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学前沿 > 中国史
  • 2024/06/ 13

    配户当差与里甲制:明初杂泛差役派征机制探析

    明初杂役包括官厅差役和驿递夫役在内,普遍采用“配户当差”的佥派办法。人户一旦佥点应当某种杂役便成为杂役户,固定地在一个地点长期服役,直至消乏佥替。但“配户当差”制在永乐以后出现弊端,主要是皂隶等官厅杂役凭借特权寻租,而驿递夫役负担较重,均长期不得佥替。永宣以后,一部分徭役改为每年轮充...

  • 2024/06/ 13

    从多元到混一:中国古代实边的演进

    中国古代实边方式经历了由多元到混一深化的演进过程。秦在统一前后大规模充实“初县”,以谪为主、募为辅,汉代则将实县途径主辅转换。汉武帝开创了以征卒为主、谪罪为辅的屯戍之法。多种实边形式在秦汉时期并生。隋唐时期因边疆郡县较为充实,主要保留屯戍作为经略外部边疆的手段。隋代大量征丁的做法归于...

  • 2024/06/ 13

    乾嘉道时期新疆北部官营牧羊业研究——以伊犁、塔尔巴哈台牧羊厂为中心

    乾隆年间,清政府统一新疆后,为保证驻防官兵的羊只供给,开始在新疆特别是北疆的伊犁、塔尔巴哈台等地设立官方牧羊厂。同时,为保证官营牧羊业的发展,清政府采取包括积极采买、调拨孳生母羊、选用专业牧放人员、建立和完善官营牧羊厂经营管理制度、明确孳生条例在内的一系列措施。伊犁及塔尔巴哈台官营牧...

  • 2024/06/ 05

    明清桐城文脉代际传承原因浅探

    明清时期,桐城文化繁荣兴盛,人才辈出,以文学、学术传家者不胜枚举,孕育了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流派——桐城派。桐城文教传统极富生命力,往往一乡一族之内名家荟萃,而一家之内又代有闻人,累世不绝,形成“文化世家”现象,众多文化世家促成桐城的文化流传盛况。桐城文化之有脉络可寻自明初始,谱系流脉...

  • 2024/06/ 03

    中晚唐邑客的地方化与地方社会治理

    邑客在中晚唐社会的出现,源于生活震荡的直接推动,也是“中央—地方”关系制度变革的政治与社会效应。在门第政治的余晖中,作为具有相应政治、文化诸优势的外来群体,邑客对于科举及两京姻旧网络的依赖,延续了士族政治生活的旧传统;但科举竞争的圈内压力以及人际网络在代际更迭中的松散倾向,迫使邑客与...

  • 2024/05/ 31

    抗战时期的英国与新四国银行团

    新四国银行团是西方在华协调外交的产物,实际对华借款有限。英国最初维护新四国银行团,但当其成为对华投资与维护在华利益的阻碍后,英国又最早提出修改合同与解散新四国银行团。虽然新四国银行团在1937年未被解散,但英国的努力有助于全面抗战爆发前后几笔对华借款的达成。全面抗战爆发后,为防止日本垄断...

  • 2024/05/ 29

    汉魏六朝尚方职能及其与皇权关系

    汉晋时期,尚方隶属少府,主要为皇帝和宫廷制器。南北朝时期,尚方机构及其职能发生变化,但南朝与北朝又有差异。南朝左尚方负责王朝军械制作,右尚方仍为宫廷制器。左尚方制军械,改变了尚方的“私奉养”性质。北朝自魏孝文帝以来,尚方改隶太府,被纳入朝廷财政体系,制器不再仅供皇帝和宫廷使用。南北朝...

  • 2024/05/ 27

    武周革命前后地方社会置观立碑与政治表达

    武周革命前后,地方社会通过置观立碑等活动对中央政权变动作出反应并表达政治诉求。各地相继建立一批为唐高宗追福的道观,其中有几组同名道观尤其值得关注。它们是政策指导下建立的官方道观,体现了高宗的弘道遗志和武则天对权力来源的宣示。以太上老君石像碑、白鹤观碑等为代表的石刻,既是唐前期以地方官...

  • 2024/05/ 23

    爱国卫生运动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爱国卫生运动是我们党把群众路线运用于卫生防病工作的成功实践,也是我国人民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7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面对美国悍然发动的细菌战,作出发起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指示,创造性地把党的群众路线与卫生防病结合起来,有效推动了我国卫生水平与群众健康水平的提升,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