聚邑的生产、生活用水如何解决,都需要加以关注。随着洹北商城和殷墟的考古发掘逐步深入,这方面的材料日益丰富,给探讨上述问题提供了可能。本文拟结合历年来洹北商城与殷墟的发掘资料,就二者的水系遗存及相关问题进行初步研究,以求正于方家。

  一

  《战国策·魏策》称殷墟“左孟门而右漳滏,前带河,后被山”。洹北商城、殷墟位于太行山东麓的一个口朝东三面环山的盆地,“东西长约20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盆地内地势西高东低,由海拔130米逐渐降至海拔80米左右”。该盆地是太行山与古黄河漫流区所夹的一系列河川中游地带,此地带东西宽少则有20公里,多则超过100公里。

  春秋以前,黄河至少有《汉志》、《山经》、《禹贡》所记载的三条先后不同的主要路线,而河北平原的黄河河道并不是固定及单一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呈扇形展开,在洪水期窜流于不同的河道间,甚至淹没整个下游地区。辛德勇认为,战国中期以前黄河下游河段频繁改道,“《山海经》和《禹贡》中的黄河河道转北流,经今内黄、魏县、曲周、广宗等地”。

  作为太行八陉之一,“(白陉)陉道的山口,古人叫孟门”,位于今河南辉县,是进出太行的重要关隘。位于河北武安、磁县的滏口陉同样是太行山东西两侧的交通要道。发源于太行山、自西向东的河流南有沁水和淇水、中有洹水、北有漳水等,当时多是黄河的一级支流。这些关隘与河流一方面是都城的天然屏障,另一方面也为交通提供了便利。

  洹河从殷墟中部穿行,西周之前,殷墟附近及其上游,遗址多沿洹河两侧台地分布;殷墟以东,西周以前遗址的分布偏离了今天的洹河河道,大体呈线性沿西北-东南方向延伸于今洹河南岸数公里,殷墟以东的洹河曾有多次改道。

  河流、湖泊、沼泽的分布除与地形、地貌有关外,与当时的区域气候也关系极大,充沛的降水量更易造成河流泛滥、改道。今洹河流域地处华北平原腹地,为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6℃,年均降水量606.1毫米,降雨集中在7、8月份,冬春多西北风,夏秋多东南风。殷商时期处在“全新世气候适宜期之末段。其气候总体特征是温和适宜,平均气温按气候纬度向北移3度计算,当时的年平均气温当在16度左右(现今为13.6度),年降水量也应在800mm以上(现今700mm)。因而颇类似于今天的长江流域,但另一方面,殷墟时期的适宜气候已呈强弩之末的态势,这与竺可桢指出的3000年前华北地区曾发生气温明显下降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3000年以前的安阳地区,气候适宜期末段温暖湿润的环境条件应是商王决定以此为都的重要条件”。

  自然环境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古人的生产、生活。甲骨文中有大量与“水”相关的占卜,近现代学者也曾就此取得巨大的研究成果。自然与水文环境对洹北商城及殷墟的水系构成了直接的影响。

……

  (作者:何毓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原文链接

上一条:鹿角靴形器与史前皮革生产
下一条:农业起源与文明起源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