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学前沿 > 考古学
契丹火葬墓探析
作者:刘江涛 来源:《北方文物》2022年第2期 时间:2022-03-30

  内容提要:火葬是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契丹人的葬俗之一,从辽建国前到辽代晚期均有发现,集中于辽建国前及辽代早期,受契丹人生计方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的影响而出现,是其丧葬观念和墓葬制度的表现之一。作为贯穿辽朝始终的丧葬形式,火葬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特点。通过全面梳理考古材料,结合历史文献,对契丹火葬墓的缘起、分组、式微及背后的原因进行初步探讨。

  契丹是我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由东胡的一支发展而来,北魏时便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10世纪初由耶律阿保机建立辽朝。辽朝在东北亚历史发展进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政治、经济、文化对欧亚大陆的广大北方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以至于现今仍有国家以“契丹”作为中国的代指。

  墓葬历来是辽朝历史、考古研究的重点与热点,目前,全国发现的辽墓总数已超千座,集中分布于内蒙古、辽宁、北京、河北和山西北部等地,黑龙江、吉林、天津也有零星发现。辽朝疆域广阔,人群结构复杂,其埋葬习俗和墓葬制度也呈现出群体性、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火葬是最早见于文献的契丹葬俗之一,是契丹人思想观念及埋葬制度的直接反映,有必要进一步梳理与分析。

  一、契丹火葬墓的界定与发现

  从已发表的考古材料看,尸骨葬是辽代墓葬的主流,其次为火葬。火葬是指以火焚尸,将焚烧后的骨灰埋于墓坑之中的埋葬行为。作为辽代墓葬的重要类型,火葬墓在辽朝全境均有发现,总数在百座以上,从早到晚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就表现形式而言,可大致将辽墓分为契丹人墓葬与汉人墓葬两类。如徐苹芳认为,辽墓是“自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称帝(907年)至天祚帝保大五年(1125年)辽亡为止,在辽的疆域内发现的契丹族和汉族的墓葬”。以往研究对辽墓的族属问题多有关注,对契丹人、汉人墓葬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诸多有益的讨论。本文所说的契丹火葬墓,是指经过考古发掘的、辽建国前及统治期间墓主明确属于契丹人的火葬墓,不包括辽朝疆域内发现的大量汉人火葬墓。

  从已发表的材料来看,契丹人及汉人墓葬在形制上没有明显区别,但由于民族习惯、生活方式及宗教思想等的不同,二者在墓葬风格和随葬品种类与组合上差异明显,尤其是后者成为判断墓主人族属的关键证据。契丹人多用大口罐、瓜棱壶、长颈壶、鸡冠壶、提梁壶、鸡腿坛、凤首瓶等典型契丹陶瓷器随葬,篦点纹是最常见的纹饰类型(图一)。早期还可见桦树皮、羊骨、马骨、马具、兵器等具有鲜明游牧民族特色的遗物。柏木护墙、面具、金属网络等也基本为契丹人专用。汉人一般随葬成组的陶瓷冥器,包括罐、执壶、釜、鼎、盆等。在葬具使用、壁画内容等方面二者也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尽管也有少数汉人随葬契丹式器物,但墓主人多是契丹化的汉族官员,且多有墓志发现,如韩相墓、耿氏家族墓等。在无墓志出土的情况下,以葬制、葬具和随葬品判断墓主人的族属,成为辽墓研究的常规做法和一般共识。

  ……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原文链接

上一条: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车马坑出土车马器研究性保护修复
下一条:定窑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