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575)范粹墓出土的几件白釉器,长久以来被认为是中国有明确纪年的最早白瓷器。河南巩义白河窑的发掘者更依据洛阳汉魏故城北魏大市遗址的发掘资料,将白瓷起源推至北魏时期。随着学界对上述资料认识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将中国白瓷起源的时代指向隋代。河南安阳隋开皇十五年(595)张盛墓出土的一批瓷器,最初被推定为河北磁县贾壁窑青瓷,后来确认除三件青瓷碗外均为白瓷。虽然学界对其中若干白瓷产品的定性仍有不同意见,但张盛墓出土资料仍可视为白瓷起源于隋代的可靠论据。
以往隋代白瓷通常仅被视为北朝至唐代陶瓷手工业的过渡产品。李知宴在探讨隋唐白瓷生产状况时,将隋至唐太宗时期(581-649)的白瓷产品划为一期,认为其胎釉较粗、工艺不成熟,且数量和品种都不多,忽略了隋代白瓷在生产格局与产品特点上均与唐代有别。有学者认为隋代随葬白瓷的人群多为关陇、河北、河东、河南诸郡贵胄或当地的中上层官吏,忽视了不同区域消费群体的差别。虽也有学者注意到,白瓷随葬墓还存在关中地区多为贵族或七品以上的品官墓与关东地区有非品官的平民墓的差别,但这种地域划分相对简单模糊。在讨论各地墓葬出土白瓷、尤其是西安地区高等级墓葬出土精细类白瓷的产地时,一概将其归为邢窑,过高估计了邢窑产品在此期白瓷中的地位。
将隋代作为白瓷的初兴阶段,重新审视这一时期白瓷的生产格局、技术特点和产品面貌,观察其流通与消费,对于认识初创期白瓷手工业诸环节的特殊性及其对唐以后瓷业格局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利用窑址材料及墓葬出土品,对上述问题进行再思考。
一 隋代白瓷的生产
目前考古调查和发掘已确认为生产白瓷的隋代窑场主要有三处:河北南部邢窑、河南北部相州窑及河南中部巩义窑。
相州窑发现于1974年,最初被认定为一处隋代青瓷窑场。其白瓷生产的确认始于对安阳隋墓出土白瓷的研究及对窑址发掘资料的重新审视。在2006年安阳相州窑的发掘中,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根据出土资料推断相州窑始烧于北朝晚期,盛于隋,终于唐,并刊布了若干出土隋代白瓷器物照片〔图一〕。受资料刊布所限,学界对窑址关注较少,白瓷的生产面貌也不明朗。认识相州窑主要依靠以张盛墓为代表的一批安阳隋墓。
……
(作者:李鑫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