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学前沿 > 考古学
从封堵陶窑火门的陶鬲管窥商周时期烧(灰)陶观火的技术选择
作者:王迪 来源:《三代考古》(九) 时间:2021-12-17

  1987年,在陕西长安沣西遗址范围内的张家坡村发现一处罕见的遗迹现象:在西周晚期一号陶窑(下文简称Y1)火膛口(即火门)塞了一件完整的陶鬲,口部向内,三足向外。或许由于这一遗迹现象罕见,至今未见有学者讨论。本文分析相关考古资料,认为这代表了商周时期陶工烧制灰陶时帮助创造窑内还原气氛和监测窑内火候的技术选择,试作分析,供大家讨论。

  一、Y1相关遗存概况

  1987年,为配合西安沣河毛纺织厂修建排水污渠,考古研究所沣西队在张家坡村进行了钻探和发掘,并发表简报。清理的遗迹中,包括西周晚期的1座陶窑,编号为Y1。Y1只清理了窑门和窑室的一部分,窑室在探方东壁露出一个圆弧形的边,最大宽度是1.02米,推测窑室应为圆形,窑室残高0.35米,窑室内填有大量红烧土块,火膛在窑室前方,高0.5、宽0.46米,周壁烧成青灰色,非常坚硬(图一)。在火门处填塞一件完整陶鬲,口部向内,三足向外。火门外是H13,为烧窑时工作场所。火门前有大量的烧灰和陶片,陶片绝大多数是夹砂灰陶绳纹鬲的残片,其中有一些烧流了的残器。仅以窑门前发现的鬲足而言,以三足一件计,至少有陶鬲83件。此外,也有少量的素面泥质灰陶盂、豆、罐等残片。发掘者据此推测这座窑可能是以烧制陶鬲为主的,根据地层和窑内外出土的陶片,陶窑时代属西周晚期。

  简报明确指出窑室的残高是0.35米,描述了窑室内的堆填物,但未提及火膛的深度和高度,表明当时可能只清理了出露的窑室前部,没有清理火膛。简报中没有提及Y1具体窑型,也没有Y1的剖面图。

  二、Y1的窑型和产品

  西周时期丰镐地区的烧陶主要利用横穴窑和竖穴窑两种窑型。

  横穴窑呈馒头状,自前向后分布火膛和窑床。窑后没有烟囱的称为横穴升焰窑,窑后有烟囱的称为半倒焰窑。以马王镇西周晚期92SCMY1为例,这是一座半倒焰窑,窑室底部呈圆形,直径1.92米,现存窑壁最高处约1.16米,窑壁从下向上渐收火门处的高度与张家坡Y1相似,大约0.5米(据比例尺测算),估计窑顶呈穹窿状。其窑室的尺寸,符合简报所述窑室出露一个圆形弧边,宽1.02米的条件。但是,由于这种陶窑的窑室前部没有窑床,直接和火膛相通,在Y1火门完整的情况下,即使没有窑室部分残留,此处的深度也至少是火膛的深度0.5米,不符合简报中窑室前部残高0.35米的描述,因此Y1应不是横穴窑。

  竖穴窑也呈馒头状,自下而上分布火膛、窑壁和窑室。以西周时期马王村92SCMY4为例,窑室窑壁向上渐收,残存0.48米,估计窑顶呈穹窿状。窑室底径约1.98米,残存10个火眼。窑室的尺寸和窑箅的存在,能符合Y1窑室前部出露一小部分,宽1.02米,窑室残高0.35米的条件,所以Y1应属于竖穴窑。

  ……

  (作者:王迪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原文链接

上一条:湖北石首市走马岭遗址石器原料溯源分析
下一条:隋代白瓷的生产、流通与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