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四川镇市得到普遍发展,其数量和密度都位居全国前列,并在城乡之间承担着丝、茶和盐等商品货物的重要集散功能。其发展主要得益于乡村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与农业经济的进步,及其与州县城市繁荣发展的工商业经济的市场化互动。另外,宋代四川镇市的发展也与地区赋役负担相对较低和赋役租佣形式的货币化趋势...
交通建设是传统时期山区社会形塑的重要方式。井陉道作为“太行八陉”之一,明清时代交通地位不断提升,交通建设迅速发展:沿河谷分布的主干线路逐渐完善,形成了“五横十纵 ”的路网体系;沿驿道设置的交通机构不断健全,形成了有层级、分职能的组织体系;区域的交通秩序基本理顺,朝规范化发展。在自然与社...
蜀道在唐宋时期国家交通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出现了相应的制度保障。唐代蜀道的改线与大规模整修由王朝中央直接管控,宋代这一制度则进一步强化。蜀道管理作为唐宋国家制度文明的产物,呈现出周全性、进步性兼顾人性化等特征。唐朝的蜀道日常维护与守护实行兵民合一的军事化管理,并纳入地方官员的政...
明代于各地设立卫所,并开展屯田,屯田的基层单位是百户领导的“屯”。在干旱的河西走廊地区存在近渠而居的传统,常以“渠”指代聚落。明中叶之后,由于边镇缺粮,加上以军户为中心的屯田制度发生崩坏,河西卫所不再以屯为基本单位进行屯田,开始吸纳军户以外的本地族群作为屯丁耕种屯田。本地族群所居住的...
民国前期城乡因文化差异而解纽,缺乏一条可以互通的桥梁,造成知识人离村往而不返的新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后来中国的发展。在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乡间的耕读传统已中断,以城市为中心的新教育培养出的知识人自己“别树阶级”,其他人却未必接受。向往城市的知识青年在城市并未得到太多欢迎,而乡村又已成为...
宋夏交聘文书是反映双方交往交流的重要历史文献。通过交聘文书可以发现北宋与西夏都遵循儒家王道理想下的天子与臣属的关系秩序,运用儒家君臣话语进行交往交流。政治实践上,双方虽因缘边蕃部问题而多有争战,但都有诉诸“誓书”与“公理”等比较成熟的协调机制,双方的军事冲突亦都是儒家话语下“明刑罚罪...
西周里之民居单位说和度制单位说各有依据,但各执一偏。从国家形态和社会结构层面考察,在西周宗族城邦时代,里是以宗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民居单位和土地管理单位的统一体;里君由贵族担任,是国家政务官,既治民亦治地,而以治民为主。随着宗族城邦向领土国家转变,国野之别消弭,原隶属统治宗族由宗主支配...
受考古专业训练之前,夏鼐求学过程几经转折。由国难刺激而激发的忧患意识以及渴望获取历史知识,是他择定转入清华历史系的主要原因。他侧重研治中国近代外交史和经济史,所提出的一些观点在当时均有新意。他不仅强调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必要性,并重视利用新材料、综合比照中外资料以求得较准确结论,希望将中...
清代川江船帮本身主要是在应办官差的诉求中由官府倡导下形成的。一般来说,川江船帮可分成地域类船帮和行业类船帮两种,但有时地域类船帮因多从事某类货物运输而形成地域帮与行业帮的重合。受中国传统社会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一开始川江船帮就受官府的巨大影响,会首推举、重大运营事项都要向官府禀报,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