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学前沿 > 考古学
辽人茶事源流的考古学观察
作者:唐雪梅 来源:《故宫博物院院刊》2023年第9期 时间:2023-09-08

  在辽墓壁画中,备茶图是典型主题之一。以往对于辽人茶事的研究也多以备茶图为线索展开,内容涉及茶器考辨、饮茶方式研究、丧葬文化研究、礼乐制度研究及佛教文化研究等。本文拟结合辽墓壁画中的茶事形象、出土茶器与唐代茶器进行比对,对辽人茶事源流加以考察,同时尝试寻找更多考古学证据,观察辽人对唐文化的继承。此外以茶事为出发点,对辽宋关系及王朝正统问题进行探讨。

  一、从墓葬壁画与出土茶器看辽人茶事源流 

  唐代,饮茶风尚流行开来,对茶叶需求的增加使得与茶相关的各种制度也在此时形成。陆羽作《茶经》,首次将业已形成的茶事内容加以系统整合。由此,中国茶文化体系也在这一时期被初步建立起来,茶文化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考古发掘也证实,在唐代墓葬与遗址中,发现了众多茶器组合及相关遗存,唐代墓葬壁画中亦有备茶的主题。与唐代情况相似的是,在以宣化辽墓为代表的辽地汉人官员墓葬中,多幅保存状况良好的备茶图完整地描绘出了辽人备茶的场景,此外诸多契丹贵族墓葬中也出土了茶器组合。下面将辽墓出土的茶器组合及相关元素与唐代遗存予以一一比对。

  1. 与王母村唐代崔氏墓壁画备茶图的比对

  2016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与平山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对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平山镇的王母村唐代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主崔氏葬于唐哀帝天祐元年(904)。墓葬虽被盗扰,但还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墓葬壁画。其中,在墓室南部东壁两倚柱之间绘有备茶图〔图一〕。在这一晚唐纪年墓备茶图中,桌上绘有带托茶碗与注子,茶碗为白色,茶托为黑色,可能为黑漆质地。壁画画面不甚清晰,从报告描述来看,“茶托托口较高,平板式托盘,下有外撇高足”。

  其注子、茶碗与茶托形象与宣化辽墓M4备茶图中所绘茶器组合相同。宣化下八里辽代墓地是张世卿和韩师训两个家族墓地。其中M4为韩师训墓,墓主死于辽天庆元年(1111),M4东南壁壁画上绘有备茶图〔图二〕。此外,崔氏墓中还出土有白瓷碗和瓷碾子,可能也与备茶相关。碾子在法门寺地宫出土茶器中也有发现,在宣化辽墓备茶图中十分常见。

  宝山辽墓中发现有天赞二年(923)题记,是迄今发现的纪年辽墓中年代最早的契丹贵族墓。1993年对编号M1的一座大型壁画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宝山M1为砖室墓,由墓道、门庭、墓门、甬道、墓室和石房组成。其中,石房内北壁壁画绘有厅堂图,图中绘有一张红面黑腿几案,案上有一黑色高足盏托,上置一敞口斜壁白釉碗〔图三〕。这里盏托与碗的形象也与王母村唐代崔氏墓中相似。

  2. 与唐代巩义司马家族墓出土茶器组合的比对

  2015年,巩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河南省巩义市东区对司马家族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在司马进夫妇合葬墓、司马仲举夫妇合葬墓及张氏夫人墓等墓葬中,均出土了成套的茶具模型,包括坐俑、炉、茶盘、执壶、茶碾、盂等〔图四,图五〕。而在宣化辽墓M6、M10东壁壁画中,均绘有茶碾与炉;在宣化辽墓M1、M2、M5、M7等墓葬中,则出土有陶执壶,执壶形制与巩义司马家族墓出土执壶相一致〔图六〕。唐司马家族墓中还出土了多个茶桌模型,其上均放置有茶碗、盘等,盘内还装有茶点食物,这与宣化辽墓M7后室木案上的陈设相类似,均为模仿墓主人生前的生活方式所作。由于饮茶方式的改变,唐墓中所见部分器物已不见于辽墓及壁画,执壶等器物形制随饮茶方式的变化也已有所改变,然而据唐李匡乂撰《资暇集》“注子偏提”条记载,可知唐代注子之器形来源于罂,加盖、嘴、柄而成。罂是汉以来就流行的器形,考古发现在唐宋时期的墓葬中,也有许多自铭为“罂”或“粮罂”的器物 。后世所谓执壶即为唐代所用注子、偏提之类,即便形制有变,仍应本于此。

  …… 

  (作者单位:故宫博物院器物部)

   原文链接

上一条:李义琛家族的石窟营建与洛阳生活
下一条:西藏考古出土粟类作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