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学前沿 > 中国史
  • 2025/01/ 24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寻宝之旅”——《文史通义》的六大学术特色及其启示意义

    中国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代文明,中国古代创造了非常灿烂的文化,珍存着关于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各方面的宝贵遗产,需要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站在新时代的高度,加以发掘、总结和阐发。

  • 2025/01/ 24

    明代族谱对“一本万殊”“民胞物与”的诠释——兼及中西文化比较

    北宋张载《西铭》的宗旨是阐明儒家的宇宙本体论,具体来说,即“一本万殊”“民胞物与”的观念。其意涵为何,关涉对于中华文化特质的理解以及与西方文化特质的比较认知。虽然治思想文化史的学者对此多有研究,但其中两位学者的探讨尤其值得注意,一是何炳棣借由研究《西铭》提出,秦汉以降儒家的宇宙本体论...

  • 2024/12/ 03

    重建“中国”的原理——宋代正统论的兴起、论争和流变

    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是一个理解中国文明的关键概念。正统论,简单地说,就是在历史编纂中,怎样纪年以叙事?用什么标准来标记历史时间?这其实是一个如何为历史立法,从而为人间立法,也是为宇宙天地立法的大问题。所以说,正统论具有中国文明的“元叙事”的意义,它是用一套历史哲学来讲的政治哲学,...

  • 2024/07/ 18

    吐谷浑人缘何成为嚈哒人的翻译

    4世纪中后期,嚈哒人西迁到达索格底亚那,占领吐火罗斯坦,并以撒马尔罕、巴尔赫等为贸易中心。此后,嚈哒人一度几乎完全控制了丝绸之路的亚洲部分,沿途诸国受其役使。但是,实力如此强大的嚈哒人为什么在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和外交遣使中“其言语待河南人译然后通”呢?能够翻译嚈哒语的“河南人”又是何许...

  • 2024/07/ 18

    通史撰述的整体格局与创新意识——评《(新编)中国通史纲要》

    被司马迁赋予“通古今之变”史学旨趣的通史撰述,是中国史学延续数千年的优良撰史传统。《资治通鉴》“三通”《史通》《文史通义》、郑樵申论的“会通之义大矣哉”、王夫之阐述的“通古今而言之”等,都从撰史实践和史学观念上不断丰富、强化着中国史学“通史”精神的内涵。自20世纪初梁启超倡议中国“新史...

  • 2024/07/ 18

    “礼者,人道之极”:荀子对“礼”的创造性转化

    作为先秦儒学的集大成者,荀子之于儒学发展的典范意义在于昌明周孔之教、增辉礼义之道,建构了以“礼”为第一原理的新型儒学思想体系,从而继孔孟之后又一次实现了对“礼”的创造性转化。不过,与孔孟纳“仁”于礼、以“心”释仁的内向运思不同,荀子对“礼”的重新阐释是从礼义群分的客观视野着眼的。为此...

  • 2024/07/ 12

    张闻天晋陕调查的理论贡献——以《出发归来记》为中心

    坚持从实际出发,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历史上形成并长期坚持的优良传统。坚持调查研究,既是正确的思想路线,更是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在党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毛泽东是我们党调查研究工作的开创者和倡导者,提出调查研究工作的系统理论和方法。党的领导人身体...

  • 2024/07/ 12

    康熙《皇舆全览图》谱系地图整理与研究的意义

    康熙《皇舆全览图》(以下简称《康图》)系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至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间测绘的带有经纬坐标的地图。它由清政府组织实测,并结合地方文献编绘完成,其中西洋传教士负责技术指导和主要编绘工作,地方官员和相关人士承担后勤保障和辅助工作。《康图》首次以我们今天熟知的方式展现了康熙...

  • 2024/07/ 12

    秦汉魏晋南北朝礼制与国家治理

    中国古代的“礼”与国家治理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大问题。“国家治理”是指包括国家在内的各种治理主体来管理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目前已是各社会科学学科研究的热点。但是,历史上国家治理研究的成果尚很有限,而古代国家治理研究对于总结借鉴历史经验、为当下的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历史智慧...