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学前沿 > 考古学
略论东周至南北朝时期的步舆
作者:洪石 来源:《故宫博物院院刊》2023年第9期 时间:2023-08-25

  步舆是一种载人的无轮交通工具,以人力手提或肩扛而行。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可知,因时代、地区、材质、形制的不同,步舆则有不同的名称,如檋、梮、肩舆、平肩舆、腰舆、步辇、辇、步舆、载舆、箯舆、担舆、檐子、篼笼、板舆、篮舆、轿、滑竿,等等,甚至迄今仍在某些地区和场合使用。对于此类交通工具,考古发掘简报、报告及相关论文中的称谓并不统一,为行文方便,本文统称为步舆。根据文献记载,早在夏禹时即已使用步舆,唐时渐已成习,但唐以前步舆的类型特征、发展脉络、时空分布、器用和源流等尚未究明。因此,笔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考古材料,辅以相关传世文物,结合文献记载,拟对东周至南北朝时期的步舆进行初步探讨。

  一、步舆的类型及其特征

  东周至南北朝时期,可从考古发掘出土遗物及其纹饰管窥步舆的形貌。据笔者初步统计,迄今考古发掘出土步舆共18例[表一],材质、形式多样。其中3例为漆木实物,3例分别为3件青铜贮贝器盖上雕铸的立体形象,4例为1件青铜贮贝器胴部的印铸图像,4例为石刻画像,1例为壁画,1例为画像砖彩画,1例为青瓷雕塑,1例为漆画。根据步舆的抬举位置,可将其大致分为腰舆和肩舆两大类。

  (一)腰舆

  使用时,舆杆高仅及舆夫腰部。依抬举方式,可分为襻杠式和手抬式两型。

  A型:襻杠式。舆杆较长,以皮绳等为襻,以杠扛之。可分为无脚式和有脚式两亚型。

  Aa型:无脚式。舆底未设四脚。

  河南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出土2件漆木腰舆(M1P∶115、116),形制相同,唯M1P∶115铜构件甚为精致。根据竹木构件可复原1件(M1P∶116)。长方形底盘,周围有栏杆、立柱,上有四面起坡的顶盖。底盘两侧有舆杆,前后两端皆有一抬杠。立柱的支撑、顶盖的转角和舆杆、抬杠的两端分别有三通、插管、包头等铜构件。舆髹黑漆,舆杆、抬杠上刻云纹等。舆底系用竹条拼起,铺席。当时顶盖和四周可能有帷幔。底盘长134厘米、宽94厘米、通高123厘米。门高82厘米、宽38厘米。舆杆断面呈椭圆形,全长484厘米、中间宽8.8厘米、厚7厘米。舆杆尽头各有一横杆,凿榫后插入舆杆的长方孔内,便于支撑和固定舆杆。抬杠断面也呈椭圆形,长150厘米、宽6厘米、厚4.8厘米〔图一〕。从发掘报告报道看,此步舆无脚。

  云南晋宁石寨山M12出土青铜贮贝器(M12∶2),腰部阴线印铸的图画中有腰舆四组,形制相同,舆内各坐一妇女。舆作长方兜形,每舆由四个梳螺髻、短衣束带、跣足的男子扛抬,舆旁一背笠帽的人或一犬随侍,舆前后亦有多人导随,多数为梳银锭髻、短衣跣足的妇女〔图二〕。发掘报告认为图像表现的“似巡守之图”;另有研究者认为,与石寨山M20∶1贮贝器盖上表现的场景相同,是女奴隶主“前往播种仪式的图景”。墓中人骨已朽。该墓年代为西汉中期。

  1. 第一、 二组 2. 第三组 3、4. 第四组

  云南江川李家山M69出土青铜贮贝器(M69∶157),盖上铸有立体人物35人、马2匹(上有骑者),表现的是播种祭祀场面。人高4-8.5厘米。四人抬腰舆作长方箱形,舆杆两端撑横杆,系宽带。舆内跪坐一人,梳银锭形髻,长袖长衣,下着长裙,双手垂膝,遍体鎏金,当为中心人物。发掘报告未说明乘者性别,但判断同墓出土贮贝器(M69∶139)上同样装扮的中心人物为贵族妇女,据此笔者推断该乘者应为贵族妇女。舆前后各列二人,螺髻,束腰带,右肩掮穿系于舆杆两端宽带的抬杠,右手扶杠,抬舆而行。舆左二人梳银锭形髻,靠后者双手持长柄伞。伞呈椭圆形,圜顶,鎏金〔图三〕。该墓为二女性合葬墓。墓葬年代为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

  Ab型:有脚式。舆底四角设四脚。

  河南固始侯古堆一号墓还出土1件有脚式腰舆(M1P∶91),方形底盘,木制栏杆,四角有立柱,上有横木接连,底盘和上沿均以透雕铜饰镶嵌扣合,再上为伞形顶。中间为一圆形木柱。舆身小巧,呈正方形,长宽皆为90厘米,围栏较低〔图四〕。舆前挂着精细的竹帘,应为舆门所在。舆底也铺竹席。舆底四角铜饰的下面都有一个铜脚,长6.7厘米、宽3.3厘米、高9.3厘米〔图五:1〕。舆杆顶端皆有铜包头。铜包头上方均铸有方环〔图五:2〕。笔者认为铜方环应是用来固定襻的。舆杆全长347厘米、中间宽8厘米、厚7厘米。横杆两根,两端的方形木榫插在舆杆铜包头的方孔内,起支撑固定作用,长71厘米、宽4.2厘米、厚3厘米。抬扛两根,长165厘米、宽6.5厘米、厚3.5厘米,两端均有兽形铜包头〔图五:3〕。墓主为三十岁左右女性,其具体身份,学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发掘报告推测可能是宋景公之妹勾图片夫人;欧谭生认为勾图片夫人即吴太子夫差夫人,墓中所出的肩舆等属于吴文化;李学勤认为墓主可能是楚国封君的家属,时代为战国前期偏早;徐少华认为墓主应是夫差之兄、阖闾太子终累的夫人;张闻捷认为该墓年代应在战国初年吴亡之后,墓主应为楚国番县贵族而非吴王夫人季子。本文暂从墓主为战国初年楚系贵族的观点。不过,无论是属于吴文化还是楚文化,上述3件步舆出土于当地,应是当时当地使用的交通工具。在当时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下,人群及其文化的交融应是客观存在的。

  广西永福县寿城南朝墓出土1件瓷腰舆,据底板上的痕迹推断,原应有4件俑,前后各2件。残存二俑左胳膊向外平伸,右手紧抓肩上的抬杠。俑高9厘米。舆呈长方形,长7.5厘米、宽5.5厘米、高2.5厘米。舆下有四脚。舆顶棚为伞形,已残。舆中跽坐一俑,左手扶舆边,右手有执物痕。俑高8厘米。外施青釉〔图六〕。笔者根据彩照推断,舆前后各二俑均为前后相从,从抬舆俑与舆及杠的位置关系推断,应为襻杠式腰舆。有研究者认为,舆中人物可能代表墓主的形象。该墓规模虽不大,但出土遗物较丰富,墓主应属社会上层人士。

  这类襻杠式腰舆或即史书所载的襻舆。《南史·萧范传》载:“会理懦而无谋,所乘襻舆施版屋,冠以牛皮。”《资治通鉴·梁纪·武帝太清元年》引此文,胡三省注曰:“襻舆者,舆掆施襻,人以肩举之。”

  ……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原文链接

上一条:略论元代官府机构公用瓷置办模式
下一条:从四川画像砖资料看汉代的酒肆“卢”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